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杭州小範花了八百多塊錢買了一口不粘鍋。他反映這口鍋既燙手,不粘效果也不太理想,記者找到店家現場進行了測試。對于燙不燙和粘不粘的問題,引起不少網友的讨論,該如何防燙?哪些鍋能不粘?記者最近請教了專業廚師和從事鍋具設計生産的專業人員。
視頻:不粘鍋如何不粘鍋?大廚和專業人員來聊,滿滿的幹貨
1
網友評論不一
大廚現場教學
先簡單回顧一下之前的報道,小範在杭州武林銀泰花了八百多塊錢,買了一口福騰寶的鍋。他說買回去後嚴格按照說明書,先進行了開鍋處理,結果發現這口鍋存在粘鍋和鍋柄燙手兩個問題。這口鍋的内部是蜂窩狀的防粘鍋底,小範說,用這口鍋煎了一份帶魚,結果魚皮都粘在鍋底,店家認為是小範油放少了。
這口鍋是不鏽鋼材質,鍋柄也是不鏽鋼,鍋底印有可在燃氣竈上使用的标識。小範反映,在燃氣竈上使用,特别是煮湯的時候,前後兩個鍋柄非常燙,根本沒法握。
記者往這口鍋裡加了水放在卡式爐上,把火開到最大,燒了五分鐘左右,鍋柄的溫度還能接受,可以握住;燒了十分鐘左右,鍋的副柄感覺起來溫度就非常高了。
在場的記者、攝像以及小範父子還有商場的工作人員,都表示副柄燙手握不住,也不敢握。隻有福騰寶的店長握住副柄,好幾次都很輕松的把鍋擡了起來。
福騰寶杭州武林銀泰專賣店 店長:“(杭州武林銀泰售後部工作人員:熱是有點熱的。)是很熱的啊,家裡農活能幹都幹的。”
關于粘鍋的問題,店家和商場認為小範開鍋沒有做到位,也有可能是燒帶魚的時候油放太少,但小範強調按照說明書做過了開鍋這個步驟,不粘鍋跟油多油少沒有關系;關于燙手的問題,店家認為燒到一定程度,鍋柄發燙也算是正常情況,而測試的情況也反映出,每個人對于燙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但小範認為燙手這個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他的使用。
先來探讨一下粘不粘的問題,有網友表示:鐵鍋燒到一定溫度,個個都是不粘鍋,有本事的廚師都喜歡買一口鐵鍋将其養成不粘鍋。
專業廚師到底有沒有這個本事呢?記者向專做杭幫菜的張大廚請教,他自己開了家飯店,生意不錯,經常要排隊。
西劃船杭幫菜餐廳掌勺 張榮亭:“我燒了六十年菜了,我七歲就開始做飯,因為我父母那時候都是雙職工,那時候沒有食堂,都是我自己做飯,我們中國的菜講究火候,講究‘鍋氣’,很多食材包括蔬菜葷菜一定要經過高溫,它才會香。”
張大廚說,網友所說的把一口鐵鍋養成不粘鍋,那是廚師的基本功。
西劃船杭幫菜餐廳掌勺 張榮亭:“我們飯店裡炒菜都用鐵鍋的,怎麼不粘呢?靠我們的技藝,熱鍋冷油,我們滑一下鍋,就是把鍋底燒紅,燒紅之後加一下冷油,下去‘嘩’的一下,就把油吸到鍋裡面,然後把熱油倒出,冷油加進去形成一個保護膜,我們再進行炒菜。”
小範之前提供過一段視頻,說是燒帶魚的時候,魚皮直接粘在了鍋底,一起在現場炒帶魚的店家卻認為,粘鍋是因為油放太少。有網友表示:煎帶魚放這點油,啥鍋來也沒用。也有網友反駁:要是油夠多,普通鐵鍋也不粘。
張大廚說,不少人為了健康考慮,都會選擇少油,像紅燒帶魚、香幹肉絲之類的家常菜,如果用普通的鍋,把握不好就很容易粘鍋。
西劃船杭幫菜餐廳掌勺 張榮亭:“因為油的比重比較輕,菜的比重肯定是比油大的,它還是要接觸鍋底的,油再多也沒有用,仍舊是要粘。”
張大廚收藏了很多鍋具,他說小範買的這口鍋,鍋底部是蜂窩狀,跟他這口龍鱗紋炒鍋很像。
西劃船杭幫菜餐廳掌勺 張榮亭:“它這個是物理性的不粘,你看它一點一點的,食物的接觸面比較少,你看它這麼一點點之間有很多空隙,它就利用這個原理,但溫度控制不好它仍舊是要粘的。”
