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樹是我國常見樹木中的一種,遍植于大江南北。而這種最普通的樹木卻常常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成為無數文人騷客吟誦的對象。尤其是在唐代詩歌文化中,以别離為題材的作品更是經常用“柳”作為借物詠志的意象。
由于“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别親友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别的深情。但如果僅僅隻是因為諧音的關系就可以讓柳樹成為唐代送别詩中最受歡迎的詠頌對象,未免太過片面。實際上柳樹已經超出它本身具有的自然屬性而被人沒賦予了太多祝福惜别的深意。
一、柳樹自身特點在送别詩中的應用
1、用柳枝表述别離
微風輕拂的柳枝飄搖不定、婀娜多姿,這種柳樹給人最直觀的景象經常被世人用來作為描述離愁的載體。雍裕之在《江邊柳》中描寫“袅袅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江水古堤兩旁,成行的柳樹籠罩在袅袅煙霧之中,情深意切的戀人在此依依話别,這樣優美的一幅離别場景中,并沒有常見的折柳送别畫面,女子卻希望柔韌的柳枝可以把遠行情郎的船系住不再分離。
柳枝飄拂,纖纖枝條仿佛女子纖細的手指,渴望能夠緊緊抓住心中情郎,在這首詩中用柳枝比喻戀人之間的離别之情恰到好處。而且柳枝有柳絲之名,“絲”又與“思”同音,是古代詩人用以表達對親朋、戀人的思念與不舍的常見意象。
2、用柳絮寫送别
柳絮又稱楊花,花朵成熟後随風飄落成為柳絮。柳絮随風而起,伴風而行,這種特點也被詩人運用到了詩中。“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大詩人李白思念好友王昌齡的作品,用成熟凋落後的楊花化為柳絮暗指好友的即将離去,在柳絮飄蕩引起的煩躁心情下又聽聞好友被貶官的消息,惋惜之餘隻能希望明月能夠代表自己向好友傳遞自己的思念。
柳絮随風飛揚,具有漂泊不定的特點,很容易使人把它和四處流浪、居無定所的遊子聯系起來,兩者之間的相似性,也使得詩人在描寫離别情景時常拿柳絮作為表達思念的意象。
3、以柳色比喻離别之情
唐代的詩人都是感性的,每一種能夠寄托他們思想的事物都會出現在他們的詩作中。僅用柳樹本身已經無法滿足他們描述離别之情的需求,因此柳樹的細微之處也被他們善加利用,如“柳葉”“柳色”。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别離多”是王之渙所做五言絕句《送别》,詩中描述又是一年春天的到來,東風吹拂之下,河流兩岸的柳樹又長出了青色的柳枝,近來常常飽受柳枝攀折之苦,是因為見證了多次的離别之痛。而柳色“青”與“情”諧音,也用來表述人們對遠行好友的惜别之情。
二、“柳”在傳統習俗文化中的内涵1、遠行者的保護神
盛唐時期經濟發達,國力強大,文化昌盛,但在交通以及通訊方面仍然比較落後,親朋好友一旦分離有時連書信都有可能斷絕。另一方面出行時一路山高水遠,江湖險惡,種種意外也會不期而至,輕則喪失财物,重則丢掉性命。因此古人對離别具有深深的恐懼感,“人世死前唯有别”這種分别後的前途難料,生死難蔔也是古代人們常常将生離死别聯系在一起的原因。
連年的邊塞戰争,導緻大量的壯丁奔赴邊疆,而科舉制的發展,也讓寒窗苦讀十餘年的士子不遠千裡上京趕考,文人雅士喜歡四處漂泊、訪師尋友、飽覽名川大山。朝廷官員因外遷或貶谪,也會不得已奔赴上任,有時為了躲避戰亂也要遠離故土,舉家搬遷。所以在唐代人們的生活中送别是經常發生的現象。而别離詩也因此在唐代詩歌體系中豐富發展起來。
古代有“折柳送别”的習俗,而這一習俗的産生卻和傳統的喪葬習俗文化有着緊密的聯系。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喪葬文化習俗中,“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靈柩旁的帷帳及喪車車蓬等喪具飾物,均與柳有關。《辭源》關于“柳”的解釋:“古代裝飾棺車的帷蓋。飾物在旁曰帷,在上曰荒,以及薪用木材等總名曰“柳”。《史記·季布傳》中記載“乃髡鉗季布,衣褐衣,置廣柳車中”。《禮記集解》中所作“棺外之材,蓋以柳木為之”、“愚謂飾棺,蓋以柳木為骨”。
