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方言語氣詞的研究?宜昌方言詞的音義研究,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成都方言語氣詞的研究?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宜昌方言詞的音義研究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宜都所 趙有貴
提 要 宜昌方言中有不少難以寫出的字,要用這些字時,很多人往往用别字(白字)來替代,這雖然不失為一種方法,但畢竟不利于交流。本文利用“以音求義”、“以義求音”等方法,對踏、搜、啄、插、刻、怠等20多個字在宜昌方言中的音義作了一些初步分析,為語言規範化和方言文藝創作提供了新的例證。
關鍵詞 宜昌 方言詞 語音 語義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宜昌方言屬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宜昌方言中,有很多有音而難以寫出的字,這些字,有的可能是字的失傳,有的也可能是音的變異。本文試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方法,對宜昌方言本字的探尋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一、對于字的失傳,可以從字典、辭書和古文獻中去搜尋
揢 宜昌話讀ke1,用手握住義。《廣韻》:“揢,手把着也。” 宜昌俗語“揢到一尺,不放一寸”、“把筆揢到”,與此義同。
趖 宜昌話讀so1 ,義為向下滑落。《說文》:“趖,走意,從走,坐聲。”段玉裁注:“今京師人謂日跌為晌午趖。” 義為太陽偏西下移。歐陽炯《南鄉子》:“豆蔻花間趖晚日”。宜昌人稱兒童玩的滑梯為“趖趖闆”,果樹幹旱落葉稱為“趖葉”。
痨 北京話讀láo, 指痨病,宜昌話除此義外,還讀nao4,義為“藥物中毒”。《說文》:“痨,朝鮮謂藥毒曰痨”。《方言》卷三:“凡飲藥、敷藥而毒┅┅北燕、朝鮮之間謂痨。” 宜昌俗語“痨人的藥不吃,害人的事不做”正同此義。
撩 niao2 ,挑逗 ,招引。《字彙•手部》:“撩,挑弄也。”元稹《酬東川寺相公十六韻》:“憨直撩忌諱,科儀懲傲頭。”陸遊《閉戶》:“三日不作詩,幽禽語撩人。” 宜昌話說“不撩你”,就是“不惹你”;“讨人嫌”可以說“撩人嫌”。
格 北京話讀gé,宜昌話讀ge2外,還讀ge1,義為進入、鑽入。《說文》:
※ 本文所述“宜昌方言”指宜昌城區及周邊宜都、枝江、長陽、夷陵等地區。宜昌話和北京話都是四個聲調,但調值有所不同:宜昌的陰平為55高平,陽平為12低升,上聲為42中降,去聲為35中升。為記錄方便,本文采用漢語拼音方案記音,北京音按拼音方案标調,宜昌音在拼音的右上角标明調類,拼音前的圓點表示輕聲。文中舉例來自宜昌城區及周邊地區。“方言詞”指的是讀方言的字。 |
“格,木長貌。”段注:“引伸之長必有所至。┅┅此接于彼曰至,彼接于此曰
來。”《爾雅·釋诂》:“格,至也。” 宜昌話保留其義,例如:“不知貓子格到哪裡去了”,“我看到蛇格到洞裡去了” 。
豚 宜昌話有zo4和du2兩個讀音,讀zo4時為“臀部”義,豬牛羊等牲畜