張大廚介紹,有些鍋在物理不粘的基礎上,再加上相應的化學材料,形成一道防粘塗層,也有防粘效果,但塗層很容易在炒菜時被刮掉,随着使用次數的增多,防粘效果也會越來越差。他們飯店裡炒鍋用一天,相當于普通家庭用一個月。
西劃船杭幫菜餐廳掌勺 張榮亭:“我們已經用了很長時間了,(防粘塗層)已經都劃沒了,其實現在這口鍋是已經是會粘鍋的鍋。”
張大廚說,前面講到專業大廚所用的“滑鍋”防粘技術,普通家庭用不上,也很難學,他最近一年多,經常在網上教大家做菜,用的都是家庭烹饪的廚具和方式,非常接地氣,也積累了五十多萬粉絲。
他準備炒一個很容易粘鍋的肉絲,來教大家如何從技術上做到不粘。首先是錯誤的示範,有的人習慣先把鍋燒熱再放油,然後下肉絲,其實這樣炒起來很容易粘鍋。
西劃船杭幫菜餐廳掌勺 張榮亭:“你看,是不是粘到一起了,你油多也沒有用的,肉絲的蛋白馬上跟它(鍋底)接觸牢了,接觸了就起粘性了,因為我們的技術沒有用上去,要冷鍋冷油才會不粘。”
冷鍋冷油就是正确的做法,張大廚強調,第一步就得先放油,再肉絲,并且不要開火。
西劃船杭幫菜餐廳掌勺 張榮亭:“我們下面沒有開火,把肉絲倒進去,給它拌一下,然後慢慢開小火,給肉絲形成一個保護膜了,它就自然不粘了,所以我們在家裡炒可以做到不粘,一樣好吃,一樣有焦香味,一樣有鍋氣。”
看完張大廚的現場教學,粘不粘的問題,可以在炒菜技巧上進行處理。回到鍋具本身,記者又找到了一位從事鍋具生産、研發的專業人士。
2
溫度超過兩百五
防粘塗層鏟起來?
郭總姓郭,也很喜歡研究鍋,他的工作室裡擺滿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鍋具,按照用途來分,有炒鍋、煎鍋、湯鍋、奶鍋等等,按照材質來分有鐵鍋、鋁鍋、钛合金鍋和不鏽鋼鍋等。郭總在嘉興辦了家工廠,生産的鍋具涉及多個國内外品牌,很多款型會遠銷到歐美國家。他說自己也愛做飯,鍋具的設計和生産必須跟使用結合起來。
鍋具生産設計者 郭總:“媽媽奶奶外公外婆做的菜,他們做了一輩子菜,對鐵鍋駕輕就熟,做出來之後就覺得這些菜味道非常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鐵鍋做菜有鍋氣,它的核心點其實主要是經驗,他們能把這些菜做好,我們小時候記憶中的味道,又跟現在的味道不一樣。”
郭總說,鐵鍋做菜火候油溫要把握好,不然菜容易糊掉。所以對于普通家庭來說,不粘鍋就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鍋具生産設計者 郭總:“它對于手藝等各方面的要求相對偏弱一點,可能稍微有個不注意,比如看個手機回個信息之類的,不粘鍋不會有什麼事,鐵鍋一不留神就糊了。這種不粘鍋,最早之前的不粘鍋,它是采用的一個塗層,聚四氟乙烯,一種化學塗層,在歐美那邊用得比較多,它是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做到不粘。”
郭總表示,塗層防粘效果的确不錯,不過使用壽命不太久,按照普通家庭做菜的方式,加熱之後塗層很容易被鏟起來。他特意做了一個測試,按照家庭烹饪時的常用溫度,先把鍋底的溫度加熱到兩百五十度以上。
鍋具生産設計者 郭總:“溫度越來越高了,還在提升。(大概也就燒了一兩分鐘的樣子。)對,也就一兩分鐘,我們做個簡單的測試,你看一下就鏟起來了,鍋底被鏟起來了。(其實就不太适合我們中國人燒菜的方式?)對我們中國人的烹饪方式不太友好,一般情況下,這種不粘鍋在家用得比較粗糙的那種,可能用半年一年鍋就會刮花,就會粘鍋了,這就是它表面的塗層被刮花了。”
郭總介紹,第二種防粘的方式就是用的物理不粘,也就是之前張大廚展示那口龍鱗紋不粘鍋。
