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十世班禅畫師尼瑪澤仁

十世班禅畫師尼瑪澤仁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6 11:50:36

十世班禅畫師尼瑪澤仁(十世班禅畫師尼瑪澤仁)1

尼瑪澤仁在畫室畫畫。 劉忠俊 攝

尼瑪澤仁在畫室畫畫。 劉忠俊 攝

(四川統戰人說統戰事)十世班禅畫師尼瑪澤仁:傳承民族文化,“一刻也不敢放下畫筆”

中新網成都11月10日電 (記者 王鵬)“這麼多年來,随着國家的發展,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故事需要講述,民族文化也需要傳承。”近日,在成都市都江堰一座碧水環繞、綠樹盈門的畫室裡,77歲的十世班禅畫師尼瑪澤仁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說,一種使命感鞭策着他,使他“一刻也不敢放下畫筆”。

1944年,尼瑪澤仁出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的一個藏族家庭。1957年,13歲的尼瑪澤仁被學校推薦到四川美術學院民族班學習,這是他第一次走出雪域高原。1962年,尼瑪澤仁畢業,分配到甘孜州新龍縣文化館工作。1976年,甘孜藏畫院成立後,尼瑪澤仁擔任副院長,先後創作了不少反映現實生活的版畫作品。但此時的他,尚未找到自己的藝術方向。

雄偉壯麗、奇幻神秘的雪域高原孕育了藏族民衆特有的民族性格、宗教情懷和生活方式。1300餘年來,藏民族的繪畫藝術是在宗教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佛教寺院的發展促成了壁畫、彩塑和唐卡的發達。

十世班禅畫師尼瑪澤仁(十世班禅畫師尼瑪澤仁)2

尼瑪澤仁在畫室畫畫。 劉忠俊 攝

“作為一名藏族畫家,如何來發展藏族文化,這是我随着曆史歲月的發展,逐步認識到的。”尼瑪澤仁說,自己早期的畫作是大衆文化風格,沒有本民族特征,後來受到一些著名理論家的指導,他意識到自己應該發展藏族文化。

因此,尼瑪澤仁重回家鄉,走向民間,拜寺院畫僧為師,臨摹壁畫、唐卡,與藏族學者進行深入研究,花了數年功夫,多次前往佛教藝術聖地敦煌,走訪青藏高原的許多寺院。從那時起,藏族曆史、藏漢關系、藏民族發展,成為他的主要創作方向。

“我畫過文成公主進藏,她和松贊幹布的聯姻,帶來了藏族文明的發展、藏漢文化的交流,這是真實的曆史。”尼瑪澤仁回憶,在國外的展覽中,他會把史料在繪畫中展現,并用漢語、藏語、英文分别講述,讓國外更了解西藏曆史,“這是我作為畫家的一個新事業。”

1986年,尼瑪澤仁被賜封為十世班禅畫師,這是藏族畫家的最高榮譽。十世班禅曾對他說:“你既懂佛教文化、又懂漢文化和西方文化,應該将三者結合起來,發揚光大藏族文化。”

對此,尼瑪澤仁早已有自己的思考。他告訴記者,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藏族社會發生了巨變,傳統文化得到了尊重和發展,繪畫藝術也需要繁榮發展。“1300多年來,藏民族因為信仰藏傳佛教而産生了作為供奉品的宗教繪畫,一個民族的藝術如果僅作為供奉品存在,很容易失去生命力。”

在尼瑪澤仁看來,藏族傳統唐卡大都以原始宗教為内容,無法傳達出新時代鮮活的文化氣息,隻有把藏族民衆的生活通過國際通用語言、通過現代化的語言表現出來,才能讓更多人了解這個民族的曆史,了解他們現在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他在傳統藏畫基礎上,融入了中國繪畫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元素,開創了新派藏畫。“我雖然是藏族畫家,但更是中國畫家,我想創作展現的作品,既有中國藏族傳統文化的樣式,又有中華文化的共性,使之形成新的中華文化的一種高度。”尼瑪澤仁說,自己多年來在國外舉辦畫展,正是在通過這樣的視角傳播中華文化。

作為海内外知名的藏族畫家,尼瑪澤仁曾連任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道路上,他關注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問題,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比如唐卡,已經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一些誕生民族民間藝術的古村落也得到了保護。“雖然我不是共産黨員,但通過統一戰線的窗口,我學習了政治,提高了思想覺悟。”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尼瑪澤仁說,中國共産黨與每個中國人的命運、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我當年離開甘孜去美術學院學畫時,還沒見過電燈,外出要騎馬,你再看看現在,涉藏地區變化真是翻天覆地。于我個人而言,從一個無知的兒童,經過國家培養,成為一名民族藝術工作者,作品在國内外展覽,産生一定的影響,都要感恩黨和國家。”

談及未來,這位已年過古稀的畫家說,隻要自己還畫得動,就要一直畫下去,不斷創作。“作為一個文化人,隻能立足于自己的立場上,守住自己的本分,這就是我對社會的貢獻。”(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