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秉承其永恒傳統,堅信品質決定一切。”這是瑞士奢侈品牌BALLY在官網上的一句介紹。
近日,因違反産品質量法第三十九條(銷售者銷售産品,不得摻雜、摻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産品冒充合格産品),瑞士奢侈品牌BALLY關聯公司巴麗(上海)商業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被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4.1萬餘元,沒收違法所得4085.5元。經查,當事人總公司進口BALLY Schuhfabriken AG女裝針織上衣成本單價為1904.5元,當事人門店共配貨7件,銷售1件,單價5990元,利潤為4085.5元。
在BALLY的官網介紹上,這家企業于1851年誕生于瑞士,号稱是全球曆史悠久的奢侈品牌之一。可消費者花了如此高價,買到的卻是質量不合格的商品,兩廂對比之下,BALLY對外介紹的這些話都充滿了反諷。
近年來,屢屢有國際大牌因質量、服務等問題翻車。國際知名羽絨服品牌加拿大鵝出現質量問題,卻對前來退貨的消費者層層設阻,被輿論怒斥其傲慢無禮。其之前更因涉嫌虛假宣傳,被上海黃浦區市場監管部門罰款45萬元,各種問題不斷,可謂“一地鵝毛”。
國際大牌曾以其曆史、品牌等優勢,籠罩着一層無形的光環。以BALLY為代表的國際奢侈品品牌為例,在國際上被定義為“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範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從社會意義上看,消費者購買奢侈品,是個人品位和生活品質的提升。
然而,BALLY等國際大牌賣出了高價,卻并沒有給予消費者同等的品質保障及尊貴待遇。有意思的是,之前針對水貨、假冒僞劣現象,網上還有大量關于Bally等國際大牌商品真假辨别知識的傳授,但“正宗”BALLY同樣問題百出,必然會導緻部分消費者崇拜心理的破滅。
國際大牌不斷引起争議,有一些值得關注的細節。例如加拿大鵝一直以來就充滿争議,早就有人指出其名為“鵝”,但羽絨服含鵝絨量很低,為了降低成本而以鴨絨替代。但企業巧妙利用加拿大鵝的品牌名稱,給部分消費者以強烈的心理暗示,誤以為其羽絨服以鵝絨為主,再加上對于國際品牌的信任,也就願意為其高價買單。
國際大牌之所以能堅持高價位,來自于其品牌溢價,換言之,不少消費者購買國際大牌,不僅是從質量、價格層面考慮,更是基于其對于自身所帶來的多重附加值,比如炫耀性消費所隐含的身份收入彰顯。
不過無論如何,如果國際大牌連基本的質量底線都不能堅守,總是出現消費者花費數千上萬買來大牌商品、卻面臨種種質量問題而無法使用的現象,國際大牌提供給消費者的其他價值也就不複存在。
如此怪現象,更會讓消費者在面對國際大牌“百年傳統”、“品質至上”等宣傳時,産生被欺騙的感覺,一旦口口相傳,國際大牌的品牌形象就會轟然倒塌。
違法的智商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權益,也會讓國際大牌付出慘痛代價。法律處罰與民意質疑的雙重作用,将讓這些不尊重國内消費者、不履行基本企業責任的國際大牌最終喪失市場基礎,遲早會被覺醒的消費者用腳投票、淘汰出局。
财經評論人 畢舸
編輯 徐超 校對 李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