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分析對比王羲之與王獻之小楷作品

分析對比王羲之與王獻之小楷作品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1 07:58:58

在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的曆史長河中,有一對父子書法家,是這璀璨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辰。他們就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

分析對比王羲之與王獻之小楷作品(世間再無王羲之王獻之書法真迹)1

王獻之《中秋帖》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官至右将軍、會稽内史,世稱“王右軍”。王羲之出身于東晉名門望族,七歲開始學書法,拜師于著名女書法家衛夫人,王羲之在書法領域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主要還是歸功于父母的早期啟蒙教育,他父親也是一位書法高手,王羲之十二歲時由其父傳授《筆論》。他的叔叔也是書法家,他的成長之路受到了家族的熏陶和言傳身教。加之王羲之曾經拜過包括衛夫人在内的多位書法大家為師,四十歲之後,王羲之又遊曆名川大山,沿途拓下各種石刻碑文,從而積累了大量書法史料。這些都對他的書法藝術最終達到天人合一、冠絕古今的境界,大有裨益。

分析對比王羲之與王獻之小楷作品(世間再無王羲之王獻之書法真迹)2

王羲之《蘭亭集序》局部

王羲之出身于魏晉名門琅琊王氏。王羲之的叔叔王導,為東晉開國元勳,政治家、書法家,曆經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王氏家族的興盛,就是從王導開始的。他在東晉立國時,即為權傾朝野的重臣,當時就有俗語“王與馬,共天下”一說。而王導代表的琅琊王氏一門,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王羲之書法成就:

書法圈自魏晉以來,學書之人便繞不開王羲之,這源于王羲之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非凡成就和卓越貢獻的緣故。王羲之以其冠絕古今的書法成就,成為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最閃耀的星辰。可以說,王羲之的書法,對後世産生了無可估量的巨大影響。曆代名家無不對其書法頂禮膜拜,至唐朝以後,對王羲之書法的追逐效仿,更是達到了極緻。

分析對比王羲之與王獻之小楷作品(世間再無王羲之王獻之書法真迹)3

王羲之《喪亂帖》

王羲之對書法藝術的貢獻,就在于他在全面繼承傳統書法藝術的基礎上,博采衆家之所長,一變漢魏古拙、質樸的書風,創造出一種妍美、流便的新書風。且遂臻神妙,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衆法,備成一家”(庚肩吾《書品》)的高度。

王羲之五體兼修,在楷、行、草諸體上,皆有很深的造詣。他的楷書勢形巧密,開創出一種新的楷書境界。他的小楷更是麗質天姿,平和簡靜,在理性中流露出一種自然雅緻的氣韻。他的草書濃纖折衷,而他的行書更是開創了一種遒媚勁健、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天馬行空,飄逸自在的書體。古今便有字如其人一說,王羲之行書以其蕭散超脫的心性,四溢神超,心手呼應,極盡變化,達到了一種登峰造極的境界,人稱他的行書“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一直為後世所竭力追捧。

分析對比王羲之與王獻之小楷作品(世間再無王羲之王獻之書法真迹)4

王羲之《得示帖》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節。在紹興會稽山陰蘭亭,發生了一件震動古今書法圈的事件,由此而誕生了中國書法傳唱千年的《蘭亭集序》,并号稱“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行書《蘭亭集序》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一座無法逾越的豐碑,全書二十多個“之”字,竟無一相重,王羲之《蘭亭集序》也因其在世間再無真迹,而充滿了神秘的色彩,被後世之人追崇備至、趨之若鹜。學書之人但凡學習書法,就必得學習王羲之的書法,哪怕它是後人臨摹、仿制的碑帖。在其身後,從帝王将相,到達官顯貴,再到黎民百姓、文人雅客,從華夏到鄰邦,随處可見其巨大的影響力。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曆史文化長河中,王羲之的名字,自始至終都如一顆璀璨的巨星,照耀着追逐前往的人們。王羲之對中國書法曆史的影響力,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蓋莫能及。

分析對比王羲之與王獻之小楷作品(世間再無王羲之王獻之書法真迹)5

王羲之《蘭亭集序》

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除号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外、還有《快雪時晴貼》、《姨母貼》、《平安貼》、《黃庭經》、《樂毅論》、《十七貼》等。

在王羲之留下的書法藝術品中,還有由懷仁集字的《聖教序》。該貼跨越了南北朝和隋唐兩個朝代,傾注了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懷仁三位書法大家的心血。字是王羲之的,成功卻是衆人的。這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極為罕見。足以說明了王羲之在書法藝術上的影響和貢獻。但遺憾的是,王羲之書法傳世已無真迹,現存皆為後人摹寫,這無形間也讓王羲之書法藝術平添了一層神秘色彩。

