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殿園林裡最常見的是什麼? 古樹?花草?亭台樓閣?還是高大的建築?碧藍的湖水?
經過宮殿君多年的觀察,其實最常見的東西是它:
是不是感覺它“似曾相識”?但你又怎麼也想不起它叫什麼。今天宮殿君就給大家普及普及它的故事。
它竟是佛教裡的東西,太高大上
這個“石座”,其實真名叫“須彌座”,可别小看它,光“須彌”這兩字已經蘊含着大文化在裡面了:
“四大部洲”即為北俱蘆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這四大部洲在佛教思想裡代表着十法界中人道衆生所居住的地方,咱們很熟悉的《西遊記》裡就曾有描述,作者吳承恩将“四大部洲”想象成是玉皇大帝統治的世界,而佛祖如來是西牛賀洲的“統治者”,唐僧取經去的西天就是西牛賀洲,與西牛賀洲相對應的是唐僧出發的“東土”,即南贍部洲的大唐帝國,同時在南贍部洲往東,即東勝神洲,孫悟空就出生在東勝神洲内的“傲來國”花果山。
所以,須彌山實際上是佛教裡的聖山,在現實中,它經常被做成“微縮版”,即我們現在常見的安置佛、菩薩像的台座(如下圖)
既然都做成台座了,已經不是山了,故名字就改為了“須彌座”,咱們國家最早的須彌座見于雲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寬、中為束腰的形式。
須彌座都有哪幾種?
須彌座其實傳到中國後就不僅僅用來做佛像的台座了,咱們的古人智慧無限,将本屬于佛和菩薩的東西加以廣之,運用于宮殿、香爐、牌坊之下,當做它們的基座。如今,你不論到哪個宮殿園林裡,都會看到它們。
須彌座,古代主要有兩種—宋氏須彌座和清式須彌座,其主要分為三部分(如下圖):上下枋、束腰和上下枭,每一個部分都裝飾以花紋。
再細分一點的話,須彌座主要有三種形式:
(1)帶欄杆(勾欄)須彌座
(2)帶龍頭的須彌座
(3)多層級的須彌座
這三種須彌座一般是混搭使用,比如上面圖上所示太廟的須彌座,就是多層級、帶欄杆和龍頭混合使用的。
須彌座到底是幹啥用的?
“高台榭、美宮室”,這須彌座到底是做什麼用的呢?為什麼好好的一個建築物下面非得墊個須彌座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咱們中國的古建築很多都是木結構,墊個須彌座,主要是為了防洪、防澇、防潮。當然,這個須彌座在古代還體現着皇家的權威和等級的象征。比如故宮前朝三大殿的須彌座:
這個須彌座建成一個巨大的“土字形”,因為“中央者土,君宮也”,将象征皇權的三大殿建于高高的“土字形”須彌座上,正是代表着皇帝的威嚴和至高無上。每當上大朝禮時,群臣跪在太和殿前,一擡頭,看到的隻有高高的漢白玉須彌座,那麼威嚴,那麼高壯,其實心裡也會不由自主的對皇帝産生敬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