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高齡生娃?來源:今晚報“想生二胎嗎?”,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杜絕高齡生娃?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來源:今晚報
“想生二胎嗎?”
“不想生。生不起。”
相信這樣的對話,人們并不感覺陌生。2016年,國家“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實施之後,“二孩”話題不僅在“母親”之間,還在社會上成為熱議話題。也是在那一年,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的出生人口達到了1786萬,相比前幾年,有了明顯的改善。
但是,經過短暫的出生人口增長之後,在随後的五年裡,我國出生人口出現了“五連降”。今年初,國家衛健委人口家庭司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明确表示:我國人口發展面臨轉折性變化,總人口增長勢頭明顯減弱,出生人口繼續下降,老齡化程度加深。而2021年5月通過的“三孩”政策實施時間不長,相應的配套和支持措施也在陸續制定和完善中,效果的顯現需要一個過程。
保持健康、合理的人口出生率,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保持競争優勢的基礎,也是實現國家和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也正因為如此,如何破解“不願生、生不起、養不起”的難題,成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民生熱點話題之一。顯然,走出“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的現狀,是一道“綜合題”,不能僅僅着眼于生育,而應該将生育、養育、教育結合成一體考慮,有的放矢地找出解決之道。
錢不是唯一的問題
其實,從文章開頭的那段問答中就不難看出,人們對于生育的第一反應是“生不起”,經濟壓力是排在第一位的。
小解笑稱自己早在十年前就“躺平”了,“我覺得我這種‘佛系’是不得已而為之。可孩子才上小學,為了讓他在以後的競争中更有優勢,我肯定會在子女的教育上傾注更多的精力。當然,随之付出更多的還有财力。”
每月在教育上的支出有多少?小解算了一筆賬:為了讓孩子能在和平區上學,她和老公買了一間八樓到頂的“老破小”,每個月除去公積金還要自掏腰包3000元還房貸。此外,她給兒子報名了繪畫、小主持人培訓、籃球等課程,每個月這些支出又是3000多元。“我們家在河東區,本來計劃是讓姥姥、姥爺帶着孩子住在和平區的那個學片房裡,但無奈樓層太高又沒有電梯,老人這樣上上下下實在吃不消。我們就隻好自己帶孩子了。”因為小解夫妻倆經常晚上七八點鐘才下班,幹脆又給孩子報了個托管班,每個月的托管費是1800元。“隻是這樣草草算下來,每個月在教育上的支出就近8000元,更不要說孩子日常的吃穿玩了。别忘了,我們大人還得維持正常的生活呢。”小解無奈地說,“剛開始‘二孩’政策出台的時候,還有朋友勸我再生一個,這樣,學區房能物盡其用,更劃算。但是多一個孩子,後續的教育各種花銷都要翻倍。假如‘二孩’是女孩,這兩室一廳都不夠住了,還得換房。還是算了吧。”
今年3月,極光調研發布了一份“生育人群研究報告”,其中關于寶媽、寶爸不願生育下一胎的原因,除了領先的“經濟壓力大,難以負擔多胎的生育和教育成本”外,另一個占比超過50%的原因是“時間精力不足,難以照顧多胎”。對此,二孩媽媽賈女士深有體會。
賈女士自己的工作非常穩定,丈夫是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的研發人員,收入不低,在要“二孩”的時候并沒有為花銷犯愁。“我家老大是女兒,可能是孩子太過乖巧可愛了,讓我對于養育二孩的難度有了很大的誤解。”賈女士這樣自嘲,“女兒4歲的時候,我生了一個男孩,當時身邊好多朋友都對此羨慕不已,我也感覺自己走上人生的‘巅峰’。不過随着孩子慢慢長大,我們一家也感受到了養二娃的辛苦。”
