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全國苗寨人口最多的省。
苗族的文學藝術,音樂舞蹈,“ 百節之鄉”
《三眼蕭》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他們的語言屬漢藏語族苗瑤語系苗語支)。苗語又分西部方言,中部方言區和東部方言區。(湘西,黔東,川黔滇三大方言區)各方言區又分若幹次方言或土語,互相之間基本不能互通。但大部分兼通漢語,有的還通布依語或彜語。苗族“古歌”裡包含他們的曆史,生産生活,民風民俗等諸多内容。他們的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靠一代代人的口口相傳,言傳身教傳承下來;苗族的舞蹈,包含對耕作,戰争,遷徙等場景的叙事。如黔東南台江一帶在喜慶,迎送等大衆場合時唱的“飛歌”,見物即興,現編現唱;“遊方歌”是專指情歌,苗語“約方”,意為“青年的交往戀愛活動”;另還有創世歌,祖先歌,婚姻歌,遷徙歌,苦歌,情歌,勞動歌,反歌;叙事長詩,說唱文學等等。
《吹蘆笙》
苗族是個喜愛歌舞的民族,音樂舞蹈和苗戲等具有悠久曆史。史籍上早有“男吹蘆笙女振鈴”的記載。俗語說:“後生不學唱,找不到對象;姑娘不繡花,找不到婆家”。 樂器主要為蘆笙,蘆笙是最富苗族民族特色的樂器。在中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隻要有苗族人定居的地方就有蘆笙。蘆笙有大有小,有長有短,長的兩丈多,短的不足尺。大的隻能吹不能跳。隻吹不跳的叫“吹蘆笙”;自吹自跳的叫“跳蘆笙”;人吹己跳的叫“踩蘆笙”。蘆笙也是苗族青年男女戀愛生活中的重要“媒介”。 其他還有唢呐,芒筒,笛箫,木鼓,銅鼓等。此外還有 飄琴、口弦琴、木葉等。
《吹木葉》
《吹芒茼》
《牛腿琴》
《吹蘆笙》 《雌雄蘆笙》
苗族有三鼓:木鼓、銅鼓、花鼓。木鼓最古老,由整木剜空而成。木鼓是祖先的化身,木鼓有公母之分。銅鼓也分公母;銅鼓是青銅時代的産物,原為炊具,後演變為象征權力的重器,再後演變成了苗、瑤、壯、布依、水等民族樂器。花鼓為武陵山區(湘西,松桃苗族)特有。
《苗族古歌》裡說苗族的祖先生于蝴蝶媽媽所生的蛋,而蝴蝶媽媽又出生于楓樹樹心。所以,楓樹是苗族最遠古的始祖,因而成為苗族的圖騰物。苗族因為多次大遷徙,為了不忘祖先,将楓樹砍下制作成“鼓”,一路帶着走。他們在西遷時每個宗支隊伍都有一個木鼓,敲鼓前進以作聯系,以免掉隊。遷到新地後就按宗支來重新建立自己的社會組織,因而稱為“鼓社”或叫“立鼓為社”。鼓是苗族的象征,是苗族的族徽和旗幟,隻要這支民族還在,鼓就永遠伴随着他們。
《木鼓》
《銅鼓》
黔東南的麻江縣的農民畫—想畫啥就畫啥
在貴州凱裡麻江縣下司鎮,距下司鎮4公裡的一個“農民繪畫之鄉--銅鼓村”,讓我們大吃一驚:那裡的許多苗族農民男女老少都會畫畫,銅鼓小學學生的畫多次在縣州省乃至在全國獲獎,其中有兩幅還上了小學五年級的美術教材。我們參觀了在村中一位名叫王明桃的農民女畫家的畫,同伴中有人買了一副畫,在請她簽名紀念時才知她是文盲,她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她模仿别人為她寫的名字反複看,一筆一劃依葫蘆畫瓢歪歪扭扭地寫下了她的名字。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不敢相信那漂亮的苗族風情畫竟然是一個文盲畫的。銅鼓村的農民畫全是畫的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事項和他們的節日情景等内容,他們“想畫啥就畫啥”。不愧是“農民繪畫之鄉”。
《跳蘆笙》
《農民畫家》
《和平鴿》此畫上了小學五年級圖畫課本
苗寨舞蹈有蘆笙舞、闆凳舞、木鼓舞,花鼓舞,爬花杆舞,猴兒鼓舞等。最有名的是蘆笙舞,圍成圈圈随蘆笙的曲調跳舞,也以蘆笙舞最為普遍,技巧很高,深受國内外贊賞。舞蹈的差别較大。我見到最狂野的是台江的反排木鼓舞—被稱為“東方迪斯科”,其動作幅度很大,一般是年輕人跳。
《東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
《闆凳舞》
《錦雞舞》
《錦雞舞》
《踩歌堂》
《跳蘆笙》
苗寨見聞之二 苗寨是“百節之鄉” 文圖 唐明惠
苗族的節日很多,有“百節之鄉”之說。除了傳統的年節,祭祀節外,還有與吃有關的節日。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如龍舟節,姊妹節,招龍節,苗年,牯藏節,跳花坡,二月二,四月八,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等等。其中,以苗年最隆重,如同我們的春節;龍舟節和姊妹節又最具特色,賽龍舟是既娛神又娛人。。。節日裡,他們喜愛鬥雞,鬥鳥,鬥牛,還有鬥馬。
