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人到中年的男人最孤獨

人到中年的男人最孤獨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1 03:20:24

人到中年的男人最孤獨?兩年前,在我決定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别人跟我講要先專攻一家,等完全掌握了一家後再廣泛涉獵,博采衆長于是我翻開了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的字帖,選了看了還比較入我眼的趙孟頫作為我的書法老師心想:如果找了一個連自己都不喜歡的字開始練,那也是很痛苦的自己喜歡就好,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人到中年的男人最孤獨?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人到中年的男人最孤獨(人到中年不得不)1

人到中年的男人最孤獨

兩年前,在我決定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别人跟我講要先專攻一家,等完全掌握了一家後再廣泛涉獵,博采衆長。于是我翻開了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的字帖,選了看了還比較入我眼的趙孟頫作為我的書法老師。心想:如果找了一個連自己都不喜歡的字開始練,那也是很痛苦的。自己喜歡就好。

然後挑選了趙孟頫的小楷《道德經》專心臨寫起來,寫了有兩年,但時常聽到身邊的書友對趙孟頫不齒,說他的字太“柔媚”“秀麗”“因熟而俗”,勸我偶爾練練就好,不要死磕。

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我之後找了趙孟頫的傳記來閱讀,還看了很多關于他的文章和視頻,結合我自己臨寫他的字帖的體驗,我覺得自己還遠遠沒有入門,又何談掌握一家之說?更深入了解了趙孟頫後,我更堅定了自己的選擇,如果他都不配作為書家老師,那誰還配?

從書法上講趙孟頫,是一個極為豐富的話題。這種豐富性,我們了解書法史的應該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比如說,聚焦在他身上的一個重要話題,就是“舊王孫新朝廷”這種矛盾。最讓後人或者文人诟病的就是趙孟頫的身份和他做事的優柔寡斷(懦弱)。

他是趙匡胤的十一世孫,在南宋被滅之後,他就跑到元朝當官去了,這種人生污點,縱使他有極高的藝術才華,在中國這種仁義禮智信的文化中是所被不恥的。他熟讀聖賢書,又怎不深知這一點?所以,他不敢心存僥幸,以為自己能夠逃過道德完美主義者的審判。

這個艱難的決定,他做了至少十年。十年前,他不敢像同宗的某些兄弟一樣,激烈殉國。十年後,他不敢像江南文人圈的某些故交一樣,終生不仕。他的下半生也都在糾結、矛盾以及自我交鋒中度過。

說來挺搞笑的,一個皇室十幾代的後人,頂多算是一個知識分子,況且宋元改朝換代都過了十年。出來當官又怎麼了?當年沾光皇室後代共享富貴沒你的份兒,現在殉國忠君你卻是逃不掉,這不是赤裸裸的道德綁架麼?

大義、氣節,呼号起來毫不費力,既不會有所損失,還可以使人仰望、換來名望。而今趙孟頫身後有的,盡是紛紛擾擾,指指點點,說長道短,站在高點诟病他人氣節之洶洶來者。

如果他隻是一個尋常人也就罷了,偏偏他有着極高的藝術才華,才高名重,被幾代君王榮寵,他的出仕,被樹立為異族統治者收買漢人文化精英的典型(說的不好聽叫漢奸)。屈辱、痛心、無奈,所處所臨之境殘酷而真實,作為文人,他很難過自己心理的這一關,時時刻刻如同在火上燒、油裡烹。天下所有的讀書人,都在戳他的脊梁骨。

所有人隻看到他表面的榮華,卻看不到他内心的煎熬。他的苦痛,隻能寄寓詩中。他寫了首詩名為《自警》:齒豁童頭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惟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

看到沒,人還沒死,他就給自己寫了首悼詞,意思很明顯:他這一生也就隻有這點樂趣了(惟餘筆硯情猶在),他把畢生的勇氣留給他的摯愛,我不忍見我所摯愛的文化衰落,是這股信念,給了我畢生的勇氣。他不敢死,也沒有勇氣去死。

他的摯友鮮于樞曾對他說過這樣一段話:勿要為他人的看法所左右,弟已經走出了這一步,就無法回頭了。試想,弟可以領兵打仗麼,不能。弟可以光複大宋山河麼?不能。弟可以振臂一呼、四方雲集響應麼?不能。弟可以置區區肉身不顧、一死了之,為那弱宋殉葬麼?不能。弟甘願一生受窮不管老母幼弟,隻顧采菊東籬、采薇首陽,碌碌一生麼?不能。……我隻希望,百年以後,罵名之外,有人公允而論。”

