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覓知音,知音,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甚至是共向的。
高山流水覓知音,說的是古代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善奏琴,能氣勢磅礴地表現巍巍高山和滔滔江水;而子期善聽琴,能夠準确而深刻地領會琴曲的意境和含義。後來,子期去世了,伯牙認為世間再無知音。于是,就悲而毀琴絕弦,從此不再演奏心愛的瑤琴。
高山流水,對品牌又有什麼啟示呢?
品牌無論高雅,還是低俗,都應該有自己的知音。能夠準确理解,深入領會,愛之甚切,追之甚熱。有知音,不是一個兩個,而是為數衆多;有知音,不是偶然相遇,而是鐵杆鐵粉。這樣的品牌,才能算是成功的品牌。孤芳獨賞,應該不算成功;群芳追月,那才算是成功。
但是,知音難覓,象鐘子期這樣生死相交的資深知音更加難覓。
奇葩知音,倒是不少。
最新鮮的例子就是高腳痰盂的奇遇。海外的網站紛紛推介這是來自中國的“花籃”,可盛放鮮花,也可以盛放面包等食物,還可以盛放酒瓶和酒具等等。網上标價從60美元至70美元不等。甚至網上還傳來以中國出品的搪瓷痰盂作為飲啤酒的酒具的圖片。這些奇遇既令中國觀衆大感意外,也令原創者們啼笑皆非。
其實,商品奇遇遠不止于此。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就觀察到很多這類奇葩知音的現象。此處僅舉3個例子。
馬桶變米桶。因為木制馬桶的種種不便,也為節約寶貴的木材資源,于是就有廠家特地設計制造了白色的搪瓷馬桶,希望取而代之。不料,一些顧客買去卻做了米桶。因為他們認為,這種桶既清潔又衛生還有蓋,用來存米很合适。
痰盂變花瓶。過去的痰盂總是圓柿狀的,有設計師跳出舊俗,設計了一種線條簡潔造型現代的痰盂,令人眼前一亮。很多賓館和單位大量訂購,生意很好。可是進一步了解,才發現他們不是去做痰盂,而是當作花瓶。因為他們覺得造型别緻,富有裝飾感。
擦闆變古董。一些老外到上海,特地收集居民家棄之不用的馬桶豁子、洗衣擦闆、門牌号頭、自行車扳鈴和坐墊等。居民們奇怪這是為什麼。原來老外認為這是古董,是改革開放之前的城市文化寄存。
“奇葩知音”提出了一個問題:究竟是設計出了偏差,還是用戶出了偏差。
對于設計者來說,懂生活、懂文化、懂用戶,至關重要。設計的首要前提是,站穩立場,擦亮眼光。立場,是用戶立場;眼光,是用戶眼光。
但是,實際工作中,往往有四個偏差。
一是認知偏差。比如上海有一種方便飯,采用蒸煮袋包裝,有各種口味的配菜。隻需在沸水裡加熱就可以食用,很方便。可是在深圳蛇口賣不好。因為當地人認為這是隔夜飯。
二是關注偏差。比如同樣是潔廁精,賣到賓館,老闆關心的是成本和效用,服務員關心的是方便和安全,住客關心的是效果和無害。
三是聯想偏差。同樣一個痰盂,同樣一個盛器,設計師想的是排洩物,顧客聯想的是觀賞物。
四是理解偏差。實用還是收藏,應付還是應對,權宜還是恒久,諸如此類。
種種偏差來自于文化背景、生活經曆、觀賞習慣、審美意識的差異。所以,對用戶的認識和再認識,理解和再理解,就成為品牌的首要之義。用戶對一些商品用途的改造,體現了對産品的再創造,對生活的再理解,體現了首創精神和自主精神,也體現了再開發能力和糾偏能力。你不糾偏,就讓我來糾偏。
高山流水覓知音,知音,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甚至是共向的。雙向,是指互為知音,品牌首先是用戶知音,用戶才可能成為品牌知音。共向,是指品牌和用戶對于生活方式的理解是共同的,相同的,于是,在認知、設計和用途各個方面也取得一緻。因此,千萬不要責怪世上無知音,先問一問自己:有沒有成為用戶的知音?有沒有成為生活的知音?(唐仁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