鍋具生産設計者 郭總:“純物理的不粘,它隻是相對的概念,沒有說完完全全做到,某一些品牌做的那種不鏽鋼,底下做的那種叫龍鱗紋或者魚鱗紋這種,比較直接點講,它要做到不粘,其實跟鐵鍋做到不粘是一樣的,是需要做飯的人有手藝的,有技巧,要不然它做不到這種有塗層的效果的。”
有網友表示,自己買過一口鍋底是蜂窩狀的不粘鍋,不粘效果還不錯。
郭總表示,蜂窩狀鍋底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物理不粘。
鍋具生産設計者 郭總:“‘蜂窩’其實是有塗層的,它隻是把鍋的表面,用工藝做了精雕微刻,把不鏽鋼的給露出來了,增加了它的耐磨性,最近這幾年剛推出了一種‘陶瓷岩’,它是沒有聚四氟乙烯的。”
郭總介紹,陶瓷岩并非塗層,而是直接在生産過程中跟做鍋的主材料混在一起,耐高溫也耐磨,現場把陶瓷岩的鍋燒到兩百五十度以上,進行了測試。
鍋具生産設計者 郭總:“這種鍋我們也燒一下看看。(溫度都差不多。)像這個它就不是那種熱塑型的材料,所以它就沒塗層,它就直接在鍋體裡面。”
郭總表示,擺在桌上這些鍋,基本上價格都在一兩百塊錢左右,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好處,消費者要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有塗層防粘效果比較好,但不太耐磨,平時煎點牛排蘆筍的家庭可以選擇。鐵鍋、龍鱗紋等物理不粘的鍋,性價比高,用得久,更适合一些有烹饪經驗的消費者。還有些材料比較新型的,相對來說鍋會比較貴,但随着材料的普及價格也會便宜下來。
之前的報道中,小範反映的第二個問題是鍋柄燙手。對于這個問題,專業大廚表示,還是一塊抹布好用。
3
舉例車道合流
抹布解決一切?
滑鍋、颠鍋,不同的菜對火候和油溫的要求不同,有的要爆炒,有的要慢慢熬。張大廚的飯店裡,大廚們用的都是鐵鍋,鍋柄很短,并且跟鍋是一體的,記者現場測了一下,鐵鍋放到大火上不到一分鐘,溫度一下子就竄到了470多度,鍋柄的前端有230多度,後端也有将近60度。
張大廚說,一般人在炒菜時候,鍋柄的溫度超過五十度就受不了了,大廚們習慣了會好一些,但也得做好防燙。
西劃船杭幫菜餐廳掌勺 張榮亭:“首先他手上的老繭是很厚的,一般的燙他不會燙,還有一個,我們永遠有一塊抹布,鍋柄都是連在一起的,如果是用木頭柄的話,這口鍋肯定用不長,家裡的話不可能用抹布的。”
張大廚說,餐廳做菜講究速度,要高溫要颠勺,用有柄的鍋肯定忙不過來,所有的這些問題一張抹布就解決了,但用抹布包着也得要熟練,誇張的來說,這張抹布要用得就像是長在自己手上的一樣。
對于普通的消費者來說,最好還是選擇一些鍋柄隔熱性較好的鍋具,像他拍視頻常用的這款鍋,鍋底已經燒到了三百多度,鍋柄隻有四十多度。
西劃船杭幫菜餐廳掌勺 張榮亭:“這個鍋柄很好,一點都不燙,這個是熱的不良導體。”
張大廚說,他用的這款鍋,鍋柄其實是耐高溫塑料的,普通家庭做菜足夠了。如果要選擇鍋體和鍋柄都是不鏽鋼材質的一體鍋,消費者一定要看一下兩個部件之間的銜接處。
西劃船杭幫菜餐廳掌勺 張榮亭:“它這個設計,它這裡的薄的,它就阻斷了熱量的傳導,它阻礙了一下,這裡分開。(這裡還挖了個洞。)挖了個洞也是為了阻擋熱量,為什麼要扁一點,扁的道理就是不讓熱量過來,阻止它,跟我們在高速公路開車一樣,開到一個小道,車流過不去,就是這個道理,要給它窄一點。”
張大廚的分析是,熱量就像是車流量,道路變窄了,速度一下子就變慢了,熱量的傳導也會變慢。不過也要提醒消費者,銜接處薄了窄了,防燙性會好一些,但還得考慮一下鍋柄的使用壽命。之前的報道中,小範花了八百塊錢買的這口鍋,鍋柄銜接處也做了分叉設計,但他還是表示鍋柄很燙。鍋具生産設計從業者郭總這裡,也有一口類似的鍋,現場燒一鍋水,同樣燒了十分鐘,接觸式測溫儀顯示,鍋的副柄溫度達到了70多度,根本下不了手,主柄的前端有50多度,後端有30多度。
