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地處我國核心地區,是中國經緯度基準點大地原點和北京時間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所在地,橫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中部,是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樞紐,因秦嶺—淮河一線而橫跨北方與南方。陝西曆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個大一統王朝,有五個建都西安(鹹陽),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稱為“東方金字塔”。 陝西還是重要的科教高地,無論是地理、曆史、科教、文化等,“陝西寶藏”無處不在。
深挖檔案記錄下的一字一句,“陝西寶藏”便躍于紙上、熠熠生輝。
“
關于“八水”
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上林賦》中寫道:“君未睹夫巨麗也,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左蒼梧,右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終始灞浐,出入泾渭;酆(fēng)鎬潦潏,纡馀委蛇,經營乎其内。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态。”,此賦描寫了漢代長安上林苑的巨麗之美,其中提到了陝西的八川,即渭、泾、沣、澇、潏、滈、浐、灞八條河流,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屬黃河水系。古往今來這“八水繞長安”滋養着一代代三秦大地的人民。
“
渭河
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于甘肅省渭源縣,于陝西潼關注入黃河,繞西安之北,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的起源地。秦鹹陽和漢唐長安城曾興建于它的南北兩側,旁邊的“鹹陽古渡”是關中八景之一。曾經是重要的水運渠道,一度風帆上下、何其壯麗。19世紀20年代,尚可通航,草灘碼頭是進出西安的貨物水運集散地。1923年,魯迅先生由西安講學返京,就是在這裡乘船東出潼關的。
“
泾河
是渭河的最大支流,發源于六盤山東麓甯夏回族自治區泾源縣,于高陵縣蔣王村彙入渭河左岸,繞西安之北。以駐地命名,東漢三國時就有了,是周王朝發迹的地方。戰國時興建了鄭國渠來灌溉農田,後來近代水利大師李儀祉先生又主建了泾惠渠,對農業影響深遠。
“
澇河
古時名叫潦水,發源于秦嶺,最後北經鹹陽流入渭河,繞西安之西。《詩經·洞酌》中有"洞酌彼行潦"的詩句,意思是"遠去挑水潦河邊",描述了古時人民的勤勞和生活方式。
“
沣河
發源于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長安區沣峪,流至鹹陽市彙入渭河,繞西安之西。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它的東西兩岸。秦鹹陽、漢長安也位于沣河和渭河的交彙之處,漢、唐時的昆明池也是引沣河水而形成。
“
滈河
發源于西安市長安區石砭峪,與潏河在香積寺彙合後向西,在戶縣秦渡鎮附近注入沣河,滈河繞西安之南。
“
潏(yù)河
古代的名字叫做泬(jué)水,發源于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長安區秦嶺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區最負盛名的河流,在牛頭寺附近分為兩支,向北為皂河,向西則與滈河合流彙入沣河,潏河繞西安之南。因受流水的長期作用,形成衆多切割較深的峽谷,是許多驢友遊玩的好去處。
“
浐河
發源于藍田縣湯峪,是灞浐水系的最大支流,流經西安灞橋區廣太廟附近注入灞河,繞西安之東。古代水流量很大,水草茂密、遊魚繁盛,這從半坡遺址出土的捕魚工具便可知。在漢朝時候,除了渭河彙入黃河外,七水原本都彙入渭河,後來成了灞河的支流,滈河成為潏河的支流,潏河與沣河的交彙。
“
灞河
原名叫做滋水,發源于藍田縣灞源鎮,繞西安之東。春秋時秦穆公為了炫耀其霸業,改名為灞河。唐在此地設驿站,親友出行多在這裡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樹,春天柳絮紛飛如雪,"灞柳風雪"成為長安八景之一 。唐朝時,在灞橋設有驿站,稱作"灞亭",人們多在此處迎送賓客,依依話别,并折下柳枝相贈("柳"者,留也),久而久之,"灞橋折柳贈别"變成了一種特有的習俗。
“
“八水”在古代的利用情況
建昆明池
昆明池始建于西漢初年,引潏河之水,并載樊、杜多水而成的一座巨型人工蓄水庫。昆明池建設之初是為練習水戰之用,後為泛舟遊玩的場所,唐時幹涸為陸。宋代,昆明池已有名無實,被廣闊的農田所取代。2015年,陝西省實施"南水北調"連接"引漢濟渭"工程,在昆明池舊址建設新昆明池。
開漕渠
除了著名的引水灌溉的鄭國渠、泾惠渠外,漕渠鮮為人知。其始建于漢武帝時,從昆明池開始,經長安南城牆和東城牆下,向東彙浐、灞,經臨潼、渭南、華縣、華陰至潼關流入黃河,全長300餘裡。漕渠比渭河航程縮短三分之二,可載重幾千斤的大船,每年經漕渠向長安城運糧600萬石,還可灌溉良田一萬餘畝。
廣營渠池
隋唐時期,開鑿了引浐水的龍首渠、引交水的永安渠、引潏水的清明渠、黃渠,解決了城市生活用水和宮苑環境用水。在長安城南還營建曲江池,池面70萬平方米,在城西南營建美陂,陂周7公裡,這兩處是風景秀美的人工遊覽區。此外,還有興慶池、河池陂、倉池、太液池、魚池、藕池等陂池數十處,水面都在百千畝之大。
可見,古代的長安城城外河渠環繞、城内陂池輝映,風景宜人、空氣清新、花草繁茂。
“
重現“八水繞長安”盛景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四通八達的水系不僅提供了便利的漕運,對長安的農業、政治、經濟、軍事都有深遠的影響。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西安就提出治水工程,要再現“八水繞長安”盛景,利用好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陝西省檔案館館藏一份1999年《關于重現“八水繞長安盛景工程”的建議》中提出,改革開放後,由于西安經濟快速發展,“八水”狀況不容樂觀。渭河不再通航,且成為“黑水河”,除泾河、灞河外,其餘水質均不達标,尤其是沣河,是重要的水源地,澇河受熱電廠污水污染,成為“堿水河”,浐河随處可見傾倒的垃圾,重現“八水繞長安”盛景因提上日程。
2012年年底,西安市委、市政府讨論通過《“八水潤西安”規劃》,提出到2020年把西安建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韻長安的現代化生态型大都市”的目标。2013年,“八水潤西安”工程全面啟動,同年7月,西安市作為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設試點,開始了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設的實踐。2017年6月25日,西安市通過水利部全國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技術評估;同年8月25日,通過水利部行政驗收。如今,西安對于水資源的利用升級還在繼續中。
“
一個城市有水才有靈氣,有水才有生機。如今的西安水資源,将庫、河、渠、湖、池有機連通,讓水在西安流起來、動起來、美起來,充分展現水的生産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美善價值,服務于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随着城市規模的日益擴大,西安市已形成“東連臨潼、西接鹹陽、南拓長安、北跨渭河”的發展新格局,昔日的“八水繞長安”将成為西安的城中河,“八水進長安”的城市水系新格局和“八水潤長安”的水文化特色的魅力城市正在形成,增強了城市防洪排水功能的同時,也美化了城市人居環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