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題又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也就是妻子。但有人考證,以為本詩是大中五年(851年)七月至九月間,詩人入東川節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時所作。當時其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間)因此本詩應是寄給長安友人。今傳李詩各本均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從詩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合适一些。其實,詩人入梓幕,與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即使王氏仙逝居先,詩人詩作在後,當時交通阻塞、信息不靈也是完全可能的。即使是詩人得到了妻子去世的消息,本詩作追憶解,也未嘗不可。
前兩句,詩人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描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之情。首句一問一答,将無法擺脫的矛盾陳列出來,起伏有緻,極富表現力。羁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兩相對立,已躍然紙上,為全篇營造出悲怆沉痛的氛圍,莫定了哀傷的基調。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看似寫眼前景,實際包含了無盡的相思情。詩人将心中那綿綿羁旅愁、無盡相思苦與夜雨交織在一起,将歸期而未有期的沉痛情緒渲染得更加充分。詩人獨自一人寄居在他鄉,夜雨淅浙瀝瀝此情此景本身就惹人傷感。再加上漲滿秋池這一精細而又富于實感的景象,讓人感覺詩人内心無法擺脫的愁思,似乎也彌漫于巴山蜀水之間了。
後兩句,詩人從眼前景生發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寫出了團聚時的幸福景象。‘共剪西窗燭’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的詩意。前句着“何當”二字,意思是說“什麼時候才能夠”,與開篇的“未有期”相呼應,詩人心中熱切的盼望與難以料定的惆怅融合在一起,更見濃情。來日相聚時,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緻蠟觸結出了蕊花。兩個人一起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離情、言不盡的喜悅。于是詩人想象中的樂,自然更反襯出今夜的苦;可詩人今夜的苦又成了剪燭夜話的談資,增添了重聚時的樂。
這首詩是詩人即興而作,表現出其内心刹那間的情感變化,全詩語淺情深,曲折含蓄,在遣詞造句上無一絲矯揉造作之氣,充分體現了李商隐詩的另一面;質樸自然而又‘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風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