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課本裡的論語?最新的、全國統一的語文教材,也就是“部編本”,小學一年級的課本裡,就有《論語》中的一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小學一年級課本裡的論語?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的、全國統一的語文教材,也就是“部編本”,小學一年級的課本裡,就有《論語》中的一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請問學過的小朋友:孔子這句話說得怎麼樣?是一般般,還是非常了不起?
同時也想請問編書的專家們:希望學生們怎樣學?是翻譯一下、背一背拉倒,還是要就其内在邏輯和與生活的關聯,做一點仔細的探讨?
恐怕大多數都隻是翻譯一下,背一背吧!難免孩子們會覺得:孔子說話,不過如此!(很有可能,很多講這課的老師也這樣認為。)
若“就其内在邏輯和與生活的關聯,做一點仔細的探讨”之後,孩子們對這句話的評價,會有改變嗎?
在此,我們嘗試做一點這方面的工作。
首先,這是一組遞進關系:一個人不僅要聰明,而且還要勤奮;而在此基礎上,還要能不恥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一個聰明的人,更有可能不勤奮;而一個既聰明,又勤奮的人,更難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有人會問:一個聰明的人,怎麼會不懂勤奮的道理?
人是容易被蒙蔽的,優點往往伴生副作用。
聰明人一旦發現自己不那麼用功,也能完成任務,甚至做得比努力了的人還要好,伴随而來的,就可能是得意、宣揚、顯擺,再之後便是要“習慣性”地比别人快,“習慣性”地花時間少,從而“習慣性”地不勤奮!
而一個“既聰明,又勤奮”的人,是否就完滿了呢?這樣的優點也會伴生什麼副作用嗎?
會!
這類人很可能獲得十分優秀的成績,而收到四面八方的誇贊,伴随而來的,就可能是極高的期許和極高的自視,再之後便是要“習慣性”地勝人一籌,“習慣性”地成為後輩的榜樣,“習慣性”地作為同輩的老師,從而“習慣性”地羞于承認自己不懂、不會,更羞于“下問”!
而一個聰明人,如果不勤奮,則極易辜負了自己的聰明,像那隻敗給烏龜的兔子。一個聰明而勤奮的人,如果不能看淡名利,實事求是,則極易辜負了自己的才學,像古往今來無數剛愎自用的半場豪傑。
我想,這便是這句話最主要的“内在邏輯和與生活的關聯”吧。
分析了聰明人可能的誤區,接着,我們還可以拓展,如果一個人不聰明,至少在别人口中沒有被特别誇贊為聰明,那麼“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還有必要考慮嗎?
第一,如果我不聰明,還要不要“好學”?
第二,如果我不聰明,隻要“好學”,是不是就夠了?
第一個問題,有個經典的答案叫“笨鳥先飛”,故不細說。
關鍵點在第二個問題上。常有人惋惜:某某同學的學習态度很好,很努力,但就是笨,所以沒辦法,成績就是不好!
這是一種心安理得的成績不好,心安理得的笨,其實大錯特錯。
聰明看起來是先天的,其實有很多後天因素。
如果是完全的學不進去,正确的方法,應該是不學。
如果能學得進去,但效率十分低,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調整學習方法。“磨刀不誤砍柴工”,方法改進了,也便是“更聰明”了,努力也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否則磨洋工,心不在焉,其實是一種變相的偷懶。
“敏”是學習前提,也是首要任務。
最後,我們再談談:如果一個人,既不“敏”,又不“好學”,單隻“好問”,可不可以呢?
這樣的“好問”,常遭人讨厭。
為什麼?
問之前,自己有沒有下一番功夫——沒有動腦筋(敏),沒有查資料(好學)——給人傳遞出的是你的“懶”和“不勞而獲的思想”,怎麼能遭人待見呢?
所以,我們不妨說,聰明而勤奮,是向任何人請教的前提,也是首要任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