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艾灸治療上熱下寒的方法有哪些

艾灸治療上熱下寒的方法有哪些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1-26 15:28:26

艾灸治療上熱下寒的方法有哪些?【本篇是: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之十三(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艾灸治療上熱下寒的方法有哪些?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艾灸治療上熱下寒的方法有哪些(艾灸的功效之三)1

艾灸治療上熱下寒的方法有哪些

【本篇是: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之十三。(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艾灸的第三個功能叫做“行氣活血,解郁瀉熱”。行氣活血,氣見熱則行,見寒則凝,氣溫則血滑,氣行則血行。灸法這種溫熱的刺激可使氣血協調、營衛通暢,血脈和利而收“行氣活血,解郁瀉熱”的功效,這是原理。

經絡必須再強調一下,經絡學說是中醫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因為它是溝通身體體表和内髒一個很重要的管道。經絡分布于身體各部,内聯髒腑,外聯身體體表、肌肉、骨骼、皮膚。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受到“六淫”——“風、寒、暑、濕、燥、火”這些外因的侵襲,以後這個“六淫”我會反複提到,大家聽多了就記住了。“風、寒、暑、濕、燥、火”這些外在的誘因侵襲的時候,身體局部的氣血就會凝滞,經絡就會受阻,像我剛才講的受風邪侵襲也會凝滞,最主要是寒邪的侵襲會凝滞,濕邪、風邪都會導緻氣血凝滞,同時還有火邪。

大家可能不理解,為什麼火邪侵襲也容易凝滞?因為這個火是邪火,不是真火。這個細節以後再說。經絡受阻之後就會出現腫脹、疼痛不适等一系列的障礙。這個時候艾灸一定的穴位可以調和氣血,通達經絡,平衡機能。(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什麼病是氣血不通?比如手足凍傷、瘡瘍、疖腫、不孕,當然這說的是不孕裡邊的一個分類,是因為宮寒而導緻氣血不通的不孕。還有什麼?還有局部的肌肉或者經絡、軟組織的扭挫傷,還有小便癃閉不行,這些問題實際都是氣血不通所導緻的。這些問題在古代的醫書裡記載,都能通過艾灸來進行治療。尤其古代一些外科和傷科的應用挺多。

通過艾灸讓氣血通行了之後,營衛調和,很多瘀結就散開了。瘀結導緻什麼病?我剛才講的瘿瘤、瘰疬、乳癰初起等,在古代這些外科的疾病,結節類的疾病就會迎刃而解。現在臨床有文獻報道還可以治療乳腺增生、淋巴結節、甲狀腺結節。我們在查詢CNKI科技文獻當中有也有不少這樣的記載,研究者也都認為艾灸對這些疾病有很好的療愈的作用。

艾灸可以讓氣血運行特别順暢,以熱引熱,這點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什麼叫以熱引熱?因為艾灸本身是熱的,它通過這種熱氣熏透刺激,讓身體裡面以前那些瘀熱……因為它堵了之後,就容易産生瘀滞,瘀滞之後就會産生瘀熱。這是中醫的道理,因為寒導緻身體瘀滞之後反而會産生熱。

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什麼?很多人的病是因為寒導緻的,比如說感冒,因為感了風寒,風寒把身體的毛竅都得閉住了,熱宣不出來,所以就會發熱。這個時候應該怎麼治?應該把體表的毛竅打開,讓寒氣消除,體表毛竅打開之後,身體的郁熱就散出來,身體郁熱一散出來,這病就好了。

我以前給小朋友治病的時候,有一些小孩發高燒,給他用了麻杏石甘湯,用麻黃來幹什麼?把毛竅、肺竅打開。打開之後,肺熱就宣出來了。透出來之後,發燒立刻就退了,特别快。這就是中醫的道理,艾灸就是以熱引熱,把體表的經絡、毛竅、皮膚、毛孔全部開放之後,體内的内熱、瘀熱或者邪熱,就散出去了。(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而達到拔毒去熱的效果。這句話我以前也跟大家分享過,有的人有牙痛、上火的表現,實際是寒引起的經絡不通,這時候通過艾灸局部的經絡,把火氣疏通之後,火氣就消失了,這叫以熱瀉熱。這個道理必須經過中醫醫師的專業治療才行。老百姓千萬不要自己學了一知半解就開始艾灸,容易出問題。