首當其沖的是賈女士的母親。“我媽有時會跟我念叨,帶老大的時候真的沒費什麼勁兒,感覺玩着就帶起來了。這才四年,怎麼就覺得力不從心了呢。”2021年,姥姥帶孩子們出門曬太陽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手腕骨折,這一下賈女士就有點忙不過來了:“因為父母的身體一直很好,我從來沒有想過家裡有病人的時候會是一種什麼情況。媽媽這一受傷,我很心疼,也才發現家裡每個人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少了誰都運轉不靈。”賈女士一度想請個保姆來家裡幫忙,但是被姥姥、姥爺制止了:外人做飯我們吃不慣,帶孩子也不放心。這個想法就隻好擱置了。
去年9月,女兒上小學之後,賈女士真切感受到做家長的不易了:“現在有些作業必須在電腦上操作,孩子和老人都不會,必須父母幫忙。”有一次,學校有個在線教育平台的視頻要孩子看,姥姥在家折騰了一天就是登錄不上去,等到賈女士下班回家後才完成,給老人急得夠嗆。“現在這還是一年級,等以後兩個孩子都上學了,在輔導孩子上需要花費的精力肯定會更多,而且隻能靠我們自己。養兩個娃是我的極限了,否則隻能做全職媽媽了。”賈女士說。
隔輩帶娃與觀念沖突
當下,不少年輕的雙職工家庭,迫于工作的壓力不得不尋求長輩幫助照看孩子,隔輩帶娃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随之而來在育兒理念上的“代溝”,也成為這些家庭都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小羽是“90後”,她和丈夫都是山西人,随着女兒出生,孩子的爺爺、奶奶也搬來天津跟他們一起生活。老人對孩子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隻要一說渴了,水杯就立馬遞到手裡;一說累了,立馬被抱起來;就連孩子摔倒了,奶奶還要對着地猛踹幾腳,責怪地把自己的孫女給磕疼了……小羽明白老人這樣很辛苦,但是對孩子并沒有好處。今年9月,孩子就要進幼兒園了,小羽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自己盛飯、刷碗,自己洗襪子,自己收拾玩具,幫助家人做簡單的家務等。但是,很快她發現自己的努力被老人給迅速“化解”了。
如果說這些尚可以通過跟老人的溝通來慢慢加以糾正,但還有一個問題是小羽感到非常無力的,那就是家庭氛圍。“爺爺、奶奶都是心直口快的類型,住在一起時間久了經常是一張嘴就‘嗆’上了,也不是真的吵架,就是不能平心靜氣地說話。”小羽愁道,“我開始覺得沒什麼,習慣了就好。但是我發現女兒現在說話也有樣學樣,對我‘橫’得不行。孩子每天就在這種環境裡耳濡目染。要說我提醒老人吧,他們幾十年這種相處模式下來也很難改變了,這對我來說真的‘無解’。”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小羽說如果再要一個孩子的話,她肯定選擇自己帶;如果沒有條件自己帶,隻能選擇不生。
“跟長輩的育兒理念有沖突怎麼辦?”是近幾年社會上熱門的話題之一,網絡上各種各樣的“育兒經”不少,但無一例外最後都會強調“父母親自帶娃的重要性”。于是問題又回到雙職工家庭沒時間怎麼辦?把這個問題交給長輩,可能得到的回答很簡單:媽媽全職在家帶孩子就好,爸爸出去賺錢。但是,現代女性對自己的定位更加多元化,甚至更多的女性認為,更高的收入,才能降低生育的風險。
不僅如此,在生育帶來的風險足夠可控的時候才生育,不僅是女性理性的選擇,也是許多男性的理性選擇。畢竟在複雜多變的職場面前,“雙薪家庭”更能抵禦風險。
對于女性是否應該做全職太太,李先生顯然想得更多。“無論賺錢多少,我還是希望妻子能夠工作,這是保持思想活躍、不與社會脫節的最好方法。”李先生坦言,“我自己有兄弟,母親為了照看我們,40歲就辭職在家了,現在又給我們兄弟帶孩子,她的付出我們非常感恩。但也不得不承認在許多事情的認知和理解上,母親的思維還停留在自己工作的年代。在帶孩子的問題上,我們之間的隔閡比較大。妻子的精力都放在糾正她的老觀念上,我的精力則主要在調解婆媳關系上。未來,我們也會成為長輩,我希望妻子以後能夠更圓融、更開明,不要給孩子帶來同樣的煩惱吧。”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
最近,趙先生家每天都在“雞飛狗跳”中度過。趙先生有三個兒子,老大上初一,老二上三年級,最後一個剛上幼兒園,因為這波新冠疫情,現在三個孩子全“悶”在了家裡。“雖然停課了,但是沒停學。老大、老二的直播課必須一人一個屋,要不相互影響。老三一定得拉住了,要不影響哥哥們學習。課上完了,還得分别輔導作業,鞏固複習。下午,再帶着孩子出去運動一下,省得他們旺盛的精力無處發洩。”趙先生掰着指頭數着一天的任務,真是安排得滿滿當當,“買菜做飯是我愛人的任務,一日三餐,孩子們都在家,哪一頓也不能省。再加上收拾孩子們遊戲的‘戰場’,她這一天也夠累的。”
