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江豚長江上遊昂頭挺進

江豚長江上遊昂頭挺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7 22:00:05

江豚長江上遊昂頭挺進?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沈東方9月19日上午9時30分,“中國漁政051”“中國漁政026”兩艘科考船一前一後從武漢漁政碼頭拔錨起航,向東緩緩而去;同一天,長江幹流四個江段的科考隊伍同步出發——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正式啟動,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江豚長江上遊昂頭挺進?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江豚長江上遊昂頭挺進(深度關注江豚逐浪高)1

江豚長江上遊昂頭挺進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沈東方

9月19日上午9時30分,“中國漁政051”“中國漁政026”兩艘科考船一前一後從武漢漁政碼頭拔錨起航,向東緩緩而去;同一天,長江幹流四個江段的科考隊伍同步出發——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正式啟動。

這是繼2006年、2012年和2017年後的第4次長江全流域江豚科學考察,也是《長江保護法》頒布實施和長江十年禁漁實施後首次流域性物種系統調查。考察範圍包括長江江豚分布的長江中下遊幹流、鄱陽湖、洞庭湖以及部分支流汊江水域,由120餘名考察隊員、20餘艘漁政船艇同步實施。

長江江豚是評估長江生态系統狀況的重要指示物種。随着長江大保護的深入推進和長江“十年禁漁”的全面實施,長江江豚的生存狀況發生了哪些改變?與前三次科考相比,本次江豚科考的重點有何不同?考察結果将對江豚保護以及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帶來哪些思考?記者就這些問題進行了采訪。

考察範圍更廣、投入裝備人員更多、考察技術更先進,四支考察隊同步開展江豚全面科考

“剛剛經過洞庭湖口時,我們觀測到一大群江豚。”9月21日上午,正在科考船上的長江幹流城陵矶至湖口段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梅志剛向記者講述了這個喜人的發現。

梅志剛帶領的科考隊,是本次幹流考察的四支分隊之一。“以往的一次科考用時50天左右,此次16天就可以完成。”他表示,與前三次江豚科考不同的是,本次科考不再是“一支隊伍幹到底”,而是分組分段進行,每支隊伍負責大約400公裡江段,同步對長江江豚分布的水域進行全面科考。

其中,9月19日啟動的長江幹流考察分成4段,每段一支考察隊伍——長江幹流宜昌至湖口段考察,涉及2個考察分隊,分别在武漢市和荊州市啟動;長江幹流湖口至南京段考察、南京至河口區江段考察在南京啟動。此外,兩湖考察預計9月28日啟動,涉及洞庭湖、鄱陽湖湖區及支流水域。

據梅志剛介紹,此次科考使用的漁政船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專業改造,搭建了專門的觀察平台,每艘船上分配了16-18名科考隊員,各有分工。“科考隊員主要分成五個團隊,分别為保障團隊、目視觀察團隊、被動聲學監測團隊、水環境采樣團隊以及影像輔助系統觀察團隊。”他表示,此次科考除了在考察範圍上比以往更廣,船隻人員投入更多,考察技術對比以往常規手段也有所創新。

與其他用腮呼吸的水生動物不同,江豚用肺呼吸,需要頻繁出水換氣,這給行船觀測提供了可能。目視觀察是江豚科考的核心部分,即考察隊員通過望遠鏡觀察江豚,記錄數據。“江豚長期适應水生環境,形成了高度發達的聲呐系統,平均每6.4秒就會發出一次脈沖串。通過對水下聲波的分析,可以準确識别江豚。”針對江豚體型小、沒有背鳍、出水幅度低等不容易被目視觀測到等特點,被動聲學監測可以形成有效補充。該方法通過把一個收聲聲吶放在水裡,收集水下聲波以判斷江豚分布和數量。這一技術也被普遍應用于國際鲸豚類考察。

“除了國際上通用的這兩種方式,本次考察我們還加入了影像輔助觀察系統(VAOS)和環境DNA技術(eDNA)。”梅志剛告訴記者,運用影像輔助觀察系統連續對考察水域實施同步拍攝,加上後期人工智能AI識别技術的輔助,可以同步記錄長江沿岸帶生境、岸線、航運等環境信息,還可以提取江豚出水畫面,對目視觀測的結果進行有效補充。

環境DNA技術通過對長江幹流水體的連續采樣,獲取水樣中殘留的水生生物種類信息,結合不同水域的江豚分布與相對密度等信息,實現對長江江豚分布數量極少江段的數據補充。“如果在流動性比較低的水域,通過水樣分析,我們不僅能發現江豚考察期間是否在這裡活動,還能測出它是否曾經經過這片水域。”

對于公衆關心的“看到了幾隻江豚”的問題,梅志剛表示,“科考觀測是一個類似于采樣的過程,并不是直接數江豚。大家可能關注更多的是看到了多少江豚,對我而言,更關心的是科考隊員遺漏江豚的概率。考察項目對如何開船、觀察、輪換、判斷群體數量等問題進行了周密的設計,隻有嚴格按照設計方案執行,才能确保最終建模能夠準确估算遺漏的概率——這才是科考的關鍵。”

為了減少科考行動對長江江豚的幹擾,科考隊采取了一系列防護措施。“我們根據江豚的生物學特征來嚴格控制科考船的巡航速度,保持穩定以減少噪聲。同時借助高倍望遠鏡和被動聲學設備,盡量保證在500米左右距離就能發現江豚,以免驚擾其正常活動。”梅志剛表示,關于本次科考的結果将會在科考完成後科學統計分析,由農業農村部統一對外發布。

十年内三次江豚科考顯示,得益于長江大保護下生态環境持續向好,江豚種群數量大幅下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自2007年白鱀豚宣告功能性滅絕以後,長江江豚成為長江流域僅存的水生哺乳動物。作為長江珍稀旗艦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江豚是評估長江生态系統狀況的指示物種,具有重要的保護地位和研究價值。

近十年來,我國已開展過兩次江豚科考。2012年科學考察發現,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僅為1045頭,情況極度瀕危。2017年長江江豚生态科學考察結果顯示,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與此同時,江豚的分布模式與2012年和2006年大緻相同,都呈現分布相對集中、日益斑點化的趨勢。

開展科學考察,對于江豚保護而言有何意義?