喪葬習俗中,靈柩旁的帷帳以及喪車,車篷本身就起到保護靈柩的作用,意味着保護逝者平安遠行。而作為制造這一系列用具材料的“柳”也逐漸在人們的情感與觀念中變成了“維護,保護”的形象。“柳”既然能保證死者的平安遠行,人們便認為它同樣能保護着生者的平安遠行。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祛災祈福,祭拜祖先的日子,同時人們還有在清明節插柳、戴柳的習俗。這是因為古人認為清明節這天百鬼出沒,于是人們為了防止鬼邪的侵害在這一天會插柳條,戴柳枝。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而“三月清明門插柳”的習俗也表明“柳”在古代人們心目中具有驅邪避鬼,保護生靈的作用。
古時候人們對于遠行的親朋好友能做的就隻是祈求神靈的一路護佑,随着“柳”扮演起驅鬼辟邪,保護遠行的作用,“折柳送别”這一習俗也逐漸形成。而且柳樹随處可見,無論在何處送别,柳枝随手可折贈與親友。這也是“柳”能成為寄托離别之念的重要原因。正是因為“柳”在傳統習俗文化中具有的這些内涵,古代的詩人在面臨離别情景時,才會大量引入“柳”這一形象的使用。
2、寄托思鄉之情的象征
柳樹具有好種易活的特點,這也是他能遍植于祖國大江南北的原因。柳樹的生命力非常頑強,《抱樸子》記載:“夫木槿楊柳,斷植之更生,倒之亦生,橫之亦生。”将剛抽芽的柳枝折下,插種在适宜的土壤中,它便能生根發芽長成一棵新的柳樹。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柳樹這種堅韌不屈的特點也被詩人們在寫詩時賦予新的情感内涵。“折柳送别”便希望親人好友在遭遇人生的挫折與磨難時能夠像柳條一樣,頑強的生活下去,開啟新的生活旅程。
同時柳樹這種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命特征也是人們喜歡廣泛種植它的原因。陶淵明《歸園田居》中寫:“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村落庭院,河邊道旁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柳樹婀娜多姿的身影。人們習慣于在一天勞累之後在柳樹下議事納涼、休息玩樂,它是鄉裡鄉親們世代生活在一起的見證。遠行的遊子最後消失在他們眼中的永遠是村口的柳樹,歸家的孩子也永遠是在村口柳樹的注視下踏上家鄉的土地。這種長期的心理積澱,讓柳樹逐漸變成了代表家鄉的形象。
《詩經·小雅·采薇》中寫,“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說當初我們遠行出征,離别故土親人之時,回首望去隻有楊柳飄浮不定,似乎在依依惜别我們,如今我們征戰歸來,踏上家鄉土地之時,迎接我們的卻隻是漫天紛飛的雨雪,何等的凄涼。這應該是最早借助柳的形象表達對故鄉思念的作品,也為後來唐代送别詩繼承發揚了下來。
唐代詩人武元衡有詩《春興》“楊柳陰陰細而睛,殘花落盡見流莺,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剛剛經曆過細雨滋潤而轉晴的春天,向外望去随處可見棵棵楊柳,殘花落盡後又出現了流莺的身影,美好的春天也要轉眼即逝,意味着在異鄉的土地上又過了一年的時間,在這柳暗花殘的時刻,家鄉的春天以及楊柳花朵又是怎樣的呢,恐怕隻有在夢境中才能回到故土看一看吧!這首詩表述了對遠離家鄉深深的傷感之情。
正是因為柳具有象征家鄉故土的意義,古人“折柳送别”便又多了一層含義,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親友,既是送上一路平安的祝福,又是在提醒即便身在他鄉也不要忘記故土的一草一木,不要忘記家鄉故人的深深情義。
四、總結“柳”作為一種表達離别思念之情的載體,在中國傳統文化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他自身的特性以及蘊含的深刻内涵賦予了它在文化傳承中特殊的使命。唐代經濟文化的空前繁盛,造就了詩歌這一文化形式的光輝璀璨,同樣使得“柳”這種蘊含深厚底蘊的事物在唐代文化中被表達的淋漓盡緻,同時也成就了豪邁傷感的唐代送别詩。
古人“折柳送别”,表述惜别思念之情,如今的我們卻少了這份離别之苦,這并不意味着現代人的薄情,而是因為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使得我們跨山越海也不過是等閑之事,思念一個人的距離即使是海角天涯也會轉瞬即到,真正實現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夢想,也許以後的我們隻能在古詩詞中體會這種親友間的離别之情了。
參考文獻:
1、《唐詩三百首》
2、《唐詩宋詞鑒賞辭典》
3、《中國文學史》
4、《辭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