因為什麼?因為你無法對自己進行辨證,你不知道自己是真寒還是假熱。所以這時候就需要專業的中醫師通過把脈,看舌苔,問明白症狀,了解你的病史,才能判斷出來。因此熱一旦宣散了之後,很多皮下包塊、淋巴結結腫大這些郁結類的疾病,就能得到很好的療愈。

古代有不少醫家提出來,熱證用艾灸的方法進行治療。唐朝的孫思邈所寫的《千金要方》,他指出灸法對髒腑的實熱有宣洩的作用。這句話很多人不理解,髒腑的實熱不是應該用苦寒之品苦寒直折,或者清熱解毒嗎?怎麼用灸法?灸法以熱用熱,這種熱的方法讓它更熱了。(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你這就誤解了,孫思邈絕對不會寫錯的,他寫《備急千金要方》的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拯救天下黎民蒼生,讓所有老百姓的病苦都消除。他記載的很多方法,都是他在臨床上反複驗證過的。因此他的這套理論很多人沒有讀懂,沒有讀懂的原因,是不了解它的原理。

因為《備急千金要方》裡邊講的很多道理,是簡述的,不像我這樣給大家掰開了揉碎了。裡邊兒有很多種方法,因為孫思邈在70多歲才開始寫書,拿着毛筆寫蠅頭小楷,寫到宣紙上,然後一頁一頁摞起來,寫了100多萬字。這是什麼概念?那個時候沒有電腦,所以他的語言非常的精煉,不像我一講就30分鐘,整理文字5000字,可能孫思邈寫5000字需要一天的時間,所以他文字寫得非常的簡要。

這就導緻一些人沒法理解,為什麼?我再講講,以熱宣熱的作用是什麼?就是很多熱毒蘊結所導緻的癰疽,或者陰虛内熱,這種疾病通過艾灸的方法治。孫思邈說:“小腸熱滿灸陰都,随年壯。”又如“腸癰,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治消渴,口幹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這是什麼道理?其實這個道理特别簡單,這叫從治之法,什麼叫從治之法?用艾灸的熱氣溫通經絡之後,這些郁熱就出來了。就像剛才所講的,小腸有壅熱,灸陰都穴,随着局部的氣通了之後,郁熱就出來了。

小腸癰疽有兩個穴位也能通過艾灸,氣血運行之後,郁熱就散出來了。所以叫做“解郁瀉熱”是這個道理。消渴是什麼?就是口渴,不斷的喝水,但不解渴,這叫消渴,口幹不可忍者。這時候灸那裡?“灸小腸俞百壯,在橫三間寸灸之。”講的是小腸俞這個穴位在後背,灸這個穴位有什麼好處?可以治療消渴,很多人就無法理解,消渴不是口渴?喝多少水也不解渴,為什麼要灸?越灸不是越上火?因為你沒有理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裡邊的這段話。

實際你對艾灸的理解還太淺,認為艾灸僅僅是溫陽,其實錯了。艾灸真正最重要的作用是“通”。大家一定要理解“通”的道理,把氣血灸通了之後,還有熱嗎?沒有熱了。氣血通了之後還有寒?沒有寒了。還有風?沒有風了。還有燥?沒有燥了。

大家注意,氣血通是淩駕于風、寒、暑、濕、燥、火再高一個層次、境界的東西,氣血通了之後,風、寒、暑、濕、燥、火不解而自解。你要理解艾灸的話,在這一點上你就能理解了。所以說一旦灸通了之後,火自然就散掉了,寒也消除了,風也消失了,燥也沒有了,暑更沒有了,火更散掉了,濕氣更不用說了。很多人問濕氣什麼原因,我告訴你一句話,濕氣就是因為氣血不通,氣血通了還有什麼濕氣。

中醫學很有意思,很值得研究的道理,就在于它這套理論體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的深度。你要理解的淺了,就發現處處都是矛盾,當你理解的深了之後,就會左右逢源,古人寫的書都能看懂,為什麼?是因為理解了,内核掌握了,外頭的這些招式,就像練武術一樣,内功掌握了之後,你的一招一式都帶着那勁兒,内功沒有掌握,沒有反先天,你的一招一式全是花拳繡腿,全是沒有用的怪招。

