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幾千年來的發展史,也可以說是一部戰争史。自古至今,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每個角落,總是發生着或大或小的戰争。
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但不能忘記。和平對于人類而言始終是一個奢侈品,今天的我們,隻是幸運地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度,世界的很多角落,仍在在硝煙彌漫,炮火連天。
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争,因為丈夫在戰争中喪命,孩子在戰争中流離失所,戰争永遠是普通人的悲歌。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曾在著名詩篇《喪鐘為誰而鳴》中寫道: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
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
連接成整個陸地。”
同一個世界的我們,懷揣着同一個祈盼和平的夢想。我們從這幾本書中重溫戰争的故事,為了祈願争端化為無形,大地春暖花開,人們重展笑顔。
01
《戰争與和平》
【俄】列夫·托爾斯泰
說到戰争這個題材,俄羅斯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争與和平》是不能不提及的一本巨著。小說以1812年的俄國反對拿破侖的衛國戰争為中心,以四大貴族的經曆為主線,将“戰争”與“和平”兩種生活線索交叉描寫,映了1805至1820年間許多重大的曆史事件,構成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闊史詩。
托爾斯泰在《戰争與和平》中,為人們呈現了兩個戰場——一個是真實的戰場,那裡血淋淋,充滿了高層勾心鬥角的算計,卻也有底層士兵的堅毅勇敢;一個是貴族的舞會,人們在這裡觥籌交錯,卻也相互厮殺、彼此排斥。戰場如舞會,舞會亦如戰場。
現代進化論的創始人朱利安·赫胥黎曾說過,“人們讀了托爾斯泰的《戰争與和平》,就不再是原來的人了。”讀《戰争與和平》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戰争年代,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而和平,是如此來之不易。
書中有一句話非常讓人難忘:“生命,生活,隻有在這個時候才能被人感覺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時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實生命的真正意義,在于能夠自由的享受陽光,森林,山巒,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滿足,其他則是無關緊要的。”
02
《被塗污的鳥》
【美】 耶日·科辛斯基
1939年秋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開始的幾個星期裡,一個來自東歐某個大城市的六歲小男孩,像數以千計的其他孩子一樣,被父母送往一個遙遠的村莊避難。小男孩長着黑頭發,黑眼睛,被誤認為是會帶來不幸的吉普賽人,于是,小男孩成為異類,各種折磨随之而來,甚至他曾被埋在土裡,隻有腦袋露在外面,烏鴉将他啄得傷痕累累。
小說沒有展現二戰時期納粹的暴行,隻是通過村莊中的人來展現偏見,這不過是戰争的冰山一角,而這瘋狂、殘酷,也到了讓人毛骨悚然的程度,這本小說出版後,曾被歐洲列為禁書,作者被認為是在濫用戰争的恐怖,但更多人認為,它之所以看起來虛假,是因為我們害怕真相。
作者所相信的是,針對“異類”的歧視劃分是強加的、人為的,而整個戰争就是這種歧視所造成的災難的延伸。
03
《世界秩序》
【美】亨利·基辛格
想要締造和平,唯一的辦法是建立世界秩序。這本書便講述了人類如何不斷從戰争中獲得教訓,并尋找秩序與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凡爾賽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雅爾塔體系,都是人類探索世界秩序過程中的成果。
作者亨利·基辛格被譽為美國政壇常青樹,也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老朋友,從上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大多數外交決策都有他的身影,比如中美建交、越南戰争等等。在1973年,他還因為在越南撤軍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世界秩序》把和平放到了一個更大的環境中來審視,作者系統梳理了各地區的戰略邏輯和地區秩序觀,從文化、宗教、地緣等綜合因素解讀了這些不同秩序觀的形成、沖突和合作,并結合網絡科技等當前新的戰略要素,解析了當下時局的挑戰與機遇。
04
《戰争史》
【英】約翰·基根
戰争幾乎和人類一樣古老。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戰争史。戰争給我們帶來了傷痛,但也讓人們開始反思過往,并得到對未來的啟示,我們或許能從這本《戰争史》中找到一些答案。
