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绡畫扇盤雙鳳。
正是玉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骊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這是歐陽修《漁家傲》中
宋朝人過端午的場景
挂菖蒲,包粽子,拴五色絲線……
我們過端午節的方式似乎從未改變
但是你們知道粽子的材料和口味
都經曆過哪些發展和變化嗎?
今天,小科就與你聊聊粽子的演變史
春秋時期最早見于記載的粽子
出現于這個時期
因為是将黍米(小米)
用菰葉包成牛角狀
故稱“角黍”
▲現在的牛角粽,可能是最像角黍的粽子了
這時還有一種用竹筒裝的
叫“筒粽”
▲筒粽
需要注意的是
它們原料隻有菰葉或竹筒加小米
沒有餡
所以最早的粽子
既不是甜粽也不是鹹粽
而是原味粽
提起粽子,我們都會想到屈原投江,百姓為了紀念他而發明粽子的故事,但那隻是個美麗的傳說。因為屈原是戰國時期的人,而粽子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東漢末年首次出現了有餡的粽子
當時最流行的大概是豬肉粽
同時,漢末也出現了堿水粽
即小米浸過草木灰水(現多用蘇打水)後
用菰葉包成的四角粽
現流行于廣東一帶
▲堿水粽,用堿水浸過後呈黃色
晉代粽子正式被定為端午節食品
這時的粽子裡除了米
還加入了一味叫做益智仁的中藥
▲益智仁
因此那時的粽子也叫“益智粽”
(聽起來像吃了能變聰明的樣子)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
米中摻雜禽獸(飛禽和走獸)肉、
闆栗、紅棗、赤豆等等
還有人開始将粽子作為交往的禮品
▲雜粽,其精髓在“雜”
唐代唐代是我國曆史的一個巅峰
許多技術都在這時得到了空前發展
粽子也不例外
角粽、錐粽、菱粽、筒粽、
七子粽、秤砣粽……
關于粽子的記載幾乎都
隻記形狀,不記味道
大概唐朝時派系林立的粽形之争
更為激烈吧
▲形狀各異的粽子
宋代此時已出現了蜜餞粽
即果品開始進入粽子裡
有蘇東坡詩句“時于粽裡見楊梅”為證
宋朝市民文化的興盛
也帶動了“粽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不少商鋪将粽子堆成
“樓閣、亭子、車兒諸般巧樣”
以此招徕顧客
▲用粽子“砌”成的嶽陽樓(鋼架結構)
元代前面近兩千年的時間裡
粽子的餡變了又變
外面包裹着的菰葉卻始終如一
▲菰葉(茭白葉)
其唯一的不足就是隻在夏秋季節才有
即以前在春冬兩季是吃不到粽子的
到了元代
人們對美食的欲望終于戰勝了懶惰
開始嘗試用四季常青的箬葉代替菰葉
實現了“一年四季吃粽子”的願望
▲箬葉
明代明代人民在繼續豐富粽子内容物的基礎上
又将蘆葦葉納入了粽葉的範疇
基本促成了現在“北蘆南箬”的格局
(粽葉種類繁多,但以蘆葦葉和箬葉為主)
▲蘆葦葉
清代清代“粽子事業”最大的進步
就在于發明了“火腿粽”
這裡的“火腿”不是指現在的火腿腸
而是經腌制或熏制的動物的腿
聽名字便讓人垂涎欲滴
▲火腿
至此
我國的粽子種類已基本齊全
不過當代人自有當代人的智慧
如今的人們不僅在原材料上繼續尋求突破
還在顔色、形狀、規格
甚至包制人數和速度上屢出奇招
▲“争奇鬥豔”的粽子們
至于由來已久的甜鹹之争
小科認為
這是流行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意外結合
大家不妨以“吃粽群衆”的眼光看待
就像愛情
看對了眼的就是最好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