面對疫情,一些家庭愁的是停課停學孩子無人照看。趙先生看似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卻有更深的煩惱。趙先生和愛人經營着一家歌舞團,這些年除了各種演出之外,還開辦了舞蹈培訓機構。但是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演出市場不穩定,培訓機構同樣也是時開時停。“這對我們整個家庭的經濟收入來說影響比較大。”趙先生坦言。為了适應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趨勢,趙先生對歌舞團和培訓機構的未來做了新的規劃,但是無奈照看孩子分去了很多精力,也讓他的工作進展緩慢。“本來我們養育三個孩子沒太大負擔,但現在确實壓力變大了,會有些焦慮。”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許多财經類新聞媒體都對疫情給各行各業造成的沖擊進行過分析,不少行業面臨着未來的不确定性。今年初,國新辦舉行2021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負責人在回應近年來出生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時,明确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列在了第三位。不隻在中國,國際多項調查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生育水平出現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受疫情影響,年輕群體就業、收入狀況不确定性明顯增加,婚育安排被進一步延後或直接取消。
營造“生育友好”的觀念
雖然通過采訪發現,各個家庭遇到的問題五花八門,但是坐下來細想,各種“不敢生、不想生”的理由,歸根結底還是要統一到兩個問題上:沒錢和沒時間。
可喜的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于民衆關注度極高的生育話題做出了如下部署: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減輕家庭養育負擔。
正如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陸傑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的那樣,将生育涉及的經濟成本納入面向全員的個稅專項扣除,是當前最直接、最可操作,且能體現降低養育成本比較有效的措施之一,傳遞出政府為想生孩子的育齡人群降低生育、養育成本的積極信号。對于這個消息,小羽的态度最為積極:“3歲以下孩子的個稅減免政策,我可能享受不到了,但确實能減輕不少人的負擔。如果國家的普惠托育服務能很快跟上的話,也說不定我會考慮再要一個孩子。”
今年部分住津全國政協委員圍繞優化生育政策的建言獻策,也得到了寶媽、寶爸們的關注。其中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副主席張金英“鼓勵有條件的單位設立托兒所、保育中心;将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納入義務教育體系”的建議,收獲了不少家長的贊成票。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鐘茂初提出的“對于聘用生育期、養育期女性員工的企業,應實施稅收優惠。對于國家政策規定而由企業擔負的生育假、陪護假、生育津貼等,應納入企業減免稅收或退稅的核算範圍,最大可能地降低企業相關負擔”等建議被認為切中要害。
在專家看來,包括短期減稅、育兒津貼在内的種種鼓勵生育措施,短期内可能會起一定促進作用,但都相對“治标”。從更長遠來說,“治本”需要營造一種生育友好的文化觀念。陸傑華表示,随着社會經濟的轉型,晚婚晚育、不生少生可能會成為一種文化符号,加上結婚、生育年齡推遲疊加的作用,其實可能會抵消上述措施帶來的影響。未來應“标本兼治”,在短期政策改善的同時,要使所有人從過去的觀念中轉變過來:生育孩子不是負擔,而是一種長遠的财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