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曆史文化看西安

曆史文化看西安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9 02:17:39

曆史文化看西安(西安文脈述略長樂未央)1

漢長安城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在世界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西有羅馬,東有長安”可謂婦孺皆知。古代都城從最初的興建到具備基本城市功能,再到成為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中心,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都城是統治者獲取或維護權力的工具,是宣示王朝的合法性、實施國家權力的代表。其中的宮殿、宗廟是國家、官府威權的象征,都城的形态和空間布局,主要是基于制度安排而形成的,是權力運作與各種社會經濟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産物。

漢長安城是以政治目的為主,主導思想是為強化中央集權服務,城内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等建築約占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城内很少有公民公共設施。即使有大型的活動場所,也是為達官貴族和皇室服務的場所。漢代的長安都城的規模很大,宮殿建築都非常的高大豪華。要達到的是“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的目的。

曆史文化看西安(西安文脈述略長樂未央)2

漢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令人向往的特大城市,規模龐大、政治穩定,赢得了世界的贊譽。其城周長25700 多米,面積達36 平方千米,這還不算城外的建章宮和上林苑,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漢長安城的布局與形制基本上是按照《周禮·考工記》的儒家禮制思想設計營造的,儒家思想的建城理念在漢長安城得到了比較好的體現。漢長安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東城牆比較平直,西、南、北三面城牆多曲折,尤其南、北城牆顯得更為突出,其平面與天上的南鬥星和北鬥星很相似,因此長安城被稱為“鬥城”。《三輔黃圖》雲:“城南為南鬥形,北為北鬥形,至今人呼漢京城為鬥城是也。”

當時長安城的規劃者,以天上的北鬥和南鬥為藍圖設計。是統治者神化皇權、神化皇帝,皇帝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披上來自于昊天上帝的外衣,來顯示皇權的正當性。漢長安城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布局,正是天人合一思想在都城規劃中的表現。都城規劃既考慮了自然地形因素,又将法天觀念融入城市建設之中,以體現皇帝意志來自上天的理念。應該說漢長安城的建設是對天人合一思想的實踐體現。張衡《西京賦》雲“攬秦制,跨周法”,正是對西漢建都戰略的生動描摹。

曆史文化看西安(西安文脈述略長樂未央)3

從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漢長安城内長樂宮是在秦興樂宮基礎上加以修葺而成的,未央宮、桂宮等都可能是利用了秦的章台和甘泉宮的舊址建造起來的宮室。《三輔黃圖》雲:“漢之故都,高祖七年方修長安城,自栎陽徙居此城,本秦離宮也。”

西漢長安城由内城和外城組成。現仍留下不少外城牆的遺迹。城牆縱剖面為梯形,上窄下寬,底部寬16 米。城牆原高度在10 米以上。城牆全部為版築夯土牆,牆體堅固。城牆角有角樓建築。城牆外側有寬8 米、深3 米的壕溝圍繞。都城的城壕又稱禦溝,這就是當時的護城河,形成了内城、外城、護城河三道防禦體系。漢長安城城牆每面各開3 座城門,全城共有12 座城門。從考古發掘和勘探情況來看,十二個城門的大小并不完全一樣,有大城門與小城門兩種。每個城門都有3 個門道,後代城門基本上都沿用了漢代長安城這種形式。

受到地形特點的制約,漢長安城把宮殿區建在城内的中南部,把居民區和市場設置在城的北部。城内南部的龍首原地勢較高,在原上修建宮殿,既便于控制制高點,觀察城内的一舉一動,又有利于皇宮的安全,同時又通風防潮,使皇宮更加雄偉壯觀。

長樂宮是高祖時期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由于漢初國力虛弱,便利用秦的興樂宮加以修繕而成,并改名為長樂宮。長樂宮東西長2760 米,南北寬2120 米,周長約10000 米,占地面積約6 平方千米,是長安城中占地面積最大的宮室。從漢惠帝移居未央宮後,長樂宮在西漢一代就變成了太後之宮,然而由于西漢時期外戚專權現象嚴重,長樂宮的作用和地位一直不可輕視。漢惠帝雖居未央宮,但性格懦弱,經常要到長樂宮向呂後彙報國事。漢景帝時,發生吳楚等七國之亂,景帝頻繁往來于長樂宮,大事都要和窦太後商量。即使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田蚡囚禁灌夫之事,也要到長樂宮廷辯。西漢晚期,由于政治動亂加劇,宮廷鬥争異常激烈,象征着國家政權的國玺就收藏在長樂宮的太後之處。王莽建立新朝後,在長樂宮脅迫元後把國玺交給他,元後拒不從命,最後無奈之下,義憤填膺,将國玺投之于地,導緻國玺摔壞了一角。這些曆史故事充分說明長樂宮在西漢時期政治上占有的重要的地位。

