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見18個虛詞用法例句?18個文言虛詞“而”的用法(一),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文言文常見18個虛詞用法例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8個文言虛詞
“而”的用法(一)
“而”是文言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虛詞,在高考中考查的頻率相當之高。“而”的用法比較多,常見的用法隻有幾種,而高考考查的也是這幾種,現将它的常見用法列舉如下。
1.表承接。承接的本質是先後關系,常用在兩個動詞之間,或者是兩件事之間,判斷其承接關系成立的關鍵是兩者是否存在先後關系。一般譯成“就”“然後”“從而”(譯作“從而”時,一般兼有因果之意),少數譯成“才”。如《始得西山宴遊記》中“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一句中的“而”即屬于動作間的承接,而《勸學》中“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一句屬于事理間的承接。有的句子中的“而”的承接關系不是非常明确,但仔細體會,它也還是一種承接,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采用排除法,一種一種放進去理解,最合情理的一般就是正确的。如《始得西山宴遊記》中“窮山之高而止”,譯成爬到山的頂峰才停止,停止這個行為發生在爬到山頂之後,理解為修飾、轉折、并列、因果都不對。
2.表修飾。修飾的本質是“而”字前的詞語與“而”字後的詞語構成偏正關系,即它隻修飾限制中心詞,這個中心詞往往是動詞性的,而修飾部分表示這個動作發生的方式、人物的情态等。翻譯時一般譯作“地”,這與“之”字構成的偏正關系剛好形成對照,其偏正關系是以名詞性的詞語為中心詞的,一般譯作“的”。如《赤壁賦》中“客喜而笑”譯為“朋友開心地笑了”,而“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中的“之”字中“造物者”與“藏”構成名詞性偏正關系。再如《始得西山宴遊記》中“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翻譯成“慢慢地行走,随意地遊覽”,表動作發生時人物的情态;同文中“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态者”翻譯成“認為大凡這一州的比較奇特的山水”,“之”字譯成前一個“的”。
3.表轉折。轉折關系就是“而”字後的意思沒有順着“而”字前的意思說,比如說:雖然天氣很好,但是我不想出去玩。理論上天氣好應該出去玩,但後面卻說不想出去玩,轉折關系就成立了。如果這一句是古文,則“但是”這個詞可以換成“而”,同樣,古文中的“而”也可用現漢中的“但是”來替換。如《始得西山宴遊記》中“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一句,“而”前面說天色漸漸昏暗,天色昏暗理論上應該下山回家,但是作者說不想回,這就構成轉折關系了。再如《勸學》中“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緻千裡”,譯成“借助車馬,沒有使腳步走得快,卻能到達千裡之外”,既然腳步沒有加快,正常情況就不可能到達千裡之外,但後面沒有順着前面這一層意思說,而是說到達千裡之外,所以是轉折關系。
4.表并列。并列與承接比較容易混淆,并列關系前後可以調換,而承接是先後關系不可以調換。如《勸學》中“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這個“而”就是并列,第一句話隻是說明蟹有六着腳兩隻螯,至于先說二螯還是六跪,不影響蟹的形狀和功能,也不影響後面要表達的意思。再如《赤壁賦》中“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一句,譯成“更何況我和你在江上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伴,以麋鹿為友”,這裡隻表示人與魚蝦和麋鹿為朋友,至于哪個先說哪個後說,不影響意思的表達,因此是并列關系。但如《秋聲賦》中“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中兩個“而”字就都是承接關系,草遭遇了秋霜就色變,葉遭遇秋霜就凋零,前後是非常明顯的先後關系。
以上四個義項是古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也是高考中考查最多的,同學們務必掌握。下面介紹幾種“而”次常見的用法,盡量掌握,至少知道有這些用法。
5.表遞進。遞進關系的本質就是後一層比前一層要在程度範圍等上要進一層,一般譯作“而且”“更”,如《谏太宗十思疏》中“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一句,“即使是最愚昧無知的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是明智的人呢”,連最愚昧無知的人都知道“根不固卻想要樹木茂盛”是不可能的道理,更何況聰明人呢,後一層比前一層要進一層。遞進用法在文言中相對于前四種要少得多,但要注意與并列的區别,并列無重點,遞進有輕重之分。
6.表因果。這種用法更少,但在教材中也有出現。因果關系即“而”字前是原因,後是結果,一般譯作“所以”“因而”等。如《六國論》中“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一句,譯成“賄賂秦國所以國力受損,這是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我們再來看看高考中出現的“而”字。容易與承接混淆,但承接注重兩事之間的自然連續,因果強調原因結果,一般在兩句間。
7.表假設。“而”字前後構成假設關系,一般譯作“如果”。最典型的例子是《勸學》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譯作“雕刻如果放棄,腐爛的木頭也不會折斷;雕刻如果不放棄,金石也可被雕刻。”再如《論語》中“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翻譯成“人如果連信用也沒有,不知道這個人還能辦成什麼事”。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假設關系出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這和“之”字的取消句子獨立性的用法所處的位置一緻,如《燭之武退秦師》中“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一句,“我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人”,“之”前是主語,後是謂語。
8.相當于“以” 參照以的用法來解釋,但高中階段“而”相當于“以”的用法相對比較少。
根據所學,分析并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字的用法。
1.二貴酋名曰“館伴”,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
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3.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5.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6.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7.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8.群聚而笑之
9.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
10.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