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養生正當時#
老是胃口欠佳、猛打瞌睡、皮膚起疹子?小心,你的身體可能太濕了!
濕疹的人很多都是焦慮、緊張引起的,交感神經受到情緒影響,水分代謝功能失常,濕氣滞留體内,惡化濕疹症狀。尤其居住沿海地區的南方人,因環境多雨潮濕,如感染、皮膚發炎等與濕氣有關的疾病特别多。
少動、飲食不節制及壓力,造成濕留體内
醫師提醒,老人、小孩、肥胖、少運動、腸胃功能差、心髒病、腎髒病、氣喘、關節炎及癌症患者,對環境中的濕度變化特别敏感,水分代謝差,因此雨季時要特别留意保養。
以中醫而言,會運用芳香、發汗及苦溫藥材,做為祛濕法寶。
運用植物香氣來對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慧。譬如南方人随身佩戴艾草殺菌,防止感染疾病。
或在氣候回暖、細菌病毒好發的五月端午,家家戶戶門口挂把佩蘭、石菖蒲及艾葉,取下後用來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氣飲水之意。
現代藥學也發現,這些芳香植物确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熱辣辣的姜湯發汗,最适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濕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姜如同慢炖火,緩緩将體内水氣逼散出來。
中醫教你除身體的濕
但要真正除去體内濕氣,還得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下手。
中醫師提供以下方法,讓你輕松除去身體濁重濕氣,重新恢複神清氣爽。
第1招:飲食清淡适量
腸胃系統的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及油炸品會讓身體産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無限量食用。
第2招:勤運動
運動可以纾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室内,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試試看跑步、健走、遊泳、瑜伽、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強水分代謝。
第3招:避環境的濕
此外,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下列事項:
1.不要直接睡地闆。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闆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闆有一定距離的床上。
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潮濕未幹的衣服。
4.水分攝取要适量。
盡管環境潮濕,但你仍有機會扭轉乾坤,把潮濕趕出體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