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内攝影師陳漫攤上大事了。
2012年,她為《i-D》雜志拍攝了一組照片《中國十二色》,近日,這組照片在上海的《迪奧與藝術》重新展出,引發巨大争議。
這組照片中十二個姑娘,無一例外,都是眯眯眼、雀斑臉、大臉盤子、還穿着奇裝異服,
大家看了普遍覺得不舒服,陳漫也被質疑“醜化中國女性,讨好西方審美”。
陳漫是何許人也?
她是80後的美女攝影師,是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高材生,她的社媒粉絲超過千萬,可謂人氣與實力兼具。
她給國内外衆多大牌雜志拍攝過照片,和謝霆鋒、張靓穎、劉昊然、楊超越等當紅明星有過合作,而且還獲得過“全球青年領袖”等稱号。
而陳漫合作的《i-D》是由英國《時尚》雜志藝術總監創辦的雜志,創刊已經超過40年,在行業内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陳漫2012年拍攝完《中國十二色》後迅速成為國際級攝影師,方方面面都産生了巨大的變化。
舉個最直觀的例子:2008年她拍攝5張圖的價格是50萬,而到了2014年,她拍攝一天的費用稅後達到了300萬,即使隻做藝術顧問不親自拍照一天的價格也有120萬,可見給國外雜志拍照的鍍金效果有多麼顯著。
如今面對網絡上的輿論壓力,陳漫在外網轉發了一篇《聊一聊文化自信與藝術誇張》的文章,來回應。
大體的意思,就是她拍的這些照片,是藝術誇張而已,我們要有文化自信,不比上綱上線。
事件繼續發酵,事情真的如陳漫自言的那麼“輕描淡寫”嗎?
今天我們就抛開現象去談本質,好好聊聊“陳漫事件”
真的“高級美”嗎?與周傑倫、姜文一對比,問題就出來了
其實,這類“眯眯眼事件”最近層出不窮。
大衆覺得這些人用心不純,而這些人反過來覺得大衆的審美太過偏狹,最後一方忙着輸出情緒,一方忙着顧影自憐,然後雙方不歡而散,事情不了了之。
這次陳漫事件的後續也差不多,事情發生後,很多大V接連上線,發了同樣的通告。
通告的内容果不其然還是那一套,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們這群凡夫俗子根本不懂藝術。
如果我們再用“醜化國人”去讨伐陳漫,事情又會變成雞同鴨講的辯論困境,我們談愛國,他們談藝術,聊不到一塊兒。
今天我們不談創作者主觀意圖,就談談藝術本身。
審美不夠多元化,這是許多出事後當事人的“遮羞布”,可事實真是這樣嗎?
其實恰恰相反,當下時代裡,大家對美的感受已經足夠多元化。
比如傳統意義上歌手應該是字正腔圓,可是周傑倫出道後唱起歌來卻咬字不清。
周傑倫自己解釋聲音對他來說隻是一種“人肉樂器”,不着重于“咬字清晰”,果然随着時間的推移,他不僅被大衆接受,還成為了流行天王。
比如姜文2007年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許多人看不懂,但影片中那種美的東西我們是能感受到的,那種明豔的色彩,那詩一樣的叙事結構都很抓人,用李安的話說,我雖然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比如前段時間綜藝節目《導演請指教》裡,梁龍導演就拍了一部“藝術版”的《瘋狂的外星人》,很多觀衆看不懂導緻影片播放了一半就停映了,在觀衆看來,這種“不美的”電影就是失敗。
很多專業影評人立刻為它發聲,有人甚至聲淚俱下。
在這個自媒體時代,不怕你的東西小衆,隻要它是好的,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受衆,現在觀衆的寬容度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高。
就怕你所謂的高級是嘩衆取寵、故弄玄虛。
陳漫到底有沒有刻意迎合西方審美?陳漫的創作“另辟蹊徑”或許是對的,但具體執行出現了3個嚴重問題。
我們先來看看,陳漫合作的《i-D》雜志,它的畫風是這樣的。
這是一家主打反叛和先鋒的雜志,它的風格就不是符合大衆審美,是十分前衛的,陳漫那組作品似乎也是符合這種調性的。
其實藝術發展到一定的境界後,一定不是對美簡單的描摹,它是将批判和反思結合在其中的,“好看”隻是它的副産品甚至是對立面。
我們拿大家熟悉的電影舉例,作為第八大藝術,很多具有開創性的電影并不“美”。
