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老滄桑的長城

古老滄桑的長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3 03:19:47

古老滄桑的長城?【專家點評】作者:宋岩峰(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古老滄桑的長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古老滄桑的長城(在新時代熠熠生輝)1

古老滄桑的長城

【專家點評】

作者:宋岩峰(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長城作為曾經的軍事防禦工事,在我國古代農業社會發揮着保障和平安定的實際功用。在此後千百年,長城被賦予更多文化内涵,與長江、黃河等一起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正如所強調的:“當今世界,人們提起中國,就會想起萬裡長城;提起中華文明,也會想起萬裡長城。”“我們一定要重視曆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新征程上,我們要凝聚各界力量,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産傳承保護工作。

把考古探索同科學技術手段有機結合,堅持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探究長城的曆史文化價值。曾深刻指出:“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曆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曆史文化滋養。”近日,北京延慶區大莊科段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取得進展,為科學保護長城、深入認識長城價值,讓長城精神更好融入當代生活提供了新契機。2020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同意,全國首個長城保護修複實踐基地在箭扣長城腳下挂牌成立,對全國長城保護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範推動作用。需要看到,相比一般性保護工程,在研究性修繕項目中,長城保護理念更為科學,保護手段更富科技含量,更有利于人們共享保護成果。當前,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工作,要切實解決好長城保護工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時間、技術、經費等諸多問題,彙聚多方力量,推動長城保護工作由一般性保護工程向研究性修繕項目轉變,以考古挖掘為開端、多學科研究為手段、數字化跟蹤記錄為保障,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加強考古學和曆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聯合攻關,切實為全方位探究長城曆史文化價值提供科學支撐。

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契機,讓長城文化更好潤澤百姓美好生活。一方面,要以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為抓手,形成一批公共文化的空間載體,鼓勵各類學校建立長城文化傳承教育基地,組織學生開展各類研學活動,推動長城文化元素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另一方面,切實用好長城的非遺資源。長城是民族遷徙交往、彼此融合的重要見證,沿線出現了多民族藝術融合的豐富藝術形式,如民間故事、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等。在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過程中,要注重對長城沿線的非遺資源進行挖掘整理,促進文化生态保護區建設與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效銜接,提高區域性整體保護水平,以不斷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滿足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此外,要讓古老長城在數字時代擁抱年輕人,還需推進長城文旅融合和數字再現工程,開發長城文化旅遊商品和服務,擴大文化供給;充分發揮文化與科技的“化學反應”,建設數字雲平台,對文物和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展示,以“文旅IP思維”實現線上線下協同發展。

講好新時代的長城故事,使長城成為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重要源泉。長城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結在一起。進入新時代,要更好地傳揚長城所凝聚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衆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不斷增強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共同繪就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壯美畫卷。要以講好新時代的長城故事為契機,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激發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繼續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産黨、讀懂中華民族。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張勝、耿建擴、陳元秋、張文攀、王建宏、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邵金霞、劉思彤、徐夢玲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22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