是的,一切由後人評說吧,活着要緊。

趙孟頫号松雪道人,“松雪”是他心愛的古琴,是十歲那年,父親送給他的生日禮物。幼年喪父,又有老母和幼弟要贍養撫養。喪父之後,家道中落,生活并不富裕,甚至還深感自卑,還是管道升主動表明态度:非他不嫁。趙孟頫才得以娶妻,在當時也是屬于晚婚了,作為一家之主,身負養家重擔,除了隐忍還是隐忍。

為了他那不滅的藝術信念,為了自己的親人,他必須活下去。生亦何難,死亦何易。活着,有時候比死去更難。有一種人為了理想可以壯烈地死去,有一種人為了理想可以卑微地活着。

幸而他活着,才有了他在中國書畫史上卓越的貢獻。楷書四大家之中,前三位都是唐朝的,隻有趙孟頫是宋元時期的書畫家。趙孟頫才華橫溢,從小讀書過目不忘,作詩,寫文章,篆刻,音樂,書法,繪畫……樣樣精通。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提出“書畫同源”的觀點,作畫要有古意,使“遊觀山水”向“抒情山水”轉化,要知道這比西方莫奈畫睡蓮抒發情感的觀點早了600多年。可以說他是一個時代承上啟下的書畫家,他是集晉、唐書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書法家。

正如明代大文人王世貞所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此話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他不僅在後世影響深遠,即使在當時,他的畫風也是風靡一時,他身後的所謂“元四家”,幾乎都可以算是他的門徒。

他不僅在書畫藝術上是一代宗師,而且在印學上也是開宗立派的人物,他還對音樂、鑒古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詣,是個真正的藝術全才。

在詩歌方面,他雖然算不上宋元之際一騎絕塵的人物,但我個人感覺,除了楊維桢和薩都剌,應該就排到他了。

用四個字就能道盡他的重要性:元朝冠冕。可見其分量。

司馬遷有一段很出名的話:昔西伯拘羑裡,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膑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趙孟頫又何嘗不是,他不為自己而生,而是一個為藝術獻身之人,在仕途上,終其一生,都隻不過是元朝的“政治花瓶”而已。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值得親近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凋謝,都值得讓人痛惜,而他自己呢,不敢死,然後又活得很心累。

小的時候吧,我總覺得人要轟轟烈烈地活着,不懂為什麼那麼人多活得如此隐忍、痛苦而卑微,為什麼生活中有那麼多無奈。而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好像能理解這種處境了。魯迅說: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意思是說就算你再有英雄氣概的人,當面對你要犧牲的親情時,那也是會有恐懼的。人越到中年,就會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會成為你的軟肋,滿腔的壓力和無奈無處訴說,隻有深夜付之一醉或者一場痛哭,最後消融在一片黑夜的沉默裡。

我突然理解了《論語》裡的那句“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從心”不就是“慫”嘛?看,活到七十歲了,看透人世浮沉,“慫”到随心所欲的前提,卻還是要不逾越法度和規矩,有所顧忌。

還記得網上一個中年人躲在角落裡瞬間崩潰哭泣的場景:老闆劈頭蓋臉地罵他,他不敢還嘴,不敢反抗,沒日沒夜地加班,賠笑臉,唯唯諾諾低頭像個犯了錯的孩子。因為家裡上有年邁的父母要贍養,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還有車貸和房貸要還,他不能失掉這份工作……所以隻能這樣卑微,毫無尊嚴和骨氣。

人這一生,隻是歲月蹉跎,棱角慢慢磨平,我們本能地活着,又見前路蒼茫,人到中年有的時候不得不“慫”,但這個“慫”,我覺得是閱盡千帆之後那種從心的選擇。

生命轉瞬即逝,我覺得隻有我們懂得了所有人最終将奔赴一場深刻的悲劇,我們才能夠更接納自己在人生中的這種痛苦、無奈、茫然和更溫和的選擇。

抗争和妥協,都是一種勇敢。

文/李三三,關注“三三的人生寫作課”微信公衆号,了解更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