鍋具生産設計者 郭總:“它這個地方還是燙,但到這個地方基本上就還好了,手握的地方基本上還涼的。”
按照之前小範所說,用這樣的鍋炖一鍋湯,擡起來的時候肯定要握住副柄,但副柄七十多度的溫度,根本沒法下手。小範當時還表示,如果要是燒菜,有油溫,在大火之下燒的時間長,即使是主柄部分,他也很難下手。
鍋具生産設計者 郭總:“國外的很多品牌都是這種,他們一般都是煎個東西,煎牛排,260度以上它就焦了,也就不會煎太久,也不會大火燒那麼猛,但中餐炒個菜,大火炝一下必須要把鍋燒熱,我們之前也做了一批,他們反饋做中式爆炒的時候,溫度确實比較高,可能最高達到了三百二十度,像這種鍋柄,它可能就會比其它的鍋柄熱很多,因為這些鍋柄都是兩種材料,這是一種材料,雖然做了一些阻熱設計,但不完全會(阻熱),特别是這前面,這前面你如果要端的話,可能我們在炒菜的時候火都燒到這裡了,想端起來肯定會燙。像這口鍋,它前面是壓鑄一體成型的,一個材料一起在火上燒肯定會燙,所以一般情況下,産品設計師肯定會有一些相應的設計,你看這個就是防燙耳墊,但是說實在話,我們也做過客戶調研,類似這樣的東西,到家用幾天基本上就找不到了,還是用抹布順手。”
有網友還表示,自己之前買過跟小範同品牌的鍋,不過是一個雙耳炖鍋,材料确實給得很足,但她認為設計上有缺陷,煮好湯之後兩隻鍋柄根本沒法直接用手端。
西劃船杭幫菜餐廳掌勺 張榮亭:“湯鍋我們在制作的時候,我們不用去翻鍋,所以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耳朵’上,你拿的時候隻要拿一次,抹布、毛巾一裹就可以端走,有細心的設計師,有生活經驗的,也會在這裡設計一下,像這口鍋就很好,給你配了兩個耳朵。”
但像郭總所說的,擡鍋墊片很容易丢失,所以在他這裡有很多湯鍋的鍋柄,設計了防高溫的塑料或者用木柄包着,但像這款不鏽鋼鍋和琺琅鍋,都沒有設計相應的墊片和防燙包裹,這兩款鍋也加了水放到卡式爐上測試了一下,水燒開後,先來測試一下不鏽鋼鍋。
鍋具生産設計者 郭總:“已經50多度了,已經不适合用手了。(已經燙了,下面更燙。)”
鍋具生産設計者 郭總:“燙燙燙,不用摸,這個肯定會燙手的,60多度,肯定燙手的。80度,基本上手握不住。(靠後這裡呢?)靠後也相差不了幾度,超過50度人就很難受了,超過80度其實可以燙傷了。”
要是煲個湯,這樣的琺琅鍋和不鏽鋼鍋,豈不是會更燙?為什麼這些鍋都不設計防燙把手呢?
鍋具生産設計者 郭總:“一個是美觀,一個是使用壽命,比如這口鍋,你長時間炖在那裡,兩種不同的材料,可能在使用壽命上會減少,而且還有比較直接的一點,像這種長時間地在明火上面燒,這上面的溫度也會偏高,這種不鏽鋼的湯鍋,它就是為了耐用。”
消費者如何挑選好的湯鍋呢?張大廚表示,從做菜的角度來說,防燙不是湯鍋的主要功能,更應該考慮的是它的聚熱性和保溫功能。
西劃船杭幫菜餐廳掌勺 張榮亭:“湯鍋我覺得是厚一點比較好,特别是冬天吃,你端過來下面沒有爐子加熱都不要緊,說簡單一點,做一個冬瓜湯絲瓜湯,好的鍋裡面做,我們做的時候是不斷生的,是生的,拿到桌子上也是生的,我們聊兩句天,它熟了,就是要這個功能。”
防燙講究是鍋具的安全性,聚熱保溫講究的是鍋具的功能性,兩者都很重要。不同的烹饪方式,對鍋具有着不同的需求,有經驗和沒經驗的選擇,自然也不一樣。最終的選擇,還是要從大家自身的情況出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