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6 06:13:25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1

看點 未來的不确定催生了許多父母的焦慮,對此,西安曲江德闳學校校長劉麗君指出了一個方向,孩子要能夠立足未來,就需要具備頭腦、心靈、實踐三種知識。但要将這個宏大的目标落于實踐,并不簡單。一方面,需要讓孩子盡早接觸跨文化環境,另一方面,學校需要從課程、教學、心理、實踐等方面靜心培養孩子這三種知識。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主頁面“星标”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周歲 編丨Luna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是對許多父母來說,談及孩子的教育,恐怕是既有遠慮,也有近憂:

  • 比如國内外疫情反複,還是不是要選擇走國際化教育的路?
  • 比如孩子是不是越早進入雙語環境越好?
  • 比如學習成績和全面發展,是不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關系?
  • 比如孩子現在學習的内容,如何成為他們未來人生的定心丸?
  • ……

面對這些焦慮,西安曲江德闳學校校長劉麗君已有了許多經驗。“中國的父母向來尊師重教,對孩子的期望也都比較高,有這些焦慮,我覺得很正常。”

在成為西安德闳的創校校長之前,她已經有近40年一線執教和學校管理的經驗,還曾任西安高新一中副校長,對于教育早已有了深入的觀察和理解。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2

誠然,未來有太多的不确定,沒有人能在現在就完全掌控未來,這是父母焦慮的主要原因。劉麗君非常認同,孩子要能夠立足未來,就需要具備三種知識——頭腦知識、心靈知識、實踐知識。

這意味着孩子不僅要增長學識,還要發展體魄、心智、思維、交流等各方面。要同時利好大腦發育和知識學習,雙語多文化的跨文化環境就提供了理想的條件。

語言學家已經發現3-12歲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而且在這個時期,大腦神經突觸不僅呈現出“用進廢退”的現象,不同語言刺激的大腦區域也不同。比如深圳市神經科學研究院與北京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6歲之前系統學習第二語言的成年人,大腦頂葉灰質密度較高,相關腦區的髓鞘發育更好。這些都說明,孩子越早接觸雙語及跨文化環境更好

語言也是思維的載體,當孩子能夠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想法,他們的思維方式也會和語言一樣發生變化,更容易跳出思維定勢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3

除了科學研究,劉麗君所在的西安曲江德闳學校,作為國内第三所德闳學校、西北唯一“德威系”學校,2019年開學至今,更是已經有了許多鮮活的例子。

有個孩子回國入學時,語文連聽說都很困難,但一學期後就已經跟上了同齡人。更難得的是孩子學會了“接納不同”。遇到小朋友之間的沖突,他不會一上來就說誰對誰錯,而是說:“我們隻是不一樣。”

這個“小海歸”的智力、學識、情商的發展,正是頭腦知識、心靈知識、實踐知識的體現,也是跨文化耳濡目染的結果。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4

這都讓外灘君好奇,談雙語環境、國際化教育的學校很多,但是同時強調跨文化教育卻不多見。更重要的是,未來需要的這三種知識聽起來非常宏大,學校是怎樣在觸手可及的日常中落實的呢?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5

多元文化的環境

讓孩子具備跨文化意識

當很多人在說國際化教育的時候,劉麗君校長卻更強調比國際化更進一步的跨文化教育。

僅僅一詞之差,含義有多少差别?

簡單地講,國際化教育更多是單向輸入,而跨文化教育更強調雙向互通

“國際化教育是把國際上比較常用的,或者說受歡迎的一種教育教學模式,移植到學校裡邊,學校整個運作和文化氛圍更貼近外國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劉麗君解釋道,“而跨文化的教育,需要雙方互相的傳遞和共享,是一種信息和感情互通的過程,是一種對雙方文化互相尊重和理解的過程。

要實現雙向互通并不簡單,但劉麗君找到了一種方法,那就是從不同中找相同點,達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6

在學校裡,首先被注意到的肯定是種種不同:

2019年至今,學校已經有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多個國家的外教,同時中教有海歸的,有西安本地的,也有西安以外的。大家生活經曆不同,價值觀自然也不同,這也是學校多元文化的基礎。

