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李先生的寶寶今年4歲
他發現寶寶在一場感冒之後,對聲音的反應變得遲鈍了,于是前往醫院就診
檢查發現寶寶聽力下降的罪魁禍首
是前庭導水管擴大
醫生介紹,這是一種遺傳性耳聾疾病
李先生很困惑
夫妻雙方聽力都是好的,寶寶出生時聽力也是好的
感冒後才出現的聽力下降,怎麼是遺傳性耳聾呢?
遺傳性耳聾難道不是一出生就耳聾的嗎?
遺傳性耳聾和非遺傳性耳聾,二者都可能表現為先天發病。表現為先天發病的非遺傳性耳聾與孕期應用耳毒性藥物、孕期感染(梅毒、病毒、細菌等)、新生兒缺氧、産傷、高膽紅素血症、噪聲接觸、分娩時頭部外傷、放射線照射等多種因素相關。
遺傳性耳聾是由于基因突變所緻,緻聾基因會通過多種遺傳方式遺傳給下一代。父母雙方可為遺傳性耳聾患者,也可以是表現正常的耳聾突變的攜帶者,也就是李先生家這樣,父母都沒問題,孩子卻出現緻病表現。中國人群常見耳聾基因突變的攜帶率高達5-6%,正常聽力的父母如果攜帶遺傳性耳聾基因,會将突變基因遺傳給下一代,面臨生育聾兒的風險。我國每年新增的3萬多聾兒,其中80%為聽力正常父母所生。
聽力下降的年齡可以發生在人生的任何年齡階段:出生時可能就有嚴重的聽力障礙,也有許多孩子在1-11歲還會發生聽力下降直至耳聾,這部分孩子占全部聾兒的71%。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特點是,父母一方中若有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耳聾患者,那麼子代就有50%的患病概率,家系呈現“代代患病”的特征,且與性别無關。
常染色體隐性遺傳耳聾特點是,如果父母雙方均為正常人,但是各攜帶一個基因的緻病突變,那麼子代就有25%的概率患病。在我國,最常見的遺傳性耳聾相關基因GJB2、SLC26A4就主要表現為隐性遺傳方式。
線粒體遺傳性耳聾通過卵細胞傳遞,即總是由母親傳遞給後代,該基因突變的女性患者将100%遺傳至下一代。目前最常見的線粒體基因為12SrRNA。此類基因突變人群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尤其容易緻聾,所以有“一針緻聾”的說法,又稱藥物性耳聾。目前,我國藥物性耳聾發生率占遺傳性耳聾人群的4.4%。
遺傳性耳聾怎麼發現?遺傳性耳聾的家族史搜集是非常重要的,但更多依靠耳聾基因檢測。必須認識到的是,耳聾基因的檢測是有限的。國内成熟的用于耳聾基因診斷的主要集中在GJB2、SLC26A4、常見線粒體遺傳及GJB3基因,這些基因也是目前發現的最常見的耳聾基因,檢測主要适應于聽力損傷兒童、聽力損傷成年人、婚檢人群、孕檢人群和新生兒。
01聽障夫婦
可通過耳聾基因檢測提供遺傳咨詢和指導,符合适應證者,可在妊娠早期通過産前診斷預判胎兒聽力情況,避免聾兒出生。
02第一胎為聽障兒童的家庭
可通過耳聾基因檢測提供遺傳咨詢和指導,符合适應證者可通過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妊娠第二胎不攜帶耳聾基因的寶寶。
03遺傳 藥物的聽障兒童家庭
部分遺傳性耳聾與藥物相關,也就是常說的“一針緻聾”的“易感人群”,此類患者對某些耳毒性藥物尤其敏感,若通過耳聾基因檢測查明病因,可在今後的生活中避免此類藥物的使用保護殘存聽力。
04遺傳 其他因素的聽障兒童家庭
對于像李先生的寶寶那一類型的綜合征耳聾患者,也是常說的“一巴掌緻聾”的“易感人群”。通過耳聾基因檢測及CT确診後,要告知今後避免劇烈運動、避免撞擊、避免感冒從而保護殘存聽力,避免進一步的聽力下降。
同為遺傳性耳聾 治療也會不一樣表現為感音神經性耳聾的遺傳性耳聾最為常見,除外大前庭導水管聽力急性下降期的積極用藥外,其他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辦法。根據患者聽力下降的嚴重程度選擇适配助聽器或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而藥物性耳聾的患者,則還需要注意禁用藥物:
以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類為主,這類藥占所有藥物性耳聾的40%以上,常用藥品有鍊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小諾黴素、妥布黴素等;除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外,其他可以引起耳聾的抗菌藥物還有紅黴素、米諾環素、萬古黴素、多粘菌素等。
有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抗瘧藥(磷酸氯奎、奎甯、乙胺嘧啶):利尿藥(速尿、利尿酸);麻醉藥及抗心律失常藥等;
包括長春新堿、順鉑、環磷酰胺、甲氨蝶呤、氮芥、米索硝唑、博來黴素等。
指導專家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梅淩雲 教 授
賀楚峰 副教授
蔣 璐 副教授
審核:胡海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