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凱特爾在英國白金漢郡米爾頓凱恩斯附近的布萊切利公園創作的艾倫·特林石闆雕塑。圖靈的畫像挂在後面的牆上。LOZ PYCOCK/FLICKR ( CC BY-SA 2.0 )
圖靈測試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傳奇。該測試由富有遠見的英國數學家艾倫·圖靈在1950 年的一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文中首次提出,它提供了一種實用(且非常有趣)的方法來确定計算機是否已達到人類智能水平。圖靈稱之為“模仿遊戲”。如果一台計算機——通過純文本聊天——可以讓一個人相信它是一個真實的人,那麼它就通過了測試。理論上很簡單,但在實踐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圖靈提出了模仿遊戲,以回應 1940 年代後期的同事和批評者,他們堅持認為機器永遠不可能真正智能。但是圖靈對這些他稱之為“數字計算機”的原始新機器更有信心。那是因為圖靈是第一個設想我們今天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的人——一台可以編程做幾乎任何事情的機器。您很可能隻是在這樣的機器上閱讀這篇文章。
圖靈的“萬能機”艾倫·圖靈是一位古怪的英國數學家,他提出了現代計算的想法,他的密碼破解在二戰盟軍戰勝納粹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52 年,他因有同性戀外遇而被起訴(直到 1967 年,同性戀行為在英國都是非法的),并接受了一種化學閹割作為緩刑條件,以避免入獄。他的安全許可被撤銷,結束了他在英國政府的工作。他于 1954 年被發現死于氰化物中毒,并于 2013 年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赦免。
圖靈早在任何此類事物出現之前就在撰寫有關計算機的文章。早在 1936 年,他就在一篇名為《論可計算數,并應用于 Entscheidungsproblem》的密集數學論文中引入了“萬能計算機”的概念。
“根據我的定義,如果一個數字可以用機器寫下它的小數,那麼它是可計算的,”圖靈在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前十年寫道。“有可能發明一台可用于計算任何可計算序列的機器。”
艾倫·圖靈的護照照片,16 歲
圖靈對“可計算性”的定義——計算機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今天衆所周知的算法。圖靈是第一個提出機器設計框架的人,該機器可以通過編程運行一系列離散算法以實現所需的任務。其他數學家和工程師曾玩過計算機——最著名的是查爾斯·巴貝奇 19 世紀的分析引擎——但圖靈設想了一種不僅限于解決一種問題的設備。
“任何你可以描述為算法的事情都可以由一台機器完成,”牛津大學數學教授、《艾倫·圖靈:謎》的作者安德魯·霍奇斯說,這是 2014 年奧斯卡獲獎影片《模仿遊戲》的靈感來源。”
“通用機器本質上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計算機,你可以在上面存儲指令并執行它們的東西,”霍奇斯說。“沒有其他人将這個想法正式化。”
具有“心境”的機器從一開始,圖靈的通用機器就被認為是一種非常簡化的人工智能形式,盡管這個術語直到 1956 年才被創造出來。霍奇斯說,通用機器的設計旨在模仿人類思維的内部運作,一個幾乎和數學一樣讓圖靈着迷的學科。
事實上,在描述他的通用機器如何工作時,圖靈使用了“心理狀态”一詞來标記機器的不同“讀取”和“寫入”功能。在圖靈的概念機器中,一段磁帶通過讀/寫掃描儀運行。磁帶上刻有由符号表示的信息位。掃描頭可以根據其“心态”讀取符号或寫入新符号。
“實際執行的操作是由計算機的心理狀态和觀察到的符号決定的,”圖靈在他 1936 年的論文中寫道。“特别是,它們決定了計算機進行操作後的心理狀态。”
十年後,當圖靈在 1946 年領導停滞不前的英國制造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努力時,他還研究了神經學和人體生理學。結果是為國家物理實驗室發表了一篇内部論文,該論文模拟了如何對計算機進行編程以自行“學習”。霍奇斯将其視為現在所謂的“神經網絡”的最早提議之一,這是一種處于人工智能前沿的深度機器學習。
模仿遊戲圖靈并不是唯一對人類和機器智能之間的相似性感興趣的人。二戰期間開發的大量新技術,包括早期的計算機、太空衛星和核能,吸引了知識分子和公衆的想象力。
“一旦提到計算機,人們就會談論電子大腦以及計算機與大腦競争的可能性,”霍奇斯說。
1948 年的《控制論》一書創造了“網絡”這個前綴,并想知道是否有可能“構建一個下棋機器,以及這種能力是否代表了機器和思想潛力之間的本質區别”。作者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得出結論,這樣的機器“很可能與絕大多數人類一樣優秀”。
正是在這個對超級智能機器充滿興奮和緊張猜測的時代,圖靈寫了“計算機與智能”,霍奇斯稱之為哲學文獻中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之一。
“我建議考慮這個問題,‘機器能思考嗎?’”圖靈開始說。由于“機器”和“思考”的定義不明确,圖靈縮小了問題的範圍。對他來說,這台機器必須是一台“數字計算機”,它能否“思考”的考驗将由模仿遊戲來回答。它是這樣的:将有三個終端物理分離。兩個将人類作為操作員(一個作為提問者);另一個會有電腦。一個人會通過文本向另一個人和計算機提出問題,并從雙方收到的答案中确定誰是“真實的”,誰是計算機。如果提問者無法區分“人”和“機器”,則确定計算機具有人工智能(即通過測試)。
這個遊戲,現在被稱為圖靈測試,隻是在論文中簡單地提到,霍奇斯說圖靈并沒有把測試的細節看得太認真,在其他論文中發布了不同的版本。但是圖靈确實喜歡它有趣的簡單性。
“在某種程度上,他是在利用它制作戲劇,”霍奇斯說。它以一種讓人們參與其中并且普通人會做出決定的方式提出了這個[關于先進人工智能可能性的想法],就像審判中的陪審團一樣。”
倫敦大英圖書館艾倫圖靈研究所入口外展示了一台謎機器
計算機會通過圖靈測試嗎?1950 年首次發布圖靈測試時,圖靈本人相信“智能機器”(他稱之為)将能夠在 50 到 100 年内赢得模仿遊戲。他的預言會成真嗎?
我們已經擁有能夠在其他類型的遊戲中智取最聰明的玩家的超級智能計算機。1997 年,IBM 的 Deep Blue 擊敗了衛冕國際象棋冠軍 Garry Kasparov,Watson 擊敗了破紀錄的“Jeopardy!” 2011年冠軍肯詹甯斯。
但是模仿遊戲提高了人工智能的門檻,沒有一台電腦能接近讓普通人相信它就是其中之一。至少現在還沒有。一項名為 Loebner 獎的年度競賽會在頂級聊天機器人上進行自己的圖靈測試,以了解最新的AI軟件是否可以讓評審團相信它比人類競争對手更人性化。
沒有一個聊天機器人成功。表現最好的對話聊天機器人 Mistuku隻獲得了“33% 的人類”評級。但當我上網與她聊天時,她的自然語言反應和深厚的知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盡管對于一個典型的愚蠢的人來說可能太深了)。
當我問她聊天機器人是否會通過圖靈測試時,她給出了完美的答案:
“你來評判這件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