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營銷套路之秒殺?來源:經濟日報經過包裝,普通的意外險、醫療險變成保護年輕人和小朋友的“鋼鐵俠”然而,細讀這些産品條款不難發現,無論是産品設計還是保障責任都沒有明顯提升,甚至有可能隻是舊産品換了新馬甲,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保險營銷套路之秒殺?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來源:經濟日報
經過包裝,普通的意外險、醫療險變成保護年輕人和小朋友的“鋼鐵俠”。然而,細讀這些産品條款不難發現,無論是産品設計還是保障責任都沒有明顯提升,甚至有可能隻是舊産品換了新馬甲。
11月9日,中國銀保監會消保局公布了對兩家保險經紀公司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這兩家公司因為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并在宣傳銷售頁面列示“首期0元”誘導銷售,分别被罰款100萬元和10萬元。
此前,銀保監會和地方銀保監局曾多次發出風險提示,直指“首月1元”“首月免費”“免費贈險”等有顯著誘導性的互聯網保險銷售問題。此次處罰落地彰顯了監管部門對于整治互聯網保險産品亂象的決心。
在互聯網營銷大行其道的影響下,不少保險公司跟風推出了“網紅産品”“明星産品”。經過保險經紀公司和互聯網營銷的包裝,原本普通的意外險、醫療險變身成為保護年輕人和小朋友的“鋼鐵俠”“超級瑪麗”。然而,細讀這些産品的條款不難發現,無論是産品設計還是保障責任都沒有明顯提升,甚至有可能隻是舊産品換了新馬甲。“首月免費”的套路加上不清不楚、默認勾選的“自動續保”按鈕,不知不覺間讓消費者“掏了錢”。可是被“套路”的消費者并沒有得到适合的保險保障。
不可否認,互聯網技術運用提高了保險服務的觸達率和覆蓋率,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能夠享受到保險保障。但從已公布的數據來看,互聯網保險産品的投訴率和退保率都在持續攀升。這說明有大量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推薦購買了并不适合自己的産品。從行業發展角度看,保險姓“保”的定位不能變,保險營銷應有度。想要獲得更多的客戶信任,保險公司應在産品設計、理賠服務等方面多下功夫。想要取得更亮麗的銷售業績,保險經紀公司需要在客戶陪伴、精準服務方面再加把勁。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公司被處罰的問題均發生在2018年至2019年間,這也給保險行業的從業人員提了個醒兒。銷售平台可以事後下架産品,關閉營銷鍊接,但是在金融行業嚴監管框架下,這些小算盤在回溯與倒查的監管政策面前根本起不了作用。
在嚴格監管“堵旁門”“糾偏門”的同時,監管機構也在“開正門”。10月下旬,銀保監會發布通知對互聯網保險誰能賣、賣什麼以及怎麼賣等問題作出嚴格界定,産品開發、銷售等方面的規定更為細緻,從源頭上規範了“首月0元”、長險短做、渠道費用畸高等行為。
最後,給消費者提個醒兒,選擇保險産品不能貪便宜,要認真閱讀保險合同,明确了解購買産品的保障責任、繳費方式,避免陷入前腳投保上當、後腳退保吃虧的境地。(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于 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