《苗年》
《龍舟節》
《龍舟節》
《鬥牛》
《姊妹節》
《跳花坡》
祖先崇拜:“牯藏節”又叫“吃牯藏”,“椎牛祭祖”。是黔東南,桂西北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儀式。一個宗族或氏族以鼓社為單位,13年一度或一年一度的祭祖,以吹笙跳鼓,鬥牛等形式祭祀祖先,殺牛殺豬以獻祭,祈禱祖先護佑其後代興隆安康。他們的祖先寄居在木鼓裡,敲擊木鼓是召喚祖先靈魂來享用兒孫的貢品。
主祭者叫“牯藏頭”,牯藏頭要選“全福”之人,即有妻子,上有父母,下有兒女,家庭和睦幸福,身體健康,家境殷實且德高望重,有能力和自願為全寨盡一些義務和負責任的人。祭品為專門飼養的或專門挑選購買的大 牯牛。 他們為什麼祭祖一定要殺牛呢?傳說楓樹在上古時被女神砍倒後,楓樹的樹根變成了泥鳅,樹幹變成了銅鼓,樹枝變成了貓頭鷹,樹葉變成了燕子,樹心裡生出了蝴蝶媽媽。
蝴蝶媽媽生了12個蛋。蝴蝶媽媽親自孵蛋,孵了三年隻孵出了11個蛋,這11個蛋變成了雷公,鬼神,龍蛇,虎豹,豺狼,最早的男人和女人等神,人,鬼,獸。剩下的那個蛋她孵不出來,蝴蝶媽媽就請暴風幫助,暴風不小心将蛋刮下了山碰破了蛋殼,蛋殼裡鑽出來一頭小牛。小牛長大後,怨恨媽媽沒有親自将它孵出來不認娘,将蝴蝶媽媽氣死了。最早的男人和女人結成夫妻,他們用牛耕地,但從無好收成,鬼神告知是牛不認娘,氣死了蝴蝶媽媽,蝴蝶媽媽不讓牛耕的地長出好莊稼,隻有将牛當犧牲祭祀媽媽才行。于是,他們殺牛祭母,莊稼大豐收。因而有了吃牯藏的習俗。楓樹和蝴蝶媽媽也成了他們崇拜的對象。蝴蝶媽媽是苗族的始祖姜央;楓樹是苗族村寨的保寨樹,保護神。
吃牯藏分定期和不定期兩種。定期的各支系也不完全一樣。有3﹑7﹑13年一次的;有5﹑9﹑11年一回的。不定期的則經過占蔔求卦而定。一般在農曆9月下旬—11月上旬舉行。牯藏節時,還有鬥牛,跳銅鼓和踩蘆笙等活動,熱鬧非凡。
《牯藏節上的牯藏頭》
我先後參加過那裡的姊妹節、龍舟節、蘆笙節、牯藏節、苗年等。
婚俗文化 “姑表舅婚”
苗族青年男女多是自由戀愛結婚,也有包辦婚姻。姨表之間的子女算近親禁止通婚,但姑媽的女兒可以嫁給舅舅的兒子—“姑表舅婚”,而且,舅舅選兒媳對外侄女有優先權。 親戚之間不同輩分不能通婚,同姓(苗姓)同宗不開親。
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自由社交活動形式。如湘西苗族叫“趕邊邊場”或“會姑娘”;黔東南苗族叫“遊方”;廣西融水苗族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稱為“踩月亮”;黔中和黔西北,滇東北,滇東南叫“跳花”或“跳花坡”等等。每一個寨子都有專為青年談情說愛的社交和娛樂的場地---“遊方坡”﹑“遊方坪”,“跳花場”等。
苗族沒有重男輕女的現象。節日要到了,父親就要存錢為女兒打首飾,母親為女兒做花衣,把女兒打扮漂亮去遊方。苗族青年擇偶不重财産家境,更看重個人的才華和品質。當戀愛确定後,又有一系列的規矩儀式提親,擇日,結婚等等。苗族以對歌的形式談戀愛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風俗。各種節日就是青年們結交的好時機。
苗族的民間工藝
2)。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上千年曆史,蠟染是苗族著名的傳統工藝,曆史悠久其圖案格式很多,用途很廣,這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丹寨苗族祭祖時要穿特制的蠟染衣,
《苗族蠟染》
《蠟染》
《刺繡》
《左-錫繡》
銀飾更是苗族著名的鍛造工藝品。苗族的銀飾品中的銀冠,銀衣,銀項圈,銀手镯,銀耳環及銀碗,銀花瓶等,都是苗族工匠精心打制的。苗族對銀飾特别鐘愛,而且,不與黃金,珠寶搭配。為什麼?苗族古歌中說:創世之神用黃金鑄造了太陽,用白銀鑄造了月亮。。。苗族的祖先都住在月亮上。 銀白色是苗族的吉祥色,象征富有與美麗。
傳統銀飾多種多樣,包括手钏、項圈、頭飾、胸飾、銀衣等,花紋雕鑿精工,造型别緻,在國内外享有盛名。現在我們周圍有打制銀飾的多是貴州苗族人,又以黔東南雷山,台江的苗人最有名。
56個民族56朵花,苗族是其中的一朵五彩斑斓的花.勤勞好客又淳樸.貴州--值得去的地方 。
文圖原創: 唐明惠
組稿編輯:成都老協攝影專委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