的尾部肉稱為“豚子”或“豚蹲子”;讀du2時為“下部”“底部”義,如“腳豚子”(腳後跟部),“酒瓶豚子”。《說文》未收此字,《廣雅·釋親》:“豚,臀也。”《廣韻》:“豚,尾下竅也。”顯然,宜昌話用的是引伸義。
對于音的變異,文獻的記載雖然是間接的,但從漢字表意的特性出發,對其音、義的聯系進行考究,還是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迹。清人戴震所說的“疑于義者,以音考之;疑于音者,以義考之”(《轉語序》),不失為一種研究思路和實用方法。王力先生也曾對王念孫“就古音求古義,不限形體”的做法大加肯定(《中國語言學史》)。因此,我們不妨從方音及其相對應的方言義中去找一找它的本字。
二、由音反推
宜昌某校長課間操普通話向學生訓話:“學校的草坪剛剛鋪好,請暫時不要在上面tia1。”結果引起全場哄笑。原來,北京話中沒有“tia1”的讀音,他是用北京調讀了宜昌音。
宜昌話中有沒有“tia1”字呢?宜昌話讀“tia1”音的隻有一個義項——踩、踐踏,如何找到它的本字呢?我們以讀音為路徑來找尋。
宜昌話有tia2 •pi一詞,“tia”有音無字,查《現代漢語詞典》,有“疲沓”一詞,同義詞素合成詞,義為“松懈、拖沓”,與宜昌話“tia2·pi” 的意義完全相同,如果我們能夠推斷“tia2·pi”即“沓疲”,則可以反推出北京話裡的 “tia1”就是北京話裡的“ta (踏)”。我們認定宜昌話的“tia2·pi”就是“沓疲”,理由有二:
其一,從構詞上看,“疲”與“沓”,同義聯合,可以颠倒順序,宜昌方言中不乏例證。如北京話裡的“蹊跷”在宜昌話裡可說為“跷蹊”,“整齊”說為“齊整”,“經常”說為“常經”,“公雞”說為“雞公”。
其二,i和u韻頭在宜昌話裡的增減現象較為普遍,比如敲qiao→kao、揀jian→gan、嗆qiang→cang。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佐證:趴(pā )在宜昌話裡可以讀為pia1,如叫小孩不要坐在地上,可說“不要趴(pia1)在地下”。“拉肚子”可說“拉(nia1)稀”,如“将兒要趕仗哒,狗子又拉(nia1)稀”。這就是說,宜昌話的ia與北京話的a具有對應關系。
認定了“tia2·pi”即“沓疲”的确立,我們就可以認定“tia1”即“踏”。踏,《現代漢語詞典》釋為“踩”,北京話讀tà,宜昌話讀為“tia1”,義同,作動詞謂語:
把繩子踏到。
被他踏哒一腳。
從“tia1”即“踏”的分析中,我們進一步發現,宜昌話裡的“tia3肩包”的“tia3”,其本字為“沓”。“沓”有“松馳,松懈”義,引申為疲軟無力。“疲軟無力”宜昌話稱為“沓(tia)起”,如“沓起腦殼”,“秤杆子沓起哒”。由此推斷,表示“不願承擔責任”的“tia3肩包”則應寫着“沓肩包”。
認定了“tia2·pi”即“沓疲”的确立,我們可建立宜昌話ia與北京話a之間的聯系,為進一步推求新字提供了依據。例如:
拉飒 北京話讀lāsà,宜昌話nia1sa3。《辭海》注為“穢雜,零亂”,宜昌話與之義同,定論無疑。
三、由音類推
從已定論的宜昌話與北京話的語音對應規律中,推求生僻的字(音)或有音無“字”的字。
宜昌話的u,對應于北京話的u、ou、ü和o四韻。宜昌讀u,北京讀ou的:
zu 妯粥帚
su 熟瘦(諺有人窮志短,馬瘦毛長)
ru 肉
n(l)u 漏摟
按照這個規律,我們不難得出:
1、“搜”可以讀“su”
