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彈歌的古詩詞?說到中國詩歌的源頭,很多人會說是《詩經》,但實際上,早在有文字記錄之前,民間就流傳着一些原始歌謠,它們才是真正的源頭不過因為年代久遠,這些口頭創作的歌謠,能夠代代傳唱、并被後人記錄下來的很少,大多還真僞難辨,很多說是遠古的歌謠,實際上是後人的僞作但這首二言古詩《彈歌》,語言質樸、初具韻律,帶有原始生活的痕迹,是公認的“上古之作”,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關于彈歌的古詩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說到中國詩歌的源頭,很多人會說是《詩經》,但實際上,早在有文字記錄之前,民間就流傳着一些原始歌謠,它們才是真正的源頭。不過因為年代久遠,這些口頭創作的歌謠,能夠代代傳唱、并被後人記錄下來的很少,大多還真僞難辨,很多說是遠古的歌謠,實際上是後人的僞作。但這首二言古詩《彈歌》,語言質樸、初具韻律,帶有原始生活的痕迹,是公認的“上古之作”。
彈歌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斷竹”,即砍伐竹子,“續竹”,指接上弓弦、制成彈弓,“飛土”,是把泥彈裝到弓上打出去,“宍”,讀ròu,為古“肉”字,指代飛禽走獸,但“逐”字作何解,是有争議的,可以說,如何定義這個字的意思,決定了這首歌謠的性質。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首反映原始狩獵生活的歌謠,描繪了先民們制作彈弓、狩獵的場景。“逐”是“追逐”的意思,“逐宍”就是打出弓彈後,去追逐、捕獲獵物。
但也有專家追本溯源,分析考證,認為這是一首喪葬歌曲。《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時期,越國的國君勾踐向楚國的射箭能手陳音詢問弓彈的道理,陳音在回答時引用了這首《彈歌》,并陳述了弓彈及這首歌謠的由來。
古者人民樸質,饑食鳥獸,渴飲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絕鳥獸之害。
說是在遠古原始社會,人死以後,用白茅包裹,棄置于曠野。有孝子不忍看見父母的屍骨被鳥獸啃食,制作了彈弓,守在旁邊,吓阻覓食的禽獸。作者看到或聽說這樣的感人事迹,有感而發作了這首詩歌,傳播開來以後,逐漸演變為一首在喪儀活動中演唱的喪葬歌謠。按這種說法,“逐”就應該是“驅逐、驅趕”的意思。整首詩可以譯為,“砍下竹子,接上弓弦,打出泥彈,驅逐鳥獸”。
這到底是狩獵歌還是喪葬歌,讓專家們去考證、研究吧。我們不妨擱置争議,從歌謠本身的文字出發,來欣賞這首古樸的佳作。
這首歌謠可謂言簡意赅。全文僅八個字,兩字一頓,節奏明快,每句以一個動詞帶出,使畫面富于動感,猶如一組快速移動的鏡頭,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制造彈弓、驅逐或追捕鳥獸的全過程。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在斷竹、續竹、飛土、逐宍這幾個關鍵動作之間,省略了很多過程。比如歌中沒有交代怎樣“斷竹”,也沒說使用什麼制作弓弦,以及如何“續竹”,泥彈的制作過程,詩中也未提及。但去掉了細枝末節,非但不影響理解,反而喚起我們對“斷”、“續”、“飛”、“逐”動作前後過程的想象,腦海裡不自覺地浮現出衣着原始的先民,在茂密的竹林砍竹、削竹,用竹片制作彈弓,再用彈弓彈射飛禽走獸的場景。
不由得感歎文字的生命力,盡管過去了幾千年,讀到上面的文字,畫面依然鮮活生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