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含黛秋色宜人?筍者,竹之嫩芽是也自古以來,筍以其脆嫩鮮美、清香可口的特點,被視作菜中珍品,既高居廟堂之上,又遍及田闾之間不少文人雅士,均不吝筆墨,通過詩詞文賦,對筍的形态和美味加以描繪,表達對這種清雅食材的厚愛和贊美飲食與文化,向來相輔相存,我國獨有的食筍文化,由此衍生,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遠山含黛秋色宜人?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筍者,竹之嫩芽是也。自古以來,筍以其脆嫩鮮美、清香可口的特點,被視作菜中珍品,既高居廟堂之上,又遍及田闾之間。不少文人雅士,均不吝筆墨,通過詩詞文賦,對筍的形态和美味加以描繪,表達對這種清雅食材的厚愛和贊美。飲食與文化,向來相輔相存,我國獨有的食筍文化,由此衍生。
中國人食筍的曆史,頗為久遠。《詩經·大雅·蕩之什·韓奕》記載:“其蔌維何,維筍及蒲。”《周禮·天官冢宰·酒正/掌次》亦載:“加豆之實……筍菹、魚醢。”可見早在周朝,筍已作為一種高等蔬食,在王侯的宴會上占有一席之地。曆經五代十國至北宋初年、精于佛學、曾編纂《大宋高僧傳》的高僧贊甯,對筍情有獨鐘,甚至特意編纂了一本《筍譜》。此書分為“名”、“出”、“食”、“事”、“雜說”五目,對筍的名稱和别稱、典籍記載和品種分類、采摘加工儲藏食用之法、曆朝曆代文人記載的相關逸聞趣事等均一一加以詳述,其中僅筍的品種便有九十餘種之多,是我國最早的筍類專著。
“新綠苞初解,嫩氣筍猶香。”(唐朝韋應物《對新篁》)“韭黃照春盤,菰白媚秋菜,唯此蒼竹苗,市上三時賣。”(北宋黃庭堅《蕭巽葛敏修二學子和予食筍詩次韻答之二首·其一》)作為一味春、夏、冬三季皆可嘗鮮、可素食、可伴葷的食材,風雅文士們對筍之美味,給予極高評價,所着筆墨,不勝枚舉。
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稱筍為“蔬食中第一品也”,且“筍之一物,則斷斷宜在山林”,筍之上品,當屬“山中之旋掘者”。在李漁看來,茹齋者食筍,切忌“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如此“則陳味奪鮮,而筍之真趣沒矣。”隻應“白煮俟熟,略加醬油……至美之物……此類是也。”南宋美食家林洪,更是在美食著作《山家清供》中,賦予筍“傍林鮮”之雅稱:“夏初竹筍盛時,掃葉就竹邊煨熟,其味甚鮮,名傍林鮮。”明朝著名戲曲作家、養生學家高濂亦在《四時幽賞錄》中寫道:“每于春中筍抽正肥,就彼竹下掃葉煨筍,至熟,刀戳剝食,竹林清味,鮮美莫比。人世俗腸,豈容知此真味。”寥寥數語,将筍之清歡至味,描寫的淋漓盡緻。
除開單獨素食,筍作為一味清鮮蔬食,亦常與各類鮮魚同框出鏡。“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江魚入馔來。”(唐朝杜甫《送王十五判官扶侍還黔中(得開字)》)“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北宋蘇轼《初到黃州》)将嫩筍與江魚連句,互襯鮮味。明末清初文人陳維崧曾寫道:“籬筍細閹紅樓豉,吳鹽小下銀絲鲫。”清朝文人汪懋麟有雲:“飽嘗玉版驚雷筍,細斫銀絲出水鱗。”(《張杞園自安丘來訪賦四詩為贈·其四》)清朝著名書畫家鄭闆橋亦有名句:“江南鮮筍趁鲥魚,爛煮春風三月初。”(《筍竹》)極具情調的江南景緻和風流飲馔,躍然紙上。
在文人老饕們的心目中,筍味之美,遠勝于肉。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在詩作《食筍》中提到:“此州乃竹鄉,春筍滿山谷……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每日遂加餐,經時不思肉。”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亦雲:“南園苦筍味勝肉,箨龍稱冤莫采錄。”(《從斌老乞苦筍》)南宋著名詩人陸遊則認為,江西貓頭筍之味,足可與駝峰肉和牛尾狸(狸的品種之一,肉味鮮美——作者注)肉相媲美:“色如玉版貓頭筍,味抵駝峰牛尾猩。”(《周洪道招食江西筍歸為絕句》)南宋詩人楊萬裡在詩作《晨炊杜遷市煮筍》中,對煮筍的方法加以詳述:“帶雨斫來和箨煮,中含柘漿雜甘露。