搜 北京話讀sōu,為尋找、搜索義。宜昌話“su 1荷包 ”的“su 1”應是“搜”字,讀音完全符合規律。隻不過宜昌話的詞義範圍有所縮小,僅指從衣袋中“尋找”或“搜索”,在室内和戶外的“尋找、搜索”仍然讀“sōu”。
2、“把紙ru1亂”的“ru1”應寫作“揉”
揉 北京話讀rŏu,為用手搓和團弄義。宜昌話“揉”有ru1、ru2兩個聲調,讀“ru1”時隻有揉亂的意義,如“他把草稿又揉(ru1)哒”;讀“ru2” 時為搓揉和團弄義,如“揉(ru2)面”(此義還有rua音,本字未考)。
四、以義求音
宜昌話中有音無“字”,但其音所代表的意義與北京話某字意義相同,能否認定這個字就是宜昌話中的某字呢?我們認為,隻要是一對一的關系,不緻發生交叉,可以大膽進行推測。
啄 北京話讀zhuó,《說文》:“啄,鳥食也。”《洪武正韻•宥韻》:“咮,亦作啄,鳥嘴。”《韓詩外傳》卷七:“《傳》曰:‘鳥之美羽勾啄者,鳥畏之’”。王力先生以為“咮、噣同啄,是名詞與動詞的區别,最初時實同一詞。”(《同源字典》)這表明,“啄”實際上有“鳥食”和“鳥嘴”兩項意義。《現代漢語詞典》釋為“鳥類用嘴取食物”,其意義與宜昌話“zua2”音所表示的意義完全吻合,如俗語有“悶頭雞兒zua2白米”,公雞打鬥稱為“兩個雞公賽zua2”。因此,我們可以推定,宜昌話的啄(zua2)就是北京話的啄(zhuó)。
“鳥嘴”之形可視為“突出物”,由鳥嘴之形引申,凡如“鳥嘴之形”的也叫“啄(zua2)”,如“扁擔啄”,“碓啄”。這個意義上的“啄”,在宜昌話中還可讀zua3,舊時農村正屋旁的橫屋,有叫“啄啄子”的,砌的石坎上突出的石塊,可以稱為“啄(zua3)子”。“啄”讀zua3時還有“依憑、着落”義,常用于否定句中,如“沒得啄兒”(沒有着落)。
鳥嘴總是向下,由此引申,“向下低垂之狀”也稱“啄”,如“啄起腦殼”(低着頭)。
諑 與“啄”同音,北京話讀zhuó,義為毀謗,在宜昌話中也讀zua2。毀謗的本義是背地議論,宜昌話保留其義,私下告密稱為“諑嘴”。這似乎也印證了宜昌話的啄(zua2)就是北京話的啄(zhuó)。
插 北京話讀chā,《說文》:“插,刺内也,從手,臿聲。楚洽切。”《玉篇·手部》:“插,刺入也”。《現代漢語詞典》列有兩個義項:“長形或片狀東西放進、擠入、刺進或穿入别的東西裡;中間加進去或加進中間去。”
宜昌話裡三個讀音,完全包含北京話“插chā”的全部意義。
①插ca2,有刺入、插入和種植兩個義項,如插青,插秧。
②插qia1,參與、加入義。“參與”義,如“插夥兒”(合夥兒);“加入”義如“插隊”(插入隊列中)。“加入”義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繁,宜昌舊時俗定 ,設宴一桌坐八人(現為十人),若多一人加進去,可說“插(qia1)一個”;書簽一般是“插(qia1)”到書的閱讀過的頁碼間。
宜昌話的“ca2”和“qia1”,意義與北京話的“插(chā)”完全對應,我們有理由推斷,宜昌話的“插隊”的“qia1”就是北京話的“插(chā)”。
③“插”字在宜昌話中還有第三個讀音,qia2,義為切斷,如把樹截為幾段,稱為“qia2樹筒子”,把某根木料截下一段,稱為“qia2一節”。其義是由“刺入”引申而來,“刺入”則使原體分離,就是“插(qia2)斷”,這是很順理成章的。
五、從一字幾讀中尋找方言字(音)
有些字一字幾讀,特别是古人聲字,一字幾讀極為普遍。比如北京話中的“樂”,就有“lè”(歡樂)和yuè(音樂)兩讀;“塞”有sāi(塞入),sài(塞外江南)和sè(敷衍塞責)三讀。宜昌方言中同樣存在這一現象,其中就可能包含着方言詞的本字。