還有思維方式,中國的教育理念更為寬泛和概念化,而西方更為具體和明确。一次,有個G1的小朋友跟英語老師Carol說,自己努力把午餐裡不太喜歡的蘑菇都吃完了。來自美國的Carol對她說:“謝謝你的努力。”而在傳統的中國語境下,老師可能會籠統地誇孩子“你真棒”。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7

在這些不同之上,劉麗君倡導老師們去“尋找最大公約數”。如今也頗有成效:

  • 在教育理念方面,中國有“身教大于言傳”的說法,古希臘的哲學家們也有“I teach by example”的思想。
  • 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而外教們也在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的研究中找到了對應的“掌握學習”“控制學習”。

還有最近頻頻被提及的“布魯姆認知分類金字塔(Bloom's Taxonomy)”,以往中教的教學更多涉及下層的内容,外教更多涉及上層。不過,在找到“最大公約數”之後,中外教也在相互學習和啟發中改進自己的教學。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8

  • 體育老師除了指導孩子們運動,還說起了“精确”的數學:“數學存在于各種體育運動中。籃球投籃、足球射門都是數學的角度。還有哪些和數學有關?”
  • 數學老師在講解面積的時候,會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平行四邊形面積=底x高,啟發他們用學過的知識去發現新知識。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9

劉麗君說:“他文化是一面鏡子。”

在這種多元文化融合的環境中長大,孩子們也會潛移默化地具有跨文化意識——能夠用開放的心态,接納不同;能夠跳出自身文化身份,去思考其他可能。

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經濟增長的80%都來自海外市場,即便受到疫情影響,全球化的潮流也不會停下。所以,孩子們未來的舞台不僅僅是國内,更是國際。一個具有跨文化意識的人必然在國際舞台上更具優勢。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10

高标準、嚴要求的課堂

讓孩子成為學術佼佼者

有了跨文化的學習環境,将頭腦知識、心靈知識、實踐知識落地于日常,一直是西安德闳一絲不苟在做的事。學校也秉持着“學生為先,全人教育”的理念,讓孩子從身體、情感、知性和社交等不同角度全面發展。

不過坊間對全人教育總有種印象,覺得它和學術,也就是頭腦知識,更直白點說就是分數,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關系。

對此,劉麗君也用一句話道破了玄機:“沒有全人教育的學術是沒有靈魂的,沒有學術的全人教育是殘缺的。”在她看來,全人教育發展的這些方面,其實都對孩子的學術有促進作用。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11

這課程方面,西安德闳就頗下了一番苦功。德闳學術總監Vicky Lu女士告訴外灘君,在中外教育專家共同開發下,德闳學校的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課程由三個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的環節組成:

  • 一是中國國家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
  • 二是綜合全人教育、探究式學習、技能學習,為全球廣泛認可的國際文憑組織的大學預科課程做準備;
  • 三是德闳特色,培養學生在學術、藝術、運動和人文等領域的全面挖掘自己熱愛的興趣點、充滿内驅力地持續發展自我。

其中,以中文授課(CML)的科目,結合了中國教育精髓,幫助孩子不僅母語水平高,還能紮實掌握核心知識。

比如正在識字的G1孩子在學習不同知識點時,會收到不同的任務挑戰卡:

  • 有觀察漢字的變換——“木”加一筆可以成為“禾”“本”“術”,
  • 有觀察相似漢字——區分“土”“士”“王”“玉”,還要學會組詞和運用,
  • 還有寫出“從”“晶”結構的字——有的孩子甚至能寫出“淼”“犇”“叒”。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12

以英文媒介授課(EML)的探究課程,則采用探究式學習法,通過體驗式的學習氛圍,培養孩子跨學科思辨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設計思維。

在G4學到循環系統時,老師則給孩子們準備了真實的豬心髒。孩子們不僅要從外觀觀察,還要通過解剖,了解心髒内部的結構。就有孩子發現心髒有四個腔室,結合老師提供的示意圖,他們進一步了解了四個腔室怎樣一起運作。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13