“保護好瀕危動物,首先要準确全面了解其種群數量、分布範圍、活動特點、栖息地情況等基本信息。”中國動物學會副理事長、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光向記者介紹,随着時間的推移,以上基本信息也在不斷變化,因此需要通過定期科學考察來掌握長江江豚的生存動态。

楊光表示,作為近十年内的第三次江豚科考,本次科考将全面掌握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分布和栖息地環境現狀,整體評估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結構及變化趨勢,科學分析長江江豚緻危因素和保護措施效果,為制定更有針對性的長江江豚保護方案提供依據,對于長江江豚乃至整個長江生态系統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湖北江段自古便是長江江豚重要的栖息地之一,自長江大保護和十年禁漁等國家戰略實施以來,湖北的江河中屢屢出現長江江豚的身影。2020年至今,武漢城區江段出現超20餘次,近210頭次。在宜昌城區江段,更是有一群長江江豚常年定居在此,成為愛豚人士的網紅打卡點。在漢江潛江段,近30多年來也首次發現了長江江豚的身影。

江豚再現,是長江大保護成果的有力例證。

2016年1月5日,長江上遊,重慶;2018年4月26日,長江中遊,武漢;2020年11月14日,長江下遊,南京。五年時間,聚焦長江經濟帶發展,先後召開三場專題座談會。

從“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到《長江保護法》出台,再到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實施,着眼于戰略全局和長遠發展,黨中央多次就長江生态保護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依法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

持續監測結果顯示,2017年率先實施全面禁捕的長江上遊一級支流赤水河,現在魚類資源明顯恢複,多樣性水平逐步提升,特有魚類種類數由禁捕前的32種上升至37種,資源量達到禁捕前的1.95倍。20年未見的鳤魚在洞庭湖被重新監測到,刀魚現在能夠上溯至長江中遊和鄱陽湖。

對于水域及沿岸整體的變化,長期與長江打交道的梅志剛也有深刻體會。

與前兩次參與江豚科考的體驗相比,他感覺到這次有些不一樣。“在科考船上,除了觀測到江豚,還經常能看到魚躍水面的場景,這在以前是不會發生的。雖然這對我們的觀測帶來一定困難,但大家都非常開心可以看到這樣的變化。遠望岸邊,曾經散亂無章的小碼頭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潔有序的健身步道。”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深入人心,建章立制、協同推進、全民參與,長江經濟帶治理一盤棋格局正在形成

9月19日上午9時,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湖北段啟動,江西省鄱陽縣江豚協助巡護隊隊長蔣禮義也在宣誓隊伍之中。他被編入城陵矶至湖口段被動聲學技術組,這也是長江協助巡護隊員首次加入江豚科考。“保護了半輩子江豚,這次被抽調參加長江全流域江豚科考,是平生第一次,我非常珍惜這次機會。”

“協助巡護”是長江大保護的一個縮影。随着長江十年禁漁全面鋪開,沿江近30萬漁民上岸,但有一群人留了下來。昔日“捕魚人”變身“護魚人”,成為長江協助巡護員,他們作為漁政執法的重要補充力量,守護着長江流域的“一江兩湖七河”。

奔騰6397公裡,流經11個省(市、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裡,長江大保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地區各部門全社會同頻共振。

以本次科考為例,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組織,長江中下遊6省(市)漁業主管部門、有關科研院所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涉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等省(市)。

“長江生态保護不單是政府管理部門或者是相關科研院所的事情,它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楊光表示,近年來對瀕危動物的保護實踐表明,社會參與度高、公衆關注的物種,保護成效往往更明顯。無論是江豚的保護,還是長江大保護,都應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和能動性,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共治、全民參與,要求有更多元的參與,更主動的作為,更精準的治理,更開放的機制,更創新的意識,最終生态環境保護成果才能全民共享。

8月18日,江蘇省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了《關于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決定(草案)》,鎮江、馬鞍山也于8月同步将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相關《決定(草案)》提請本市人大常委會一審——這是全國首例對單一物種的流域性區域協同保護立法。

據國家林草局統計,今年以來,長江經濟帶11省市共完成造林1546萬畝,石漠化土地面積與2016年同口徑相比減少4233萬畝,水土流失面積減少7095萬畝,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積達到3.87億畝;建成91個國家森林城市,綠色成為長江經濟帶亮麗的風景。

從謀一域到謀全局,這樣的跨區域、跨部門合作越來越多,斷面水質統一監測、統一發布成為常态;省際和省内橫向生态補償機制加快建立;區域性協商合作機制在上中下遊遍地開花……共抓大保護、治理一盤棋的格局正在形成。

江豚科考仍在如火如荼進行,期待更多“江豚逐浪高”的美妙場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