研究一字幾讀現象中是否包含有方言本字,需要解決“幾讀”的是一個字的不同音還是幾個不同字的問題。解決的途徑,是看“幾讀”所代表的意義有無有聯系的,就可能是“同字不同音”。而就我們搜集的材料看,多數表現在聲調的不同。下面舉例說明。
木 有mu2和mu1兩讀。讀mu2時,為樹木、木制品和麻木義,如木材、木頭,腳凍木哒;讀mu1時,隻有麻木義,而且專指表情麻木,如“吓木“mu1”哒”(吓呆了),“木“mu1”起個相”(虎着臉;表情木然)。
各 有go2和 gen2兩讀,讀go2時,為指示詞和副詞,與北京詞義完全對應,表示不止一個或不止一個并且各不相同,如“各位來賓”、“各得共所”。讀gen2時,指代自稱——表示自己——通常與“人”組成“各人”(極可能三是“各人”合音)。“各人”讀各(go2))人與各(gen2)人意思不大一樣:“go2人”指每個人,如“各人自掃門前雪”;“gen2”人則指自己,如“你各(gen2)人沒搞好,怪哪個?”go2人和gen2人中的“人”讀音也有所不同,go2人的“人”讀平調(陽平),gen2人的“人”讀輕聲。
踢 有ti1和ti2兩讀,都表“用腳撞擊”義,但讀ti1時,表示主動撞擊,如踢球;而讀ti2時,表示被動撞擊,指腳被撞,如“腳被門檻踢(ti2)哒一下”,“腳趾甲踢(ti2)翻哒”。
墨 有me1和me2兩讀。讀me2時,指書寫用品,如“黑墨落在白紙上”。讀me1時,隻組“墨黑”一個詞,都讀為陰平調me1he1。“墨黑”,名詞狀語,即象“墨”一樣黑,引申為不懂,什麼都不知道。如“他種田蠻行,對柑桔是個墨黑。”
刻 有ke2、ke3、ke4三讀。讀ke2,為“雕刻”義,如刻字、刻碑。讀ke3,為限制、阻隔義:“大家都同意哒,就是他一個人刻到”(就他一個人沒同意)。讀ke4時,有三個義項:①條狀印痕,稱為刻(ke4):“藤子把樹纏哒一個刻”;“用刀砍個刻”。②用繩索或金屬絲勒,“襪子買小哒,蠻刻人”。③刻薄,吝啬。形容性情古怪,尖刻,用于“刻頭”(“頭”讀輕聲)一個詞,如某某蠻刻頭。
刷 有sua1和sua2兩讀。讀sua1時有兩個義項:①用手握住滑動:“把膀子上的水刷一下”。引申為梳理,如刷棕,把麻刷整齊;②淘汰,如“每一輪演說刷兩個人”。引申為脫離、失去(機會),如失去機會,可說“搞刷哒”,形容“不願承擔責任的人”為“刷肩包”。讀sua2時,為清除或塗抹以及所用工具,如刷牆,刷帚。
割 有ge4和go2兩個讀音,都可表示“截斷”的意思,但有細微差别。讀go2時,限于地裡或山上長着的植物,工具為刀類,如“割麥子”、“割韭菜”,絕不能說“割(go2)木闆”。讀go2時,還有一特例,“割肉”專指買肉。讀ge4時,用于除“地裡或山上長着的植物”以外的東西,工具包括刀、鋸和其他鋒利物,如“割樹”、“割繩子”、“割斷哒”。如果單單寫“割柴”兩字,宜昌人也分辨不出是讀ge4還是讀go2,因為不知是什麼樣的柴。如果對象是草叢就用刀讀go2,對象是樹木就用鋸讀ge4。
瞎 讀xia1和xia2。讀xia2時,與北京話義同,為“目盲”、“盲目地、胡亂地”。讀xia1時,為“目盲”的引伸,“白白地、無效地”。如“瞎(xia1)搞哒一場”,“忙哒一出瞎”(xia1)。需要分辨的是,“瞎(xia1)搞”為“白搞”,“瞎(xia2)搞”為“亂搞”。