此外,還有豐富的課堂外學習,也就是志闳課。包含人文、視覺與表演藝術、科技創業實踐、體育、音樂在内的五大門類拓展課程,給了孩子更多機會去探索自我,挖掘潛力。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14

即便在2020年疫情突然到來之時,老師們也同樣兢兢業業,每晚都要備課、錄制課程,有時批改作業到淩晨2點。到5月份,老師們已經制作上傳課件492件,學生提交作業20183次,教師回複19020次,家長登錄2890次。

每一天,老師們都在思考“學習是否真正發生了?”,在這樣精益求精的課堂上,孩子們的學術能力也是紮紮實實的。

從澳大利亞回國的孩子,一開始根本分不清漢語音調,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已經能幫同學和老師做翻譯;從美國回國的孩子,做體制内的數學試卷也答得一樣出色,數學水平很高。

從學術來看,西安德闳已經是佼佼者。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15

呵護内驅力,鼓勵挑戰

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心态

頭腦知識掌握得好,背後少不了心靈知識支撐;孩子優異的學術表現,除了課程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全人教育下,學校特别注重培養學習态度和習慣。

劉麗君認為,良好的學習态度和習慣中,非常重要的兩方面就是内驅力和積極思維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16

“學習不是老師灌輸,而是孩子們自己想學、愛學,也就是要有内驅力。”劉麗君把内驅力分為熱愛、好奇心和自我價值感三個方面。

在西安德闳的課堂上,“我有一個問題”幾乎是孩子們的口頭禅。G4的語文課上,原本孩子們在學習《七月的天山》的寫作手法,但有個小男孩忽然問:“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這個問題不經意提到了“寫作目的”,甚至觸及了文學的本質。于是,老師也決定便順着問題讨論。有孩子的說是作者為了抒發熱愛自然的感情,有的說是為了今後想念天山的時候可以翻出來看看,還有的說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天山的美……

一個孩子的好奇心最終帶着全班同學一起感受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文學的意義。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17

還有G5的孩子在校長主持的Core Meeting上申請“孵鴨子”,連同學都覺得不可能的“異想天開”也得到了許可。從準備到孵出鴨子,孩子們也經曆了種種挑戰,有的鴨蛋發育到一半成了壞蛋,後來小鴨子成長很快不得不另建鴨舍……但結局是美好的,最後孩子們還将自己的經驗整理成書《Pekin Ducks 101》,供後面想養鴨子的學弟學妹們參考。

當孩子們的聲音被聽見、被尊重、被理解,也就是他們實現自我價值感的時候。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18

當好奇心和自我價值感都被滿足,孩子怎麼會不熱愛學習,怎麼會缺乏内驅力?所以劉麗君笑着說:“孩子們沒有哪天不想來上學,甚至在假期都盼着來學校。”

而遇到挫折和困難,積極思維就是孩子們的“魔法棒”。為了讓“魔法棒”更強,老師們總是鼓勵孩子去挑戰。

有一次,一個小男孩因為害怕,在攀爬塔上不敢下來。兩位中教在旁邊安慰他“我抱你下來”,隻是他們的手離孩子還有一段距離。

“多耽誤功夫啊,1分鐘就能抱下來”這可能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但是老師們堅持讓孩子自己嘗試。這時,又來了兩位外教,一邊用手指導孩子,一邊用肢體語言和洪亮的聲音鼓勵他。

終于,經曆了退縮、試探、嘗試,孩子找到了下來的路,老師們也為孩子歡呼和鼓掌。這10分鐘雖然比1分鐘長,但卻是孩子挑戰困難的珍貴經曆。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19

漸漸地,孩子們也學會了自己用積極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 “你認為這是一件大事,還是小事?”
  • “這是别人的事,還是你自己的事?”

