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雲根。
風氣通岩穴,苔文護洞門。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
——白居易
有種美,叫做醜,還又瘦又皺……它就是太湖石,上面的詩句則是對太湖石的形容,它是觀賞石中最常見的石頭之一,單塊石頭就可成為一種風景,被稱為“一石一景”。
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賞石、愛石的傳統久不斷絕。而最受文人雅士推崇的雅石,當屬太湖石。
太湖石能夠受到如此青睐,是因為,它能更好的表達出文人骨子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而這種理念又被玉雕師運用到玉雕作品中。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長時間侵蝕後慢慢形成的,形狀各異,姿态萬千,它以造型取勝,“瘦、皺、漏、透”是它的主要審美特征。
瘦指的是太湖石的“骨感”,而且是富有神态之美的骨感,瘦削而有神,形秀而骨立。在傳統美學上,對于“瘦”之形并沒有嚴格的劃分,全靠意會,講究的是一種自然和諧與感官舒适。
這也就極其考驗玉雕師的意會美感與和諧把握,稍有不甚,極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皺則指的是太湖石表面的褶皺紋理,講究在太湖石整體形态怪異之下,時隐時現,明暗相間,富有變化。
漏是指太湖石表面的各個坑窪紋理以及石眼間的相互連通程度和形态,是太湖石所能表現出的“秀美”的地方。它的漏如同繪畫一樣,寥寥幾筆便給整個作品增加了無窮的意境。
透與漏意思大緻相同,指的是表面的紋理上的連通,就好像一條路連通另外一條路一樣,彼此之間沒有阻隔。
相當于人的七竅通,有氣,方能在内部毫無凝滞的運行,貫穿天地靈氣,自然也就活了。
看似簡單的和田玉太湖石,沒有千錘百煉的基本功是真的很難雕刻出這樣美的藝術作品,它沉澱下來的是頑強的精神和被時間雕琢出來的内在美。
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 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能識。
藏玉App是一款專注于傳統和田玉的移動社交交易平台,集分享、交流、科普、買賣于一身。這裡彙聚了玉雕名家、收藏名家、資深玉友以及衆多和田玉愛好者,歡迎下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