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劉臻)9月30日,由已故音樂人沈慶擔任總導演、詞曲、編劇的音樂劇《蘇東坡》在蘇州灣大劇院·歌劇廳首演,用流行音樂的方式打開宋詞,構建了基于北宋時期漢文明審美要素的燈光舞美設計,奉獻一場中國文化的荟萃演出。
音樂劇《蘇東坡》劇照。
音樂劇《蘇東坡》通過對師生情、兄弟情、愛情、家國情的層層刻畫,傳遞蘇東坡的博大胸襟和世界觀、宇宙觀,讓大衆認知和了解一個風雨陰晴都在心中的“人間熱愛”形象。同時還着力刻畫了歐陽修、王安石等曆史名人形象,展現他們的博大胸襟和對國家、民族的真摯之情,全情複刻千古風流人物,讓觀衆走進曆史的屏風中,一窺“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的高雅審美,翻開華夏民族的同一種情感記憶。
該劇以蘇東坡一生經曆軌迹為線索,以他偉大的藝術作品為素材及主要歌詞,進行恢弘盛大的内容呈現,為蘇轼名篇重新譜曲創作,演繹了“烏台詩案前、黃州時期、集大成者時期”三個階段共計九幕的恢弘場景故事,創作了18首風格迥異的音樂作品,包括《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蝶戀花·春景》《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江城子·密州出獵》《江城子·别徐州》《臨江仙》《寒食帖》九首蘇東坡名作的全新譜曲創作;《哭醉翁》《松風亭》《烏台詩案》《徐州大水》《東坡肉》等九首極富風格的全新詞曲創作,以現代審美重構900多年前的“大宋流行歌曲”,以音樂劇展現“蘇轼”,聽當代音樂演繹東坡豪放婉約詞風,享美妙之夜領略千年英雄曠達人生。
該音樂劇以現代審美重構900多年前的“大宋流行歌曲”。
與以往音樂劇不同,《蘇東坡》從立意、發起、制作都是以音樂人的視角進行切入展開的,因而整體呈現了強音樂風格優勢、強現場感的舞美燈光等氛圍。每一幕之間通過音樂、字幕、舞美設計及幕前戲等來豐富銜接,創新觀衆視聽感受。同時,音樂劇融合不設限,沒有把傳統話劇、西方音樂劇當成必須要遵循的邏輯參照,而是把自己還原為一個講故事的人。民樂和西洋樂在劇裡都有運用,基于今天人們對藝術、對生活的觀點和審美情趣,用當代人的審美去解讀蘇東坡。
對于一部音樂劇來講,主演至關重要。音樂劇“蘇東坡”的扮演者李想,是一名歌劇演員,他用紮實的唱功、卓越的演技,為觀衆還原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蘇東坡。作為該劇的聲樂指導,全程參與音樂劇制作的李想認為,烏台詩案後,蘇轼真正走向了世人心目中的蘇東坡,他将自己對于豁達的理解融入到人物塑造中,希望通過他的表演,觀衆能夠盡情感受和觸碰這個千百年來最為“有趣的靈魂”。
當天晚上,在謝幕時,台上所有人眼含熱淚,向着觀衆席一次次鞠躬。從籌備演出到今天的謝幕,音樂劇《蘇東坡》走了3年,其間經曆核心人物離世、兩次因疫情取消首演等諸多磨砺,最終在蘇州,于蘇轼熱愛的太湖邊,完成首次演出。“蘇東坡與蘇杭的緣分很深,他在蘇杭有好友陪伴,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句,度過了人生中一段美好的時光。沒想到音樂劇《蘇東坡》也能在蘇州絕處逢生。”首演的成功,讓總策劃周天祥非常感慨,他覺得蘇州,是“蘇東坡”的福地。
據悉,音樂劇《蘇東坡》在蘇州灣大劇院·歌劇廳演出至10月5日。
編輯 佟娜
校對 劉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