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有着悠久的曆史文化。由于地大物博,人口衆多,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相對漢族人口較少,被稱為“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東北等地區。
近日“穿青人”在朋友圈成了高頻詞,這個鮮為人知的未識别民族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
未識别民族是哪些民族尚且不明晰的,未被政府官方認定為獨立民族的特定群體。
除了“穿青人”外,我國大約還有58個未識别民族,其中穿青人的人數超過67萬人,是未識别民族中人數最多的的一個族群;而僅300人的普标人是人數最少的一個族群,已被歸為彜族。
穿青人在官方記載最早見于乾隆《威甯州志》,如今,經相關政府部門批準,自2004年起“穿青人”可在戶籍和身份證上填寫“穿青人”,并有了民族的數字代碼為81,字母代碼為CQ。
穿青先民不完全是上個世紀50年代民族識别所認為的漢族移民,也不是部分穿青人所認為是當地土著,而是兩者的融合。
穿青人的形成過程,是漢族的少數民族化過程,由于他們受漢文化的影響,普遍使用了貴州通行的官話,母語消失,他們的文化融合了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文化因子,從而與其他族群相區别。
我們曾經去過黔西北的做專項對口扶貧,在織金縣和納雍縣,穿青與各民族處于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以及“雜村不雜戶”的現狀。由于種類衆多的民族雜居錯處,當地的民俗風情很多樣化,穿青人來源十分複雜,社會文化與其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吸收頻繁。
然而,多民族聚居會産生複雜的族際間的關系。穿青先民在貴州沒有受彜族影響,也沒有與其他民族隔離而發展為單一民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下,很多穿青人卻一直都具有相當程度的“民族心理”,他們不願意接受被認定為“漢人”,對民族識别意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為什麼漢化色彩極強的穿青人,至今不願意接受被認定為“漢族”呢?
雖然親緣關系是被認同為同一群體重要依據,但從穿青人的發展曆史來看,漢化過程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穿青人當中有部分祖先是來自江西的随軍移民,他們與當地的“土人”走得近後,相互融合,“土人”與漢人同化。
曆經幾百年的變遷,以服飾為族稱的穿青人,因應環境的變化,與其他民族的關系,受周圍民族的影響,逐漸弱化了過去漢族的一些特征,在風俗文化和習慣方面自成一體,也形成了特有的,共同的民族意識的心理需求。
穿青先民雖然比較早被漢化,但他們多數未接受過系統的漢化教育,隻是通過傳入來的戲曲、小說等藝術形式接觸漢文化,他們有自己的“五顯”信仰,把“五顯神”奉為家神,這與漢人供奉觀世音菩薩、如來佛、關公等不一樣,他們在文化信仰并非按照漢人的觀點而做選擇。
據穿青人說,他們隻要看到供奉“五顯神”的,會視為自家人。穿青人認為“五顯神”隻保佑有家有室的人,不結婚就得不到五顯神靈的眷顧,所以,穿青人非常有家庭觀念,他們鮮少有獨身不成家的想法。
穿青人十分重視“慶壇”,這是一種類似土著巫術的儀式,祈求豐收和子孫繁衍,從這一點可看出,穿青人與漢人的風俗習慣不同,與土著的習俗相近。
穿青人把婦女在生産勞動中所占重要地位與看作是與漢族最重要的區别,穿青婦女不裹足,農耕以女為主,既要耕田又要照顧家庭,婦女與男人的地位相對平等,對家産有同等處理權,這有别于當時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而當時的穿青社會是以“男逸女勞”為主流,這也是穿青人與漢人不一樣的标志。
直到今天,穿青人在一些重大事宜方面,尤其族别歸屬和族群利益方面的,采取族長議事決策的方式,這種方式與部落時期長老議事一樣。族中有一定威望的人承擔起調解族群、家庭間的關系,号召、動員、集合族群資源與力量等職責。如果族人有違反族規,有不孝等行為會遭到大家的責罵和懲罰。
從族群整合理論來看,歧視,尤其是跨越社會領域的制度性歧視,會促使次級群體的發展,并保留特有的族群認同。
穿青人盡管一直向漢族靠攏,因漢化而脫離原來的土著群體,在曆經數百年的漢化過程中,經濟、生活、社會一直在發展,族群認同始終是人們的情感歸屬,族籍涵蓋的信用、名譽、權利和利益等,由此所産生的族群心理,使得有一部分穿青人一直在尋求官方和本家的族群認同,向外界表明“穿青人”的存在。
而一個族稱也關系到資源的占有和社會參與,還包含族群的自尊心理,所以,具家族意識、民族意識的穿青人更渴望一個獨立的族群身份。
結語
穿青人不是穿越而來的外星人,隻是因為我們對一些未識别的民族了解得少而已。幾百年來,穿青人與其他少數民族的同胞一樣,都是實實在在地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兄弟姐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