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杜甫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絕句,語言通俗,人人會背,卻鮮有人懂它的真實含義。這首詩就是被收錄到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詩中,“錦城”即錦官城,代指成都;“絲管”是弦樂器和管樂器的合稱,這裡泛指音樂。
全詩大意是:婉轉動聽的音樂,整日飄散在錦官城的上空,蕩漾在江波上,升騰到白雲裡。如此美妙的樂曲,隻應天上的神仙才能享用,人間的百姓一生又能聽到幾回呢?
單純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這首詩的主旨無疑是贊美錦官城的音樂之美。其中,前兩句正面描繪音樂的美妙,是實寫,後兩句側面感歎音樂的罕見,是虛寫。全詩區區四句,卻做到了由實入虛,虛實結合,既婉轉含蓄,又耐人尋味,堪稱古今描寫音樂之美的巅峰之筆。
但是,如果僅此而已,那麼該詩也算不上什麼極品佳作。正如《唐詩解》所言:“少陵語不輕造,意必有托。”又如南村所語:“少陵篇詠,感事固多,然亦未必皆有所指也。”杜甫這首《贈花卿》真正的妙處,在于它的弦外之音。
從詩題入手。一首全篇寫音樂的詩,标題為什麼要叫《贈花卿》呢?
首先,“卿”是古代對地位或輩分比自己低的人的一種客氣稱呼。比如,皇帝會稱自己的臣子為“愛卿”,就是這種用法。而“花卿”具體所指的是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将花敬定,杜甫還有一首《戲作花卿歌》,也是寫給花敬定的,其詩曰:
成都猛将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
用如快鹘風火生,見賊唯多身始輕。
綿州副使著柘黃,我卿掃除即日平。
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節度,人道我卿絕世無。
既稱絕世無,天子何不喚取守京都。
這首《戲作花卿歌》的意思很直白,前面誇張“花卿”骁勇善戰,平叛有功,後面則是批評他平賊之後,不該忘乎所以,留蜀滋亂。
通過這首《戲作花卿歌》,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花卿”是誰,杜甫為什麼要幾次三番寫詩給他。
《贈花卿》與《戲作花卿歌》兩首詩,同樣是寫于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當時,蜀将花敬定因平定段子璋之亂居高自傲,任性妄為,不但放縱手下掠奪百姓,還目無朝廷,僭用天子音樂,因此,杜甫特地寫詩相贈加以諷刺和勸誡。
弄清了背景和用意,再看杜甫的這首《贈花卿》,就不難讀懂其中深意了。
與《戲作花卿歌》不同,《贈花卿》沒有對“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用一語雙關的方法委婉表達出諷刺之意。
“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裡的“天上”暗指天子所居的皇宮,“人間”則是指皇宮之外,這種用法并非杜甫的标新立異,而是古代非常常用的雙關語。
杜甫說此曲屬于“天上”,并且特意加了限定詞“隻應”,但實際情況卻是“人間”也能聽到,不僅“幾回聞”,而且“日紛紛”。由此可見,僭越之事已經達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古往今來,人們對杜甫的這首《贈花卿》評價極高。
比如,明朝第一才子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公之絕句打餘首,此為之冠。”意思就是,杜甫所有絕句之中,這首《贈花卿》寫得最好。
又比如,明朝著名詩論家胡應麟在《詩薮》中評曰:“杜甫七絕惟錦城絲管一首近太白。”意思就是,杜甫此詩,風格飄逸,酷似李白。
再比如,清代的仇兆鳌更是在《杜詩詳注》中盛贊杜甫的《贈花卿》曰:“此詩風華流麗,頓挫抑揚,雖太白、少伯。無以過之。”意思就是,杜甫的《贈花卿》語言與節奏雙絕,即便是擅長寫七絕的李白和王昌齡,也無法比拟。
該詩的高明之處在于,寓諷于谀,綿裡藏針,柔中帶剛,意在言外,說忠言而不逆耳,兼顧了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
(本文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