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銀器皿内含金屬品類與含量 制定食品安全紅線
《食品接觸銀器皿》團标發布實施
本報訊 (實習記者 賈淘文)我國自古就流傳着白銀具有壓驚安神、消炎鎮痛、避毒解毒的作用。近年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銀器皿市場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銀質碗碟、勺筷、杯壺,走進了千家萬戶的生活。日用銀器優雅的色澤、豐富的款式、适中的價格、精美的工藝,滿足了消費者高品質生活的追求的同時,也兼顧了日常養生的保健作用。
2020年12月28日,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正式發布實施《食品接觸銀器皿》團體标準。該團體标準明确了食品接觸銀器皿的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标識、包裝、運輸、貯存和質量證明書、訂貨單等内容,該标準的推出填補了國内白銀相關标準的缺失,為企業規範生産銀器皿提供依據,為行業的規範自律發展提供權威官方指導,進一步淨化銀器市場,維護消費者權益,具備權威性、科研性與适用性。
1月11日,記者在多家購物平台以“銀碗”為關鍵詞搜索發現,線上所售相關銀器皿産品,價格區間懸殊,以克重計價的産品,每克從3元至35元不等,按件計費的“銀碗”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多數銷售人員都向記者表示“材質保真”“接受複檢”“假一賠十”。但是,記者詢問,為何價格區間懸殊,有銷售人員表示“各家産品不同”。
随後,記者在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進行走訪。一家銷售銀器的商戶向記者介紹:“一件銀器的價格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材質、工藝、年代。日用銀器的價格主要受材質影響,現在市場上常見的銀器材質,既有999、925這類‘國标銀’,還有苗銀、藏銀、泰銀、老銀等‘工藝銀’,此類産品的含銀量并沒有統一标準,有些含銀量很低,甚至不含白銀成分。還有一些電鍍産品,雖然具有白銀的光澤和質感,但并不具備貴金屬屬性,買來做陳設工藝品性價比很好,但是用作生活器皿,直接接觸食品與茶飲,其未知的金屬成分一旦析出進入食物,會在潛在的安全隐患。”
對于《食品接觸銀器皿》團體标準的發布實施,有商戶向記者表示,此前,相關标準并沒有專門針對食品接觸銀器皿設定具體的金屬含量比例要求,導緻目前市場上存在着銀器皿産品金屬含量配比不統一、無标準,存在食品安全的隐患。而且,不同企業、工廠生産的産品質量參差不齊。以次充好、惡意壓價,會影響了整個行業的信譽度。
據悉,為進一步規範市場秩序,為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保駕護航。中寶協白銀分會早在2018年初就牽頭組織深圳市信德緣珠寶首飾有限公司、鵬城金業(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和盛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深圳市七好珠寶首飾有限公司、長春黃金研究院有限公司、金貓銀貓集團有限公司等行業龍頭企業、權威機構共同起草《食品接觸銀器皿》團體标準。曆時3年反複研究、實驗、修改,最終于2020年12月28日正式發布實施。
業内人士指出,市場上銀器制品長期無标可依,摻雜重金屬的産品泛濫,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健康産生危害的同時,也擾亂了行業競争秩序。該項團體标準的發布,将銀器皿内含金屬品類與含量進行量化标準,制定食品安全紅線,也為銀質器皿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明确、規範的發展方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