本書是20世紀最偉大的“戰争史”主題作品,作者是當代非常知名的軍事史學家,他在英國皇家軍事學院、普林斯頓大學任職,被譽為二戰後“英語世界頭号軍事史權威”。
文明都有擴張欲望,但在原始社會中,生存是第一位的,出于對死亡的恐懼,文化一直限制着戰争的規模。後來,随着新的戰争資源的引入,人類的擴張欲望超越了對生存的擔憂,文化對戰争的抑制作用就逐漸消隐,更多地扮演起催化劑的角色。結果,戰争的暴力程度被推到極限,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作者約翰·基根提出,我們隻有一個辦法——重啟文化的約束力量,把戰争關進籠子裡,否則,人類将難逃自我毀滅的命運。
05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美】漢娜·阿倫特
二戰中的耶路撒冷也曾經曆暴行,德國納粹執行猶太人滅絕計劃,導緻600多萬猶太人身亡,這個計劃背後的黨衛軍軍官是艾希曼,而艾希曼并不是一個生性殘暴的人,他隻是一個平凡、敬業、順從的小公務員,在本書的作者看來,他所有的惡行都來源于沒有思想、盲目服從。
1961年,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對德國納粹戰犯、負責執行猶太人滅絕計劃的黨衛軍軍官阿道夫·艾希曼開展了一場漫長的審判。本書作者漢娜·阿倫特受美國《紐約客》雜志委派旁聽了本次庭審,她為該雜志撰寫了五篇報告,這些報告後來被結集出版,就是這本《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漢娜·阿倫特對大量曆史資料進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平庸的惡”這一觀點,漢娜·阿倫特認為,一個人并不是道德敗壞或是心理變态,他隻是屈服于自己的惰性,放棄了獨立思考,而選擇了無條件的順從,這樣的人同樣會做出極惡的事情,這便是“平庸的惡”。漢娜·阿倫特提醒我們,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缺乏對于善惡的分辨,缺乏追逐善和抵制惡的行動,将會使得每個普通的個體也能犯下滔天之罪,而當所有的普通人都在行平庸之惡卻不自知時,無疑會将人類引入萬劫不複的地獄。每個人都要學會思考,做正确判斷,行正當之事,隻有這樣,人類才可以真正從過往的罪孽與災難中吸取教訓。
06
《戰争中沒有女性》
【白俄】 S. A. 阿列克謝耶維奇
我們對于戰争的了解,大多是來自于曆史書、紀錄片、文藝作品。這些作品大部分是男性所創作的,内容常常是與榮譽、屈辱和仇恨這些詞聯系起來。而這種對于細節的忽略,似乎把戰争最殘酷的部分隐藏了起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戰争中沒有女性》則引入了難得的女性視角。
這本書是二戰時期蘇聯女兵、女性醫護人員等參戰女性的回憶錄,這些年僅15—30歲的女性,親曆了殘酷的戰争。作者之所以寫這部作品,是因為“我們全都被男人的戰争觀念和戰争感受俘獲了,連語言都是男式的。然而女人們卻都沉默着,沒有誰去問過我們的外婆,我們的媽媽。我希望每個人都大聲說出自己的真相和噩夢的陰影……女人的戰争記憶就是按照自身情感張力和痛苦,而呈現的最強采光性能……她們記住的是另一些事情,另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但女人能夠看到男人所看不到的東西。”
“女人的戰争記憶就是按照自身情感張力和痛苦,而呈現的最強采光性能,”,“她們記住的是另一些事情,另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但女人能夠看到男人所看不到的東西。”
07
《最後的見證者:101位在戰争中失去童年的孩子》
【白俄】 S. A. 阿列克謝耶維奇
這本書的作者依然是阿列克謝耶維奇,她曆經幾十年,輾轉在前蘇聯的遼闊大地上,親訪上千事件一線經曆者,查閱各方文件資料,耗費心血整理出了這部普通人的生活史詩。
在衛國戰争期間(1941—1945),有數百萬蘇聯兒童死亡,活下來的幸存者,則失去了親人,過早地結束了他們的童年,本書正是這些孩子們的訪談,他們在經曆這場戰争時都是2—12歲的孩子,在本該享受童年快樂的階段,他們說,“我們已經是男人和女人了”。
08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美】斯蒂芬·平克
這世界發生過這麼多的戰争,那麼,我們的世界還會變好嗎?社會科學家史蒂芬·平克在這本書中,用詳細的數據和分析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人類的暴行正在減少,這是大趨勢。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解讀了暴力減少的六大趨勢,并分析了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暴力趨勢産生誤判的原因。作者從心理學、認知科學等角度出發,讨論了人性中傾向暴力的“心魔”與守衛我們遠離暴力的“善良天使”。
本書從出版以來就引發了大量的争議,有人質疑平克的數據不夠準确,可能會誤導讀者,有人認為用樂觀的态度來談論暴力會給人一種錯覺……這些反駁或者批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平克的研究成果可以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希望,隻要他在書裡說的造成暴力減少的善良天使和其他條件依然存在,人間的暴力就可能将會持續減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