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 | 丈量城市公衆号
文 | 魯世超
攝影 | 李忠 吳曉璇
斯特拉斯堡是法國大東部大區與下萊茵省的首府,位于法國國土的東端,與德國的巴登-符騰堡州隔萊茵河相望。它雖是法國的城市,但在曆史上,主權曾多次交替由德國和法國擁有,因而在城市風貌上兼有法國和德國的特點,是兩種不同文化的交彙之地。
斯特拉斯堡的曆史中心,位于伊爾河兩條支流環繞的「大島」上,這一區域擁有中世紀以來的大量精美建築,包括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以及最負盛名的「小法蘭西」。1988年整個「大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這也是首次将整個市中心區域列入遺産名錄。
斯特拉斯堡的曆史地位、城市發展,與河流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正是得益于萊茵河支流伊爾河流經的優越地理位置,斯特拉斯堡在羅馬帝國時代就成為軍事哨所,此後始終是各方争奪的要地。至神聖羅馬帝國統治時期,斯特拉斯堡與美因茨、法蘭克福一同作為萊茵河流域的主要港口,以發達的航運「起家」,并成為地區的文化和商貿中心。
18-19世紀,以斯特拉斯堡為起點先後開挖了萊茵-馬恩運河和萊茵-羅納運河,使其可以方便地通過水路到達巴黎和裡昂,成為法國與中歐地區進行貿易的樞紐,釀酒業和食品業也随之發展起來。
城市發展的空間演進也深受河流影響,從建城曆史最久遠的「大島」,到其19世紀建設的「德國區」,再到二戰後逐漸形成的國際組織聚集的「歐洲區」,不同曆史階段下的城市風貌如同樂曲的不同篇章沿河徐徐展開。
國家:法國
區位:下萊茵省斯特拉斯堡市
坐标:48°35'6.52"N, 7°44'3.35"E
城市人口:約27.9萬(2016年)
特色:最德式的法國城市
斯特拉斯堡運河發展史
在斯特拉斯堡曆史最悠久的「大島區」,現存曆史遺産最早約為13世紀所建。自13世紀至19世紀初,城市範圍仍主要在「大島區」之内,繞城而過的伊爾河幾條支流總體上起到的是「護城河」的作用。目前尚存的建于十三世紀的廊橋以及建于十七世紀的沃邦攔河壩,都是重要的河流防禦設施。
萊茵-馬恩運河和萊茵-羅納運河的開通,奠定了斯特拉斯堡的航運樞紐地位,也客觀上促進了人們城市河流觀念的轉變。時任市長認為應當在城市内建立寬敞的貨運和通航通道,因此,1840年,「大島區」北部的「Canal du Faux-Rempart」運河開放通航。19世紀中後期,城市空間開始突破河流的限制,德國人向「大島區」東北側拓展出了一片新城(Neustadt),又稱為德國區(quartier allemand)。
二戰後,斯特拉斯堡國際政治、會議功能得以強化,原有城市空間不足以承載,急需拓展新的片區,斯特拉斯堡繼續以河為紐帶,向老城東北方延展,開發建設新的片區「歐洲區」。至此,斯特拉斯堡才依托河流奠定了近千年發展的完整架構。當下,旅遊業已成為斯特拉斯堡重要産業,可乘船從最古老的「大島區」直至最現代的「歐洲區」,城市曆史發展脈絡一覽無餘。
1、中世紀文化名片
斯特拉斯堡的大島區是城市發展的原點,在198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評價它是「體現中世紀城市舊區的例證」。伊爾河流經大島區時一分為二,繞城而過,奠定了城市最初的形态格局,運河創造了城市,也見證了城市發展的曆史。
在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大島區」内,有一片非常著名的「小法蘭西」片區,是一處保護完好的中世紀街區。這裡曾是中世紀時制革和面粉作坊的工人與漁民的聚居區。伊爾河的分支經過水閘流過街區,小巷深幽,獨具本地特色的木筋牆民居臨水而建。
「小法蘭西」名稱的由來本是一段「黑曆史」:16世紀初,該處有一座專治花柳病的醫院,患者入内後即被隔離。當時人們把花柳病稱作「法國病」,百姓将此歸咎于法國當局的放縱,這家醫院也遭到譴責,人們動辄便斥道「找你的小法蘭西去吧」。街區也在口口相傳中留下了這個「污名」。然而現在的「小法蘭西」已是「大島區」的精華所在,木筋牆與運河共同構成的魅力畫面成為代表斯特拉斯堡曆史的專屬「明信片」。
河流是斯特拉斯堡傳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較為平靜的水面也為開展水岸生活創造了條件。
曆史上居民的制革、磨面、打漁,無不與水相關,現代,休閑生活也推向了水邊,露天餐廳、劇場等,将水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以新的方式傳承開來。
2、運河曆史博物館
建于大島區南端的沃邦攔河壩和廊橋,是斯特拉斯堡與水相關曆史遺迹的最佳代表。建于13世紀的廊橋是古城内為數不多的中世紀城防遺迹;建于17世紀的沃邦攔水壩則極具河流城防的軍事意義。
這兩處與河流密切相關的重要曆史遺迹如今向公衆開放,被用來發展旅遊,用實物建築講述曆史、展現曆史功能,以戶外體驗構建一個「活着」的曆史博物館。
沃邦攔河壩自17世紀建成以來,一直是斯特拉斯堡的地标建築。它不隻是一處欣賞大島區建築風光的景觀設施,更是一座軍事要塞,其名字就是以軍事工程師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德·沃邦的名字命名。
當城市遭受攻擊時,攔河壩可以讓伊爾河水位擡高,引水淹沒城市南部的土地以阻擋來犯敵人通行。
3、延續運河舊脈絡
在城市跨河發展的19世紀,歐洲各種建築風格在當時的新城區湧現,甚至還融合了新埃及、新希臘、新巴比倫風格。
因此「大島區」之外的建築風格與「小法蘭西」的中世紀傳統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尤其是在「德國區」,留下了一批極具設計美學的折衷主義建築。
城市空間的跨河拓展,使河流成為劃分城市發展階段及風貌特征的天然屏障,坐船遊覽也就成為了解斯特拉斯堡建築史的最好方式。
4、歐盟第二首都
二戰後,斯特拉斯堡的城市空間進一步向伊爾河下遊延展,功能上也逐漸成為衆多國際組織總部所在地。斯特拉斯堡因此也被譽為「歐盟第二首都」,駐有許多歐盟重要機構,包括歐洲委員會、歐洲人權法院、歐盟反貪局、歐洲軍團、歐洲議會等。
沿伊爾河及其分支河流,建設的這一片國際組織總部聚集區域,被稱為「歐洲區」,區域以河流為紐帶拉開城市框架,讓城市的形象不隻限于曆史,而是通過建設現代地标建築,樹立城市新地位。也正是如此,歐洲區亦于2015年獲得「歐洲文化遺産标簽」。
自老城中心區的小法蘭西沿伊爾河順流而下,沿岸可看到衆多建于二戰後的現代建築,它們可視為斯特拉斯堡城市曆史風貌的延續。斯特拉斯堡自中世紀以來的城市風貌,正是沿伊爾河為脈徐徐展開的。
在城市最年輕的「歐洲區」,不乏經典的現代建築作品,如知名建築師理查德·羅傑斯設計,建設于1995年的歐洲人權法院,以及斯特拉斯堡展覽中心、歐盟學校等。
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圖片影像版權歸1/6圖片工作室所有,引用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