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貴州民俗文化體驗地

貴州民俗文化體驗地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5 07:43:20

哭嫁是我國許多民族包括漢族曾經都有過的一種婚嫁行為。這種婚嫁習俗是女兒出嫁時為了表達 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對兄弟姐妹、兒時玩伴的陪伴之情,對娘家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依依留念,以及對婚姻不滿、未來惶恐、婦道矜持等多種因素雜陳而哭泣。

貴州民俗文化體驗地(貴州這種即将消失的少數民俗文化你見過嗎)1

仡佬族是貴州的一個土著民族,古夜郎國就是由仡佬族人所建立,目前仡佬族民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的務川縣和道真縣,總人口為550746人,少部分分散在貴州的 平壩、六枝、清鎮、石阡、平正等 20 多個縣鄉。

仡佬族是古代僚人的後裔,五代時期與蠻僚同源,後經曆了百濮、夷濮、葛僚等稱呼的變遷,而且族系分支較為複雜,後經民族識别并于1956年 後統稱為仡佬族。烏江流域的仡佬族多以竹子為圖騰,也有不同圖騰的仡佬族,如石阡的仡佬族卻以鷹為圖騰。

貴州民俗文化體驗地(貴州這種即将消失的少數民俗文化你見過嗎)2

正如其他具有哭嫁習俗的民族一樣,烏江流域 仡佬族在婚嫁的時候,準新娘在出嫁前三天就要開 始唱哭嫁歌,而且這種唱哭嫁歌的習俗由來已久,不過至今還沒有可靠的文獻能查閱出這種習俗産生和傳入的具體時間和地點,也許還是骨肉分别、悲從心生,人性使然吧。哭嫁原本就是親人分别、悲切動容、不忍落淚,是真真切切的情感抒發,但是如果把這種離别傷感表達變成了一種結婚必需的形式和過程,形成地方的婚嫁習俗,那麼這就是一種地方的傳統文化了。用哭表現傷感,但是悲而不痛,用唱來表現喜悅,但喜而不張揚,正所謂悲喜交加、百感交集,這就是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貴州民俗文化體驗地(貴州這種即将消失的少數民俗文化你見過嗎)3

烏江流域唱哭嫁歌的時間一般是婚期前三天開始,由于女方的正婚時間比男方婚期要提前一天,所以實際上仡佬族的唱哭嫁歌應提前四天。但比起其他有哭嫁習俗的民族一月兩月甚至更長時間來說,仡佬族的哭嫁時間确實是比較短的了。

仡佬族的哭嫁開聲時間不是其他民族說的黃昏,而是選擇在淩晨雞叫四更時,但是一般這個晚上出嫁女、閨蜜和領班(哭嫁主持人)不會睡覺,一直都在女方閨房裡規勸和引導出嫁女兒開聲哭唱,先哭爹娘,有些爹娘會陪哭,直到天亮。

貴州民俗文化體驗地(貴州這種即将消失的少數民俗文化你見過嗎)4

之後都是按輩分一一唱哭到位。被領班叫到的就會去應哭,出嫁女兒對所有長輩都要磕頭哭,這時長輩就要把出嫁女兒拉起來,順手遞上“眼睛水錢”——打發錢,其他平輩或者小輩的親人就随便哭了,甚至有些完全由領班指示,她過來點你一下說:“在哭你了!”這時候都懂,把提前準備好的打發錢交由領班,往往領班一路代收錢,出嫁女可能根本就沒有哭,哭嫁就成為一個形式了,但大家也心照不宣。

其次,就是在第三天傍晚的時候,男方會派一個未婚男性和媒人送來新娘第二天出門的全套服裝,當地叫梳頭禮,這個時候女方領班就會指示出嫁女哭媒人,當然基本的都是罵媒人的内容。最後,就是第四天早上準新娘出門,領班會帶領出嫁女去神龛(當地叫香合) 跪拜哭祖宗,這是仡佬族哭嫁習俗中唯一具有祭祀意義的儀式。

貴州民俗文化體驗地(貴州這種即将消失的少數民俗文化你見過嗎)5

仡佬族的哭嫁道具是一張方帕,這張方帕是出嫁女在出嫁半年前就開始精心準備,對布料、線料和顔色都要精挑細選,之後還要精心地一針一線繪制而成。其次,使用這塊道具也是很講究的,在唱哭嫁的時候,哭嫁女右手拇指和食指夾着方帕的一個角放到額頭劉海的位置,左手拇指和食指則拉着右手角的對角成菱形狀放下邊,把臉擋住唱哭嫁歌,手累了可以交換左右手位置。根據當地風俗,方帕的角度是絕對不能随意使用的,而且哭完一個客人後,就把方帕放下來拿在手裡,直到領班指示哭誰,出嫁女才重新把方帕拿上去開始哭唱。最後,這塊方帕将成為這個出嫁女的終身收藏物,不贈送、不丢棄。

貴州民俗文化體驗地(貴州這種即将消失的少數民俗文化你見過嗎)6

仡佬族哭嫁習俗曆史悠久、儀式傳統,是中華優良的傳統文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