曆史文化看西安(西安文脈述略長樂未央)4

未央宮從漢惠帝開始成為漢長安城的中樞機構所在地,它布局呈長方形,四面築有宮牆。東西兩牆各長2150 米,南北兩牆各長2250 米,全宮面積約5 平方千米,約占長安城總面積的七分之一。四面均有宮門,宮内有殿堂四十餘,宮内的主要建築物有前殿、宣室殿、椒房殿、天祿閣、石渠閣等。目前發現的建築遺迹有未央宮前殿遺址,南北長約350 米,東西寬約200 米,最高處15 米。台基由南向北分為三層台面,中間台面是大朝正殿,凡皇帝登基,朝見群臣,皇家婚喪大典等當時均在此殿舉行。

漢武帝時期還在長安城中營建了桂宮、北宮、明光宮。這樣城内就有五座宮殿,占去了城内面積的三分之二。同時漢武帝時期還因為城内面積太小,于是在城西修建了可以度比未央宮的建章宮,規模恢宏、氣勢雄偉。而且為了加強與長安城内的聯系,修建了能聯系城内外的複道、閣道系統。

禮制建築是都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在中國古代是國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也是統治階級維護統治的有效辦法。因此曆代統治者在修建都城時都會予以充分考慮。《墨子·明鬼下》雲:“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聖王,其始建國營都日,必擇國之正壇,置以為宗廟。”《禮記·曲禮》也說:“君子将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次之,居室為後。”宗廟之所以成為古代都城布局的中心,是因為古代社會是以宗法制為核心建立起來的,宗主要鞏固其統治地位,就必須加強本宗族的團結,而宗廟正是維系這種團結的紐帶。因此宗廟不僅是這種血親關系的象征和本族人心目中的神聖殿堂,而且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象征,國家的主要活動都在此進行,宗廟自然成為都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禮制建築反映在都城建築上就表現為“凡帝王徙都立邑,皆先定天地社稷之位,敬恭以奉之。将營宮室,則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

曆史文化看西安(西安文脈述略長樂未央)5

西漢的禮制建築位于漢長安城的南郊,有宗廟、辟雍和社稷遺址等禮制建築。宗廟遺址位于漢長安城西安門附近,包括12 座建築,各座建築形式均同。辟雍遺址位于今西安市西郊大土門村北。其平面外圓内方,主體建築居中,建于圓形夯土台上。官社遺址和官稷遺址在漢長安城西南部。考古工作者在長安城的南部發現了當時的禮制建築遺址十多處,與文獻記載基本吻合。

漢長安城的設計理念總體上采用前朝後市的規劃格局,統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場、民間手工作坊和闾裡集中在城北,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長安城的規劃是按照《周禮·考工記》的要求進行的,而且這樣的格局不僅足以發展城内外的貿易活動,還可以連接渭河以北的五個陵邑,這些陵邑類似于長安城的衛星城,居住着100 多萬的人口,可以延伸長安城的經濟活動。

漢長安城在中國古代都城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布局上所表現出的崇方思想、擇中觀念、規整的城門配置制度、棋盤式道路網,以及前朝後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方面都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過程中有着典型意義,對後代都城的營建影響深遠。漢長安城選建在寬闊的關中平原上,自然環境優越,建有高大的城牆。城牆的作用是保護統治階級的人身與财産安全,以維護他們的統治。

曆史文化看西安(西安文脈述略長樂未央)6

長安城既有宮城,還有外郭城。至今漢長安城的城牆還有不少的遺留,東南城牆保存比較完好,如今還能窺見當時的高大威嚴。漢長安城内道路規整,八條大街筆直寬廣,或南北向,或東西向,在城内交叉彙合,形成了八個丁字形路口和兩個十字形路口。八條大街長度不等,最長者達5500米,最短者也有800 米。這些大街一般寬約45 米,其間有兩條排水溝将大街分為平行的三條大道。中間道寬約20 米,兩側道各寬約12 米。中間道即“馳道”,是專供皇帝行走的,其他官吏和平民隻能走兩邊的道路,而橫穿中間的馳道是違法犯罪的行為。

曆史文化看西安(西安文脈述略長樂未央)7

城門和宮門的保衛工作非常嚴格。皇宮之宿衛由衛尉、光祿勳、少府三卿負責,加上掌京城警備的執金吾,等于說是由四個部門負責皇帝之安全。宮廷之門禁更加嚴格,依出入者之身份不同而有不同之手續,案籍齒符,嚴防闌入。有罪之官員,不論其是宮内當差者或朝廷官員,皆禁止入宮。太子諸王以下至百官,出入宮門、殿門,皆得下車、馬步行,否則以不敬論罪。宮門入夜關閉,雖宮内之官員、皇親國戚,無诏不得進出。

漢長安城具有城的特征而缺少城市的特征,以維護中央集權、顯示皇權威嚴為主。雖然有鱗次栉比的豪華宮殿建築,然而市場的發育并不充分,都城功能并不是面向普通老百姓的。東、西市雖然具有重要的商業功能,但是由于城門管理嚴格,并非是為老百姓服務的,而是為達官貴族服務的。市在西漢長安都城中并不占主要地位,而是處于次要的位置。手工業和商業多是供統治者的需要。由于漢長安城中三分之二的面積被帝王的宮殿所占有,因此城市的居住人口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盡管有36 萬平方千米,但隻有24 萬人口。

(資料來源:《西安文脈述略》,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删除)

#西安頭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