分析對比王羲之與王獻之小楷作品(世間再無王羲之王獻之書法真迹)6

王獻之《鴨頭帖》

孫過庭在《書譜》中評價王羲之:“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取立旨歸。豈惟會古通今,亦乃情深調和。緻使摩拓日廣,研習歲滋;先後著名,多所散落;曆代孤紹,非其效欤?試言其由,略陳數意:至若《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太師箴》《蘭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傳,真行絕至者也。

王獻之: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是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羲之諸子皆善書法,尤其是王獻之,更加才氣過人。不用說,王獻之的書法也是承繼的家學,他臨池學字,天性灑脫,打小就顯現出過人的天賦。

分析對比王羲之與王獻之小楷作品(世間再無王羲之王獻之書法真迹)7

王羲之《二十九日帖》

王獻之年輕時即出仕,由州主簿而秘書郎、秘書丞,遷至建武将軍、吳興太守,官至中書令。故人稱其為“王大令”。不曾想,天妒英才,王獻之卻在四十二歲上,就離開了人世。盡管他在書法藝術上,與其父的書法一道,閃耀着一千多年的光芒,但不得不說他的英年早逝,也是一種人生的憾事。

王獻之書法成就:

王獻之與王羲之同在書法領域裡,有着卓越的成就,光是發生在他們之間的一些關于書法的故事,就在世間廣為流傳。

故事之一,傳說在王獻之年幼學書時,因其用心專注,而深得王羲之贊賞。有一次,王獻之正在臨帖,王羲之突然從背後欲将其手中的毛筆奪走,卻未能奪走。王羲之因而感慨地說:“此兒後當複有大名。”

分析對比王羲之與王獻之小楷作品(世間再無王羲之王獻之書法真迹)8

王羲之《洛神賦十三行》局部

故事之二,傳說王獻之去拜訪一少時玩伴,這人正在床榻上睡覺,王獻之趁其熟睡之機,便在其衣衫上書寫起來,然後又悄然離開,等這少年醒來,又驚又喜,如獲至寶。周圍的其他人一看這種情景,便一擁而上,去扯少年的衣服,結果把少年的衣服扯成了碎片,各人搶得一片字而已,足見王獻之的書法有多麼大的吸引力。

王獻之書法雖然得益于其父王羲之的名氣,但與其自身的天賦與勤奮是分不開的。他的小楷流傳于世的,僅有《洛神賦》十三行,此帖原寫于白麻箋上,傳到宋代時已成殘片。南宋時,賈似道先後得到兩幅殘片共十三行,遂以玉版刻之,此即為後世所說的“玉版十三行”。這僅存的王獻之小楷作品,可以說不愧為其流光溢彩的傑作。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用筆瘦勁俊俏,每一筆的起收與轉折,都不用明顯的頓挫,書寫疏朗放縱,悠然自得,實為小楷中的上上品。

分析對比王羲之與王獻之小楷作品(世間再無王羲之王獻之書法真迹)9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局部

王獻之對書法最大的貢獻,就是不僅繼承了王羲之書法的特色,還在此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這就是他的“破體”書和“連綿草”。

所謂“破體”,就是打破原有書體的界限,創作出新的書體。他創造出一種介于楷書和行書之間的“行楷”,介于行書和草書之間的“行草”,從而被書法界稱為“大令體”。王獻之的行楷作品,以《二十九日帖》最具有代表性,楷中帶行,收放自如,靈秀灑脫。王獻之的行草書作品,最有名的是《鴨頭丸帖》《送梨帖》等。

所謂“連綿草”,也叫一筆草,最有名的作品《中秋帖》,也就是被乾隆皇帝視為稀世珍品、并與王珣的墨迹《伯遠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并為“三希堂”法帖,獨辟一室,方便乾隆皇帝随時欣賞。

分析對比王羲之與王獻之小楷作品(世間再無王羲之王獻之書法真迹)10

王珣《伯遠帖》

王獻之書法承繼家學,但卻更加注重追求個性及創新,其書法被後世之人廣泛臨習,書法成就不輸其父。《晉書》稱其“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羁;雖閉居中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因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在書法領域的卓越成就,其父子書法,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被并稱為“二王”。

唐太宗李世民竭力推崇王羲之書法,親撰《晉書•王義之傳贊》,王羲之被奉為“書聖”,與太宗皇帝的推崇,有很大的關系。而中國書法藝術史更是推崇王羲之為“書聖”,他以畢生的精力,在中國書法藝術的殿堂豎起了一座“盡善盡美”的豐碑,而永遠為後世所景仰。冠其以“書聖”,實至名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