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斷句解讀
韓愈在《師說》中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其
句讀”就是教學生斷句。中國古代沒有标點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都是一個漢字挨着一個漢字地寫下來的,所以前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常常在一句話的末了用“。”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内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給古書斷句也可以叫斷句讀。
斷句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方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
二、高考真題展示
(2018浙江卷)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文字斷句。(3分)
世人見太初官職不能動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惡聞雖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棄失居多餘止得其兩卷
答案:世人見太初官職不能動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惡聞/雖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棄失居多/餘止得其兩卷
解析:本題作為今年高考斷句難度top1,沒有選項輔助,隻能純靠手工斷句。關鍵點在于理解每一截的主語。譬如:得到太初的文章卻不重視的人是誰,主語應該是“有疵病者”,所以在“有疵病者”前斷開。
(2018全國卷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3分)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答案:C 解析:關鍵點在于“下獄”的主語是魯芝而不是曹爽,所以“芝坐爽下獄”一句不須斷開,其次找到“口不訟直、志不苟免”的對稱句式。
(2018天津卷)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3分)
A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觞詠半酣/飄然恍然
B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觞/詠半酣/飄然恍然
C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觞詠半酣/飄然恍然
D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觞詠半酣/飄然恍然
答案:A 解析:本題考察句式的對應。關鍵點在于找到“花繁鳥啼之旦”與“蓮開水香之夕”兩句對應句式,以及“賓友集”與“歌吹作”的對應句式。
三、解題指津
四、解題技巧
1、找名詞(或代詞),定句讀。
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等。
名詞或代詞一般常常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複出現的名詞或代
詞,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再來确定停頓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後再出現就隻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1)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吾、我、予、餘、朕、孤、寡人、臣、仆、妾
第二人稱: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
⑵疑問代詞
問人 :“誰”“孰”
問事 :“奚”“胡“曷”“惡”“安”“焉”
“何”可問人也可問事
⑶指示代詞: “此”“是”“斯”“茲”“夫” “之”“其”“彼”
例1、太宗曾罷朝怒曰會殺此田舍漢文德後問誰觸忤陛下帝曰豈過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後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驚曰皇後何為若是對曰妾聞主聖臣忠今陛下聖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備數後宮安敢不賀
答案:太宗曾罷朝,怒曰:“會殺此田舍漢!”文德後問:“誰觸忤陛下?”帝曰:“豈過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後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驚曰:“皇後何為若是?”對曰:“妾聞主聖臣忠,今陛下聖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備數後宮,安敢不賀?”(選自唐·劉觫《隋唐嘉話》)
2、找動詞,定句讀。
文言句式中,主謂結構居多,但主語
常常省略,關鍵是抓住動詞(形容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後結構關系,确定主幹,從而斷開句子。
例2、楊朱過于宋東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惡者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楊子謂弟子曰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羨
答案:楊朱過于宋東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惡者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楊子謂弟子曰/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韓非子.說林上》
3、找虛詞,定句讀。
虛詞是句讀的重要标志。
①句首:夫、惟、蓋、凡、斯、唯、竊、請等。
②時間詞常放在句首: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既而、俄而等
③句首關聯詞:“苟”“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
④句尾:乎、哉、也、矣、欤、焉等
⑤句
中:以、于、為、而、則等
例3、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答案: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4、明對話(引文),定句讀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言”“謂”“道”等動詞為标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後就隻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以确定使用的标點。
例4、或謂郊島孰貧曰島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詩知之郊曰種稻耕白水負薪斫青山島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無煙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幹孟氏薪米自足而島家俱無以是知之耳
答案:或謂:“郊島誰貧?”曰:“島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詩知之。郊曰‘種稻耕白水,負薪斫青山。’島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無煙。井底有甘泉,釜中嘗苦幹。’孟氏薪米自足,而島家俱無,以是知之耳。”
5、辨句式 ,定句讀。
記住文言文的一些習慣句式,這些或可以作為停頓标志,或提醒我們要注意句式上下文的銜接,不能随意切割。
1、“……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标志, 它可以作為停頓的标志;又如“不亦……乎”
2、“孰與……乎”“其……乎”“安……哉” “何……為”“無乃……乎”等是典型的
反問句句式;“為……所……”“受……于……” “見……
于……”等是被動句句式;
3、“何……之有”“惟……是……”是賓語前置的句的标志。
例5、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
肉妾不衣帛。
答案: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6、品整句,定句逗。
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又為我們斷句提供了方便。
例6、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
答案: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
7、據頂真,定句逗。
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
式。句子前後相承,前一句作賓語的詞,在後一句中又作了主語。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在文中找出緊密相連的相同的詞語,按頂真句式來考慮句讀。
例7、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匮也
答案: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匮也
8、依總分,定句讀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我們自然可以據此進行斷句。
例8、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将能而君不禦者勝。
答案: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将能而君不禦者勝
五、檢查方法
(1)斷句後,意思是否講得通,是否合邏輯。
(2)斷句後,内容是否合理。
【例】《師說》最後一段說:“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如果斷為“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你認為怎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