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許多年輕家長采取的一種另類育兒方式,被網民戲稱為“擺爛式育兒”。
“擺爛”是一個新興的網絡詞彙,意思是眼看事情已經無法向好的方向發展,幹脆就不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而是任由其往壞的方向繼續發展下去。
“擺爛式育兒”的精髓就在于,任憑孩子“作妖”,家長不為所動甚至推波助瀾,反而達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
01
當代父母“擺爛式育兒”
家長:理你一下算我輸
- 孩子在公共場合化身“熊孩子”倒地不起,趴在地上撒潑打滾,怎麼辦?
老一輩們會下意識環顧四周,生怕被路人笑話,趕緊将孩子連拽帶抱一頓哄,孩子提出的各種小要求都無條件答應下來。
但現在的家長可不一樣了,他們看過了“熊孩子”百态,上崗後暗暗立誓,絕對不能養出一個見啥要啥的娃。
為了不“慣”着孩子,他們不僅拒絕妥協,還會配合“表演”:我就靜靜看着,理你一下算我輸。
孩子躺地痛哭時,父母也沒閑着,玩玩手機、拍拍照片,發朋友圈都有新鮮素材了!
有些父母還會使出大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躺我也躺。
“擺爛式育兒”的種種實例火到網上,引發了網友的熱議。許多人表示,這已經是年輕家長的普遍做法了。
02
面對孩子當衆撒潑
你會怎麼做?
這樣的育兒方式,有人覺得很好。
因為一旦選擇“認輸”,孩子得到滿足之後不但不會變得乖乖聽話,反而會越來越任性,動不動就撒潑打滾,借此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也有人認為,面對孩子哭鬧,父母采取“擺爛式”處理,其實非常不妥。
盡管這會讓孩子知道“鬧是沒用的”,但在公共場合下,孩子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而且很容易讓父母在教育“作為”和“不作為”上失去判斷力。
同時,有教育人士表示,這種冷處理不過是錯誤地使用了“延遲滿足”的教育理念,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創傷。
首先,是情感上被孤立。面對喜歡的東西,渴望立即擁有,是每一個孩子的本能。長久的延遲滿足教育,孩子将被壓抑住物質欲望和被愛的欲望。
其次,是尊嚴上被打擊。 當孩子的需求不被滿足、甚至被冷眼旁觀或嘲笑諷刺時,他們會誤以為自己“想要擁有某些東西”是不對、羞恥的,甚至會被洗腦成“我不配”,很容易引發自卑心理。
03
學會“一做四不做”
治服“熊孩子”
“擺爛式育兒”的本質,也許不是年輕家長的放任無為,而是他們在教育方式上的一種探索。
面對孩子當衆撒潑哭鬧,李玫瑾教授也曾提出一個“一做四不做”原則,值得家長們借鑒。
當孩子懂得拿哭鬧來要挾家長時,我們要堅持這樣兩條基本原則:
一做:明确告訴孩子這樣做是錯的,鬧沒用,實在想鬧就繼續鬧吧。
孩子的請求不合理,家長完全有權利拒絕,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心軟。這樣做并不是狠心,而是在教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告訴他有些事并不是“你小你有理”。
一旦家長覺得孩子當衆撒潑太丢人而選擇妥協,孩子會抓住大人這個弱點,沒完沒了。
四不做:不罵、不打、不跟哭鬧中的孩子講道理、不假裝離開。
通過當場長篇大論講道理,或者是用打罵把孩子給教育安分了,這兩種方式往往結局都一樣:沒啥用,家長的大道理仿佛耳邊的噪音,根本聽不進去,以後該怎樣還是會怎樣;同樣,把孩子單獨關在房間裡反思,相當于關禁閉,也沒有絲毫教育意義。
“擺爛式育兒”裡,父母們就深谙此道。但李玫瑾教授提出的解決辦法,與“擺爛式育兒”的父母的做法有所出入。
李玫瑾說:在街上,特别是有外人的場合,當孩子耍性子時,父母應将孩子抱起直接回家,或帶到一個安靜的環境中,看着他哭,進行一對一的管教。
孩子是需要面子的,并且家長也可能會受到公共場合人群的影響,達不到自己教育孩子的目的。
因此,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把孩子抱到一個不會妨礙别人,也不會傷到自己的安靜環境中,陪着孩子,等他發洩完情緒冷靜下來之後,再管教孩子。
孩子在哭泣的過程中會閉眼,但是也會有3次睜開眼睛的時候:
第一次睜開眼睛,孩子是想看家長有沒有關注自己,這時候家長隻需要盯着孩子就可以了;
第二次睜開眼睛,孩子看着家長依舊無動于衷,心裡會想:他們怎麼不來哄我;
第三次睜開眼睛,孩子就會停止哭泣,因為此時自己覺得哭也沒有用。
父母要認識到,孩子撒潑打滾并不是一件壞事,他在表達需求,隻是暫時還沒有學會達成目标的方法。
必須要給孩子一個好好講話的空間,等回了家,孩子發洩夠了,拿一塊熱毛巾擦擦臉,待孩子情緒穩定後,再進行溝通。告訴孩子錯在了哪兒,應該用什麼樣的合理方式,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的東西。
❖
遇到孩子當衆哭鬧,你是怎麼做的?在生活中,你遇到過“擺爛式育兒”的例子嗎?歡迎評論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