這是老師教給孩子們的看待問題的方法。有個小姑娘就因此震驚到了爸爸媽媽。

那次,她的眼睛出了些問題,在去醫院的路上,看到爸爸媽媽擔心得不行,她反過來安慰他們:“眼睛的問題就交給醫生看。如果很嚴重,就讓醫生決定該怎麼辦,如果是小問題,那現在也不用緊張。”

就像劉麗君說的,“童年不是說不可以接觸哪些污穢的事情,而是說在未來孩子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們有足夠的底氣和力量。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20

内驅力和積極思維,充盈了孩子們的心靈,讓學習變成了孩子們喜歡、期待的一件事,也讓他們在遇到困難時,不會被輕易打倒,有不斷挑戰的勇氣。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21

在實踐中運用知識

讓孩子真正立足未來

杜威說:“教育即生活。”

“實踐就是讓孩子去真實的世界中體驗和感受。”劉麗君這樣說道。

在學習中鍛煉語言能力,用語言去學習就是實踐。因此,内容和語言整合學習(CLIL)還成為了日常教學方式之一。

有一次,科學老師Mr. Guffey帶着G1孩子種樹,在開始前,他用英文問:“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planting trees? (種樹對人們有什麼益處?)孩子們也用英文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 Trees tame storm water.( 樹木能控制暴雨。)
  • Trees provide us with oxygen. (樹木為我們提供氧氣。)
  • ……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22

然後,孩子們又按照老師的步驟栽下樹苗:

  • “First,we need to Dig a hole.(首先,我們需要挖一個洞。)”
  • “Then Loosen the tree’s roots by tapping the pot, put sapl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hole soil. (通過敲擊壺松樹根,把樹苗放在洞的土壤中間。)”
  • “The Last Step is firmly cover the roots with earth and water our tree.(然後我們埋土與澆水。)”

這次植樹,孩子們不僅學到了植物的知識,嘗試了親手種樹,還學習到了相關的詞彙,鍛煉了語言表達,可以說是“複合式”實踐體驗了。

在活動中感受和運用知識也是實踐。

學校的桃花灼灼語文節特意安排在了3月春光正好時。在攝影區,看到鴨子的照片,有孩子想起了《惠崇春江晚景》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看到柳樹,也有孩子想到了《詠柳》中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23

在愛心義賣活動中,孩子們不僅了解了等價交換的原則,還要用自己的數學知識來記賬、找零,有些孩子甚至還會讨價還價,自然就鍛煉到了表達和溝通。義賣結束之後,孩子們将義賣所得捐給了兒童村,實現了愛心的傳遞。

此外,了解自己生活的家鄉,傳承文化也是實踐。

當孩子參觀碑林時,他們問了好多天馬行空的問題:“九尾狐是不是會吃人”“鳳凰和朱雀什麼關系”“李白寫《上陽台帖》時毛筆會斷嗎”;在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館,孩子們不僅回答了老師提出的“秦之四塞”、“關中五市”、“陝西八大怪”問題,還親自體驗了用朱砂制作年畫拓片。

還有多所航天航空院校、衛星測控中心,都給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體驗。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24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西安德闳,學習早就不僅僅停留在“布魯姆金字塔”下層的記憶、理解,而是更注重知識産生的過程,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會去應用、分析知識,甚至能夠綜合已經學過的知識,用自己的創造力生産新的内容。

而恰恰是上層的這些能力,是孩子走出學校以後,教育留給他們的珍貴寶藏,也是孩子在多變的未來,能夠站穩腳跟,走向獨立的定心丸。

未來是不确定的,但是孩子們必将走向國際化舞台,所以學會接納不同,盡早具備跨文化意識,是教育可選的道路

此外,要讓孩子真正掌握未來需要的頭腦知識、心靈知識、實踐知識,從課程、教學、學習态度和習慣、實踐能力全方位培養的全人教育也成了必然

一個内心強大,又懂得如何将知識與實際聯系的孩子,必然會在學術上成績斐然。全人教育的“魚”和學術的“熊掌”也實現了兼得。

在西安德闳,教育絕不是做減法,而是融合了東西之精髓。從事教育三十多年,在劉麗君看來,家長為孩子選擇一所學校,其實就是在選擇自己的教育合夥人。因為隻有在教育理念、教育價值上達成共識,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怎麼問老師(拿什麼面對未來)2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