我講這課的一個很重要的目标,也是希望大家能通過學習艾灸入門課程,來掌握中醫的核心的思維,這個核心思維一旦掌握了之後,再翻開《黃帝内經》《傷寒論》《金匮要略》《溫病條辨》這些古典的書籍,再看看自古以來各門各派的醫家著作,看了之後就會特别的歡喜高興,為什麼呢?你能看懂了,用劉完素的話講,這叫“目至心明,有如神助。”什麼原因?因為核心掌握了。這一塊兒為什麼要跟大家多講兩句?就是希望大家能從這裡面悟出一些道理。

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很厲害,朱丹溪四十多歲學藝,學三年就成了,在古代來講這都是絕無僅有的案例。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是從治之意,高手就是高手,一下就看穿了。《醫學入門》也闡述了熱證用灸的方法。(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說“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你看這句話太棒了,這句話就是熱證的人用艾灸治療,“引郁熱之氣外發”,就是把郁熱之氣引出來,散出來,相當于瀉火。

“火就燥之義”,火就燥這句話來于哪裡?大家一定要多讀書。是來于《易經》乾卦,原文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du),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讀過《周易》就知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講的是這個道理,“水流濕”,水流向濕的地方,“火就燥”,火親近幹燥的地方,“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du),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後半段大家能理解,我不在這裡翻譯了,講的是一個道理,叫做“同氣相求”,水流向濕的地方,火就流向燥的地方。

那艾灸了之後怎麼樣?這地方就燥,火立刻就過來發散出去。這是真正的高手,理解問題的時候就能融會貫通。實際上大家注意,《易經》裡邊兒講的是天道,天道跟人是一個道,叫做“天人相應”,這是《黃帝内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再往後的《四氣調神大論》《陰陽應象大論》《生氣通天論》講的全都是“天人相應”這個道理。(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我為什麼要講這個課,給大家掰開了揉碎了講?就是希望諸位聽衆朋友在我的分享下,大家一起進入古人智慧的殿堂。一旦進入之後就會發現這裡邊可以左右逢源,而且還能解決你的實際問題。

講到這一塊兒的時候給大家引申一下。像《醫宗金鑒•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内,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這就直接告訴你怎麼灸了。當然現在癰疽都歸屬于醫院的外科,有的一些癰疽可能在門診外科就治療了,但在古代沒有消毒,沒有手術門診怎麼辦?用灸。癰疽初起七日之内用艾灸來治療,不痛的癰疽屬于陰疽,灸到什麼情況?灸到這個地方疼痛了,止住。

在清朝的時候也都是用直接灸,直接灸也叫瘢痕灸,直接在皮膚上,很疼。“瘡痛灸至不痛時”,就是癰疽還很疼怎麼辦?也是灸,灸到不痛的時候就為止。《醫宗金鑒》這本書特别的綜合,是清朝的一本中醫臨床各科的書籍,不僅講中醫基礎理論,《傷寒論》《金匮要略》這些理論,還直接教你怎麼看病。(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但是《醫宗金鑒》篇幅很大,分為很多科,它這一段描述的是這種癰疽,這種外科、傷科、瘡瘍科的疾病的灸法。這人要是陰疽就不痛,什麼叫陰?什麼叫陽?陰就是陰寒之氣所導緻,局部不疼,隐藏在裡面。這種不痛的癰疽需要艾灸到它疼痛為止,就相當于把陰寒之氣排除,陽氣透出來,疼痛就止住了。

瘡痛說明它這些地方已經紅腫熱痛了,已經瘀滞了,這時候需要什麼?需要用艾灸來灸它,讓郁熱散出來,散出來之後就不疼了。這都是古人的一些經驗,我們必須得結合現代的臨床進行解讀,大家才能明白。但是您學的這種方法,您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我也不推薦您得了癰疽不去醫院,自己在家灸,這也不行。

我講這段話的意思是什麼?是想告訴大家這裡邊的原理,因為你懂了原理之後,你可以觸類旁通,您可能一輩子也得不了什麼癰疽,但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能觸類旁通,身體遇到小毛病,自己也可以用艾灸的方法解決。

所以灸能散寒,同時又能瀉熱,這個瀉熱不能叫清熱。很多書上說艾灸可以清熱,我不太認同這種說法,不是清熱而是叫瀉熱,把熱瀉出來。因此它對于機體有雙向的調節作用,雙向調節這個詞也是近年才出現的。什麼叫雙向?就是兩個方向都能調整,既能散寒,又能瀉熱。随着現代對于艾灸的認識和臨床經驗的積累,還有科技文獻的發表,我們對艾灸的認識會越來越深入。(未完待續)

本篇是: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之十三。(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産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