小孩從小到大就很啞?7歲男孩明明(化名)在家時,和他人可以正常溝通,可到了學校,就一言不發,成了“啞巴”他這種“雙面人”的反差性表現,經醫生診斷,是因為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昨日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福建省衛計委、福州市衛計委、福州市第四醫院等在西湖舉行大型義診,呼籲關注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小孩從小到大就很啞?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7歲男孩明明(化名)在家時,和他人可以正常溝通,可到了學校,就一言不發,成了“啞巴”。他這種“雙面人”的反差性表現,經醫生診斷,是因為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昨日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福建省衛計委、福州市衛計委、福州市第四醫院等在西湖舉行大型義診,呼籲關注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
明明今年9月才上的小學,平日在家乖巧懂事。開學一陣子後,老師卻聯系了明明媽媽,說明明有些不對勁。原來,在學校裡,明明不和老師同學說話,常常獨坐一隅靜默不語,不合群。老師的話讓明明媽媽很吃驚,因為明明在家時很正常,能言善道。
媽媽帶着明明到福州市第四醫院就診,精神科科主任翁賽峥接診後檢查發現,明明的言語器官無器質性病變,智力發育也并無障礙,通過溝通,确診他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一種精神障礙。
“選擇性緘默症通俗說,就是選擇性‘啞巴’,在家說話,在學校不說話。”翁主任介紹,選擇性緘默症是指患兒在某些需要言語交流的場合(如學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環境等)持久地拒絕說話,而在其他場合言語表現正常的一種臨床綜合征。
他介紹,孩子出現選擇性緘默症,通常有幾點原因:性格有着敏感、膽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賴等特征;孩子發育成熟延遲,雖已獲得語言功能,但開始說話的時間比正常兒童要明顯延遲;或是患兒早年有情感創傷的經曆,如父母離異、家庭環境突變等。“其中環境改變适應不良,往往是誘發選擇性緘默的重要因素。”翁主任介紹,明明的情況正是和性格特征有比較大關系,他敏感、内向,所以上學後,在陌生環境中,性格中内向的部分就被放大了。
翁主任提醒,平時發現孩子社交時,和人說話冷淡、缺少反應、面部表情呆闆或空洞,沒有微笑,要引起重視,及早就醫幹預。家長可以通過耐心引導,鼓勵孩子進行語言交流,或者通過遊戲,增加孩子參與語言交流的機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