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松山湖科學城啟動儀式

松山湖科學城啟動儀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0:44:51

編者按:

近年來,來自全國各地的高層次人才加速向松山湖聚集,大量年輕人把松山湖當做精彩人生的起跑點,無數個科技夢、創業夢在這裡拔節生長,松山湖正成為創新創業的“夢工場”。

科技創新的“種子”,何以在松山湖健康“發芽”?近日,我們抱着這個疑問,作為全國高校校媒精英特訓營大學生一員走進中國散裂中子源,參觀了解國家級大科學裝置内部運行過程,領略基礎研究前沿領域的科技之美,與散裂中子源年輕的科研人員進行深度對話,希望在他們的故事中,能探索出真正的答案。

“所有的熱鬧都出自孤單”

2018年8月,有着“超級顯微鏡”之稱的“國之重器”散裂中子源,正式通過國家驗收,投入運行,标志着我國成為繼英美日之後,全球第四個擁有散裂中子源的國家。

散裂中子源,即利用原子核中中子的特性來探測物質的微觀結構,比起核反應堆的核裂變,這種方式更加安全、高效。從地圖上看,散裂中子源中心看似獨立的幾座建築其實是一個巨大的科學裝置整體,裝載着包括加速器、譜儀在内的各個重要環節,能實現從中子生産到投入探測的全鍊條。

松山湖科學城啟動儀式(科學家與科學城在這裡)1

所有的熱鬧都出自孤單,科研碩果累累的背後,是松山湖科研人員辛勤經營的背影,凝聚了幾代科學家的多年心血。

“筚路藍縷,以啟山林”。早在2010年,散裂中子源大科學平台在松山湖布局規劃,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建設期間克服了包括預制研究、隧道建設、設備安裝以及異地建設等各種困難。

2011年,讀博士後的唐彬第一次來到東莞出差,有幸來到散裂中子源破土動工的奠基儀式,眼前的景象是一片荒涼。如今,散裂中子源已經在材料科學和技術、生命科學、物理、化學化工、資源環境、新能源等諸多領域展開應用,卓有成效。國際領先的大科學裝置,就這樣在中國南方的一片荔枝園裡拔地而起。對此,唐彬深感自豪:“我們不僅保持了國際的同步前進,甚至可以做到國際前沿。”

“我們的每一個中子都特别珍貴。”這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中子科學部副主任張俊榮常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據張俊榮介紹,為了叩開金屬鎢的原子核,科學家們在15米到18米的地下建造了1台8000萬電子伏特的負氫離子直線加速器和1台16億電子伏特的快循環質子同步加速器對質子進行加速,其速度可接近光速的90%。

在松山湖“讀懂”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的刻苦鑽研精神來自他們崇高的使命感。老一輩科學家們的精神也不斷激勵着後來者,唐彬回憶,2015年剛開始來到實驗室的時候,遇到的困難之一,就是如何解決探測器批量制作時的工藝穩定性問題。使命感驅使下,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地慢慢摸索、自主研發,“光是光纖的粘膠,我們就找了四五十種,挨個回來試,看哪個膠才适合就裝到光纖上。”

松山湖科學城啟動儀式(科學家與科學城在這裡)2

“做研究需要有過硬的身體和心理素質。”作為一名女性科學家,唐彬覺得女性在研究中一直有一股韌勁。幾天前,她剛和學生一起熬了幾個大夜。他們從早上8點開始做實驗一直到第二天的淩晨4點,匆匆回家休息了3小時後,又開始新的工作。唐彬笑稱自己靠着身體好,一直在吃老本。

對很多見證了裝置成長的科學家來說,譜儀就像是他們的另一個孩子。進入靶站譜儀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各個顔色的屏蔽塊,錯落有緻地排布在有限的空間内。和顔色鮮豔的譜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天花闆和牆壁上粗糙的鋼架,在最邊上,施工人員還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新一輪的譜儀建設。張俊榮解釋道,由于經費有限,所有的成本都要首先投入到設備建設中,裝置間的裝飾一切從簡,為了給設備騰出空間,科研人員都擠在一個很小的隔間内進行工作。

除了十年坐得冷闆凳的鑽研精神,科學家們還有實幹求真的務實精神。譜儀科學家們不僅要在各自的領域潛心專研,還要為技術成果轉化日日操勞。中科院高能所東莞研究部裝置副主任趙晶石時常能回憶起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院士襯衫透濕的背影,不論是向國家彙報工作還是接受媒體采訪,陳院士總是不遺餘力地對裝置的原理和使用情況進行介紹、解說。

正是這樣鑽研、務實的科學家精神才造就了國家科技的重大進步,造福了企業的快速成長;也正是這些豐滿立體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科學家形象。張俊榮說:“可能是工作的特殊性給大家造成了誤解,以為我們都很神秘,整日待在實驗室。但不論是科學家還是生産線上的工作者,大家都是一樣的,有生活、有工作、有幽默、有想法,并不是冷冰冰地去做科研工作的。”休息日的時候,他常常背上一個登山包就出門徒步;年輕時的他,也會為了長痘痘而煩惱。

松山湖科學城啟動儀式(科學家與科學城在這裡)3

如同各色的譜儀,科學家們也有各自的性格。中國散裂中子源探測器及數據獲取團隊目前共有15名成員,其中9名為女性科研人員,占比60%。建設之初,考慮到譜儀需要定期檢修,工程調出每台設備之後還要準确放回原位,純數字編号沒有色彩的可視化效果好,團隊決定給每條譜儀設置不同的顔色。“工程和科學相互交織的時候,還是要一定的自由度。唐彬說,“解決了工作效率問題後剩下的就能自由發揮了。”于是就有了我們看到的紫色、綠色的譜儀裝置,在科學家眼裡,這些色彩映射出的正是科學之美。

為城市和人才架起橋梁

今年三月,唐彬帶領“科研娘子軍”團隊榮獲“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的稱号,她說這一切都離不開如今國家對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大力支持、東莞松山湖科學城提供的平台機遇和團隊成員的精益求精。

松山湖人社分局局長鐘鳳章表示,作為東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平台、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重要成員和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松山湖科學城為吸引人才推出了一系列落戶政策,設立了專項人才基金、住房補貼,還推出了廣東省傑出青年計劃。松山湖科學城擁有豐富優質的教育資源,其中高等教育院校3所、中學5所、小學2所,幼兒園9所,為像唐彬這樣的優秀科學家解決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後顧之憂。

除此之外,半小時交通圈和智慧社區的建立也為科研人員和創業者們的生活、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來松山湖之前,張俊榮的工作是利用中子探測技術進行材料研究,裝置的使用又反過來讓他對探測技術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漸漸将研究重心轉移到了中子源裝置本身。那時國内還沒有建成中子源裝置平台,遠在日本的張俊榮在得知我國第一台散裂中子源項目啟動後,便主動申請回國來到東莞,參加建設工作。如今,作為研究人員和用戶之間的一座橋梁,張俊榮積極推動科技成果的轉換,為大灣區産業賦能。

松山湖科學城今天的成就,歸根結底,正取決于人才的集聚度、活躍度、創新度。松山湖全要素、全鍊條、全過程創新生态加持下,科技、創新夢想種子在此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一場城市和人才雙向奔赴的故事,還将在松山湖科學城繼續上演……

【記者】鄭國豪

【圖片】孫俊傑 黃政正

【實習生】陳雅靖

【大學生記者】徐莉 萬素素 駱潇 張子瀾 徐昌昊 張爔文

【作者】 鄭國豪 孫俊傑 黃政正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