可齑可脍最可羹,繞齒簌簌冰雪聲。”如此方能“筍味清絕酥不知”、“頓頓食筍莫食肉”。李漁對筍的贊譽,更是登峰造極:“能居肉食之上者,隻在一字之鮮。”“肥羊嫩豕(即豬——作者注),何足比肩。但将筍肉齊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筍而遺肉,則肉為魚而筍為熊掌可知矣。”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轼曾在詩作《于潛僧綠筠軒》中寫道:“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而李漁則将筍與豬肉,進行了一番完美搭配。“(筍)以之伴葷,則牛羊雞鴨等物皆非所宜,獨宜于豕,又獨宜于肥。肥非欲其膩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筍,則不見其甘,但覺其鮮之至也。”如此既可脫俗,亦免消瘦,堪稱絕配。
筍味雖美,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身居北方之人,想品嘗到生長于南方的鮮筍,絕非易事。白居易就曾感歎:“此州乃竹鄉,春筍滿山谷……物以多為賤,雙錢易一束……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食筍》)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隐更是在詩作《初食筍呈座中》中,直言北方筍價之高:“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論價重如金。”黃庭堅對此亦是深有體會,在京城,筍之身價,甚至高于魚類:“洛下斑竹筍,花時壓鲑菜(古時魚類菜肴的總稱——作者注)。一束酬千金,掉頭不肯賣。”到了南方,則可“戢戢入中廚,如償食竹債。”(《食筍十韻》)
自古以來,筍被文人墨客們賦予諸多别稱,如“竹萌”、“龍雛”、“箨龍”、“玉版”、“貓頭”等,讀之頗具雅趣,文末特撷取一二,供諸君雅鑒:
(一)竹萌:
1.北宋蘇轼詩作《送筍芍藥與公擇·其一》:“故人知我意,千裡寄竹萌。”
2.北宋黃庭堅詩作《答永新宗令寄石耳》:“竹萌粉餌相發揮,芥姜作辛和味宜。”
(二)龍雛:
1.北宋蘇轼詩作 《傅堯俞濟源草堂》:“鄰裡亦知偏愛竹,春來相與護龍雛。”
2.北宋文學家張耒詩作《食筍》:“荒林春雨足,新筍迸龍雛。”
(三)箨龍:
1.唐朝詩人盧仝詩作《寄男抱孫》:“箨龍正稱寃,莫殺入汝口。”
2.北宋蘇轼詩作《筼筜谷》:“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龍。”
3.北宋文學家蘇轍詩作《喜雨》:“時向林間數新竹,箨龍騰上欲迎秋。”
4.南宋陸遊詩作《幽居初夏》:“箨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5.明朝詩人李東陽(明朝弘治、正德年間内閣首輔,茶陵詩派核心人物——作者注)詩作《謝原博惠筍叠前韻》:“池鳳羽毛應比秀,箨龍鱗甲漫成堆。”
6.清朝著名思想家龔自珍詞作《鵲樓仙》:“箨龍昨夜叫秋空,似怨道天寒如許!”
(四)玉版:
1.南宋陸遊詩作《村舍小酌》:“玉版烹雪筍,金苞擘雙柑。”
2.南宋詩人胡仲弓詩作《答頤齋詩筒走寄》“今朝茹素無清供,喜得鄰分玉版羹。”
3.清朝文人汪懋麟詩作《張杞園自安丘來訪賦四詩為贈·其四》:“飽嘗玉版驚雷筍,細斫銀絲出水鱗。”
(五)貓頭:
1.北宋文學家韓維詩作《玉汝惠貓頭筍》:“漢臣問鵬曾遊地,臘祭迎貓始出林。”
2.北宋文學家鄧忠臣詩作《寄次張弟》:“貓頭竹葉細檀栾,新筍如椽日滿盤。”
3.北宋黃庭堅詩作《謝人惠貓頭筍》:“走送煩公助湯餅,貓頭突兀想穿籬。”
4.北宋文學家陳師道詩作《寄潭州張芸叟二首其一》:“秋盤堆鴨腳,春味薦貓頭。”
5.南宋陸遊詩作《周洪道招食江西筍歸為絕句》:“色如玉版貓頭筍,味抵駝峰牛尾猩。”
關注白話微曆史。
baihuaweilishi
點擊公衆号首頁下方“往期精彩”,閱讀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轉發朋友圈,留言多多指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