比如1895年的電影《火車進站》被認為是電影的開端,可它其實就是一個火車呼嘯而過的鏡頭;
比如奧遜威爾斯的電影《公民凱恩》隻是個人物傳記片,一點兒也不好看,但卻做到了多項技術革新,被稱為影史最偉大的電影。
比如《四百擊》、《精疲力盡》等老片子現在看也很無聊,但在當時卻推動了電影的新浪潮運動,成為世界影史裡程碑的作品。
而與之相反的是諾蘭的電影,腦洞大開,眼花缭亂,十分美,卻因為沒有技法上的革新,其藝術價值并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諾蘭到後來也意識到這一點,開始拍一些“不好看”的電影了。
回到陳漫,她作為中國攝影界的中堅力量,理應有一個藝術家的追求,她另辟蹊徑的創作思路或是對的。
但在具體執行時出現了3個嚴重問題。
第一,她的創新并不新。
她所謂的創新不是出自自己對藝術獨到的理解和豐富的生活閱曆孕育出的靈感,而是直接拿來主義,把西方藝術界對中國的刻闆印象放進作品裡,于是就出現“撞車”了。
她作品中那些眯眯眼,不僅醜,而且醜得很平庸,和西方早期電影裡的滿大人,現代西方企業選用的一些中國女模特,并無二緻,甚至像批量生産出來的。
她為了規避俗套,反而陷入了另一種俗套,就算抛開愛國情懷,單論藝術,《中國十二色》也是拙劣的模仿作品。
第二,她的人和作品是割裂的。
某種程度上說,作品就是作者的一種人格的體現,兩者必須保持一緻,才能打動人。
比如我們熟悉的魯迅先生,他在文章裡批判了民族的劣根性,為何我們不會說他醜化中國人呢?
因為書中的觀點來自于魯迅真實的體驗,也切中要害,魯迅批判是并沒有把自己摘出去的,甚至進行過深刻的自我剖析,他是和我們同呼吸共命運的。
陳漫的問題也在于此,她的人和作品完全割裂的。
現實中的她舉止打扮十分正常,自拍照片也對符合大衆審美,甚至還會刻意地把自己的眼睛P大。
顯然她是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美。
可是拍攝作品時,她卻換了另一幅腔調,用一種精分的狀态來诠釋高級美,最終的作品也一定是不倫不類的。
就像網友嘲諷的一樣,如果陳漫平時自拍就是那種“高級美畫風”,那她至少做到了表裡如一,罵她的人至少會少一半。
早些年國内的某些公知,一邊罵美國,漲中國人的士氣,一邊悄悄咪咪把家人都送到美國生活,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這種擁有分裂狀态的公衆人物其實比比皆是。
第三,陳漫創作動機有問題。
對這次事件,很多人還有這樣一種理解——陳漫這麼拍照其實是無心插柳,是西方文化入侵嚴重,潛移默化荼毒了她的審美。
可看了她的采訪文章後,皮哥要說,她本身就對創作缺乏敬畏心。
一次采訪,主持人問她工作的方式是怎樣的?
陳漫很坦誠地說,攝影師和廚師一樣,要看有什麼材料,再看客人想要什麼口味,結合這些需求去做。
“要看客人什麼口味”,這充分暴露了陳漫拍照時的動機就是讨好客人,丢失了藝術創作中堅守自我表達的原則。
一陣分析下來,我們就發現,她在創作時無限谄媚西方是有違創作底線的,她或許是個技藝精湛的工匠,但距離真正的藝術大師還差得很遠。
陳漫事件,扯下了多少“藝術家”的遮羞布?
最後,要說一下,陳漫2012年的事為何會在9年後重新被提起,這并不是偶然。
大家有印象的話就還記得,2012年前後,正是中國威脅論在西方國家鬧得最兇的時候,國外出現了各種辱華言論,國内也有很多公知在黑中國,那時候網絡是烏煙瘴氣的,可彼時我們大多數人選擇窮且忍讓。
新冠疫情後,世界重新洗牌,我們國家在疫情中的表現出類拔萃,也大大提振了民族士氣,中國的态度也開始強硬起來了。
今年,大批公知的賬号被關閉,很多明星因為觸碰了紅線而涼涼,明星的國籍問題也變得異常敏感。
《毒液2》的主演湯姆·哈迪在2012年發表了一段對中國不友好的言論被翻出來,直接影響了本片的上映。
漫威在國内人氣再高,新作不顧及中國人的感受同樣也得承擔相應的代價,陳漫事件在這個背景下被重新提起也就不足為奇了。
陳漫事件最大的意義在于,它反映了我們的國民心态有了變化。
陳漫這事,不是個例,此事也從另一方面扯下了一些“藝術家”的遮羞布,給一些人亮了紅燈。
如今再面對來自西方的不友好,及不懷好意的審美pua,我們也越來越“清醒”,這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