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而曆史悠久的馬背民族蒙古族是活躍在亞洲北部蒙古高原上的古老遊牧民族,牧民稱牛、馬、山羊、綿羊、駱駝為“五畜”。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五畜”。草原和牲畜是蒙古族生命的源泉。
也許你并不會覺得陌生牛、羊、馬、駱駝草原上的它們即使你沒見過,也曾聽聞多次。而我們在草原上最常見的是不是就是它們四個,那你有沒有聽過“草原五畜”這個幾千年形成的完美組合,專屬于草原的美麗風景,遊牧人騎着牧馬。
手中拿着套杆,驅趕着羊群,遠處的牛群安靜的低着頭吃草,再遠一點的沙漠之中,駱駝也在那裡慢慢踱步,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過去,都是一派祥和安靜的景象,可就是這樣的一幅畫面,草原兒女卻不知花費了幾千年,去尋找、去探索、去馴化,才讓它們共同存在于這裡。也許你會問我,牛、馬、羊、駱駝
怎麼數都應該是“四畜”,怎麼能稱之為“五畜”呢?
原來奧秘都在羊群之中,羊群之中,既有山羊,又有綿羊,綿羊怯弱行動又慢
常常找不到好的草場,而山羊機智且行動敏捷,卻總是走着走着就各自散開了,隻有将山羊與綿羊組合在一起,才能構成最完美的羊群,所以,當山羊、綿羊,牛、馬、駱駝共生在一起,五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五畜。
牛羊提供了最美味的食材,也許是鮮嫩的肉,也許是香醇的奶,牧馬是遊牧人的交通工具,讓他們騎乘,幫他們運輸,安順的駱駝啊,更是兼具了所有的優點,成為草原的寶貝。
這幾千年形成的完美組合,這草原上的五畜,一代又一代,在草原上生生不息
是草原的風景,更是遊牧人的陪伴。
五畜文化
馬文化
蒙古語的馬象征着威風、精神、運氣。因為蒙古族心目中馬是喚起人們精神抖擻的理想動物。因此把理想、精神、運氣用馬來比喻。有一種旗幟叫天馬,是蒙古族每家每戶門前挂的一個小白旗,中間印有飛馬奔跑圖案。實際上蒙古族的象征或旗幟都與馬有關。
由于蒙古族經濟和精神文化生活都離不開馬,因此蒙古族不僅尊敬和重視而且崇拜馬。尤其是在英雄史詩等文學作品裡更加明顯,馬成為神。這種古老的習俗已經不同程度地傳到現在。
蒙古族崇拜馬,因此一般其心愛的好馬、兒馬或獻給神享用的以及不能乘騎宰殺特權的馬死後,把屍體葬于高山丘陵或把頭葬于高處,上面堆石頭。甚至有的地區把這種堆的石頭稱為馬敖包來祭祀。
牛文化
牛不僅是在蒙古族遊牧經濟生活中産生過較重要作用而且在精神文化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作為蒙古族先民之一的契丹族崇拜青牛。尤其是公牛至今作為蒙古族的圖騰象征而被人崇拜。從而形成了牛文化。在蒙古語裡有關牛類名稱以及以牛命名的名稱較豐富,以牛喻理的成語既諺語、格言在蒙古語裡也豐富多彩。尤其是在史詩、贊歌、祝詞、迷語、詩歌、小說、民間故事更加豐富。蒙古族牛文化主要特征是力量、拼搏、厚實。
蒙古族牛崇拜與牛圖騰在文獻記載留下來的很少。我們隻能從相關史記或民間傳說、風俗習慣以及語言詞彙中間接了解。如“傳說古代契丹族祖先的圖騰為白馬和青牛。古代契丹人‘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雲’。以白馬青牛作祭品,就是以圖騰作犧牲。
羊文化
在蒙古族風俗中有許多與羊有關的現象 ,蒙古人從出生到結婚 ,從祭祀到飲食 ,處處離不開羊。蒙古族風俗中衆多的羊崇拜現象依其功能可分作五類:占蔔、驅邪、作為祭祀的犧牲、婚禮中作為聖物、作為一般禮物。在羊崇拜的大前提下,蒙古族人民生活中的羊總是具有特殊含義。
駝文化
在蒙古族傳統畜牧文化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五畜”,就是駱駝、馬、牛、山羊、綿羊。蒙古族牧民認為,一片草原上五畜俱全才是健康的。不同的草場類型上,五畜的适應度不一樣,比例會不同,駱駝在相對幹旱的地區,比例就會高一點,但是也不一定。從五畜和沙漠之舟兩個概念看,蒙古牧民的眼中,駱駝是草原的孩子,而不僅是沙漠上的交通工具。
五畜過年趣聞
除夕之夜、初一早晨給“五畜”過年是蒙古族沿襲下來的習俗。
除夕之夜,牧民們都要把自家的圈牛犢的地方和羊圈打掃得幹幹淨淨,然後點清自家的牲畜頭數,如有缺的必須找回來。當然也不允許别人家的牲畜在自家過夜。讓全部牲畜飲足水,吃飽草料後,牧民們便圍着畜群點燃一些松柏和卓拉(即用黃油燃燒的佛燈,也稱“長明燈”),開始了每年一度的“五畜過年”儀式。
初一早上日出之前,牧民各自帶着節前準備的茶、肉、酒、米、奶制品,牽着馬趕着勒勒車,車上拉着臨時帳篷,到指定的地方集合。先到的把鐵鍋支起來,随後大家把帶去的茶葉放到剛剛融化的冰水裡煮奶茶。等人們到齊後,長者們便點燃松柏枝,手裡端着奶茶和奶制品,誦念祝福詞:“千頭羊,萬頭馬,千千萬萬,萬萬千千,膘肥體壯。”然後大家敬供蒼天,敬供大地,敬供東西南北等各個方位。完成儀式後,各個牧群的人從畜群旁邊走過來,大家相互問候:“牲畜過年好嗎?畜群好嗎?”“好!好!畜群過年好!”互相問候完大家按着年齡的大小并排坐在牛皮墊上。在野外喝完了茶,拿起煮好的手把肉,敬蒼天,敬佛主,敬祖先,祈求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陽光普照、鮮花盛開、綠地蔥蔥、牲畜興旺。随後,大家動手煮餃子,蒸包子,在羊肉湯裡煮小米粥。
吃喝完畢,長者帶頭提着套馬竿上馬,青少年們緊跟其後,每個人手裡握着招福劍、招福袋、哈達、奶制品等。青少年們跟随長者們一起誦念:“獲來!獲來!(招福之意,用有節奏的韻律說唱)福星高照!獲來!獲來!五畜興旺!獲來!獲來!”大家同聲喊唱。
祝福儀式後,牧民們還進行娛樂,他們在雪地上摔跤、射箭、賽馬,給優勝者頒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盡情娛樂,放歌縱酒,直至夕陽西下才各自把家裡的頭馬頭羊和坐騎等牲畜趕回家。
參加慶典的牧民快到家的時候,留在家裡的人要出門迎上前去問候:“五畜過年好嗎?”答曰:“過年好!”“今年生的牲畜一定興旺、健壯!對不?”“仔畜肯定更茁壯!”一問一答表達了牧民們對賴以生存的牲畜的祝福和期盼。(稿源: 蒙古文化周,文 /蒙古元素網 ,圖/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