撒 宜昌話有sa1、sa2和sa3三讀,其意義包含北京話的全部。讀sa1時,為張開義,如“把膀子撒起”,“這個角不直,有點往外撒”。讀sa2時,為散落、灑落義,如“籮筐不要裝得太滿了,怕撒哒”。讀時sa3,義為把顆粒狀物分散着扔出去,如“他在田裡撒化肥”。
不是入聲字的也有,“持”在宜昌話中白讀為ci1,義為“執着、握住”,與北京話同。如“持燈”,“把釣魚竿子持遠點兒”。再如“誇”,有kua1和kua2兩讀,讀kua1時為誇大、誇獎義,讀kua2時為炫耀、誇耀義,通常指誇誇其談,随口亂說,帶有貶義。
六、從發音方法上尋找變音字
在宜昌話中,有些字的讀音由于受古音清濁分化和歸并的影響,導緻了一字多讀,而不同讀音所表示的意義可能是一緻的,也有可能有細微差别。對于這種現象,關鍵是要尋找幾個音之間的聯系,并且把握意義上的關聯。
搬 北京話讀bān,b不送氣,宜昌話除讀bān外,還讀pan2,P送氣,意義都是移動物件位置。與此同理,還有“擺”,宜昌話與北京話讀băi,而取“安放、排列”義時,宜昌話還讀pai3,如擺桌子。
箍 北京話讀gū,宜昌有gu1和ku1兩讀。宜昌話讀gu1時,是動詞,雙臂合圍叫“箍”(gu1),如“好大一根樹,要五個人才箍(gu1)得下。”;用繩索或金屬絲捆緊也叫“箍”(木工箍桶)。讀ku1時是名詞,多指用篾或金屬絲做成的環,如手腕飾品,可叫“箍(ku1)子”。
怠 北京話讀dài,義為“懶惰、松懈”。宜昌有dai4、dai3和tai3三讀。讀dai4時與北京話義同。讀dai3時,組“怠滞”一個詞,義為“拖延、延誤”。讀tai3時,指“事情的進展停滞、擱置”,如“聽說機構改革的事又怠(tai3)到哒”。此義還有一個hai1音,本字未加考證(疑為懈字)。
撞 北京話讀zhuàng,宜昌話讀zuang4和cuang3。讀zuang4時為“相碰、碰擊”和“相遇、碰見”義,如撞車、遇撞。作“相遇、碰見”時,往往帶有偶然或意外成分,“撞到哒”就是“意外地碰見了”。讀cuang3時,隻有“相碰、碰擊”義,但程度輕得多,是“輕輕地碰、觸及”,例如:“你喝這杯茶,我還沒有撞(我還沒碰這杯茶)。”“挪用公款這種事撞(cuang3)就撞(cuang3)不得。”訓斥小孩時常說“不要在外頭撞(cuang3)禍”。
挂 北京話讀guà,宜昌話讀kua3,意義等同,指借助繩索或鈎子将某物體附着于其他物體之上。宜昌話的“挂kua3”也不同于“挎”,“挎”适用的是手臂和肩頭。
蹾 北京話讀dūn,義為猛然下落,着地很重。宜昌話保留其音義,讀den2義同。此外,宜昌話還讀ten3,指道路不平而引起的颠簸狀态,如“坐拖拉機蠻蹾(ten3)人”。
從發音規律來看,上述各字北京話與宜昌話發音部位相同,隻是在送氣與不送氣上有所不同,而且對應整齊:b →p(搬擺);g →k(箍挂);z → c(撞);d→t(怠蹾)。認定這些字的方音是不成問題的。
本文用實例闡述了尋找宜昌方言本字的若幹途徑,但這并不能說明我們已經破解了宜昌方言中“有音無字”的難題,如“向後拽”的“ben4”(疑為逩),“意外碰上”的“cua3”(疑為抓),表示破缺意義的“bu1”,表示淋雨的“cua2” (疑為灑,簡化作灑),我們還說不清該寫哪個字。然而,從理論上講,應該不存在寫不出的字,隻是我們還未找到它與相應讀音之間的聯系罷了。
參考文獻
1、《說文解字注》
2、《爾雅義疏》
3、《漢語大字典》
4、王力《同源字典》
5、《現代漢語詞典》
6、王力《漢語音韻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