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意境清俗的詞語

意境清俗的詞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1 08:16:44

意境清俗的詞語(漢語佛源詞語千秋語彙)1

南京大報恩寺展出的金剛經雕版 光明圖片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前進的道路上,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初心,激勵億萬中國人民走進新時代,走向新輝煌。事實上,初心并非新造詞語,它源自大乘佛教要典之一的《華嚴經》,曆經上千年,從佛教用語悄然衍化為通用詞語,成為人們的日常表達。

不止于此,像僧、忏、瑜伽、菩提、刹那、世界、時間、普遍、平等、方便、生生不已、一塵不染、街頭巷尾、想入非非、安身立命等詞語,它們有的源自對佛經的翻譯,有的是以佛教為誘因,利用漢語構詞語素和構詞方式創造的新詞或是對某些詞語的新用。這些佛源詞語,成為漢語詞苑中的一簇瑤草琪葩,豐富着漢語的表達,推動了漢語的發展,也彰顯了中華文化開放包容、兼收諧和的特質。

添為漢語詞庫增添新成員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于公元紀年前後傳入中國,在兩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曆經試探、依附、沖突、調适與融合,深深滲透到了中國社會與文化之中。這種影響在語言上帶來的是數量驚人的佛源詞語。據統計,丁福保所編的《佛學大辭典》,輯錄佛學詞語三萬餘條。特别是在思想、文學、民俗及生活日常中,佛源詞語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少佛源詞語,如平等、煩惱、吉祥、未來等,早已成為漢語一般詞彙的重要組成;有的更是作為能産性極強的語素參與構詞。

例如“塔”,是梵文“塔婆”的節譯,《說文》無此字,是魏晉後專造的新字。慧琳《一切經音義》記載:“古書無塔字。葛洪《字苑》及《切韻》,塔即佛堂、佛塔,廟也。”伴随佛教文化的傳播,塔的實體成為中國古代别具特色的建築藝術,“塔”也成為構詞能力較強的語言成分,與其他語素組構成詞,如佛塔、僧塔、寶塔、沙塔、炮塔、燈塔、白塔、雷峰塔、大雁塔、象牙塔、電視塔、塔院、塔座、塔身、塔樓等。

還有一些由具有佛教色彩的固定短語或其他短語發展而來的成語,如聚沙成塔、盲人摸象、心心相印等。這些面廣類多的佛源詞語不僅大大豐富了漢語詞彙的數量,也增加了漢語表義的複雜度和精确性,為漢語詞彙注入新的活力。

促促進漢語詞彙構造新發展

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思維的發展,使得語言處于從未間斷的變化之中。從有史可證的數千年的漢語發展來看,伴随語義表達的複雜化、精細化、嚴密化,雙音構詞日趨明顯。其中既有漢語自身由非詞單位向詞轉變的漸進的詞彙化過程,也有通過一定規律性的構詞模式批量産生的雙音詞。漢譯佛經中急遽增加的雙音詞就是一種人們有意識運用規則創造新詞的成果,它作為一股難以預估的力量加速了漢語詞彙雙音化的進程。

佛源詞語中的雙音詞,有的直接音譯自佛經,如涅槃、舍利、般若;有的音譯後簡化為單音節語素,加以漢語自有成分,成批構造雙音詞,如梵文Dhyāna音譯為“禅那”後簡化為“禅”,再構成的“禅~”系列詞,Mara音譯為“魔羅”再簡化為“魔”後構成“魔~”系列詞等;有的來自對佛經的意譯,如神通、平等、信仰等;有的是意譯為與佛教經義有關的單音節詞,如法、業、心、性,再成批構成雙音詞,如法力、法界、業障、業身、真性、慧性等;還有不少通過比喻造出的雙音詞,如苦海、心田、愛河等。這些雙音詞在僧侶和信徒中廣泛使用,通過佛教典籍及佛教類俗文學的傳播,最終被大衆接受,從而大大增加了漢語雙音詞的數量,推動了漢語詞彙雙音化的發展,同時也為後世吸收并構造外來詞提供可資借鑒的典型樣闆。

辟開辟漢語詞義發展新路徑

相較于語音、語法,詞彙應該是最靈敏的語言要素。在年光流轉、枯榮興亡中,詞彙系統也不斷有新成員産生和舊成員退出。詞義的發展除了語言自身發展所帶來的、直接能探尋到的引申關系外,還有一種是由于人們對詞義的不同理解而誘發産生的新義,這在佛源詞語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如“一絲不挂”,原指魚類不受釣絲的挂礙,禅家以此比喻不為塵俗所牽累。後來被俗解為身體沒有一點絲織物遮蔽,意為赤身裸體。“絲”從“釣絲”被俗解為“絲織物”,“挂”也從“挂礙”被俗解為“穿挂”。俗解義與佛教義在意義上沒有必然的引申關系,隻因對佛源詞語進行的望文以會意的字面俗解,導緻二義共形而非屬一詞。

再如“不即不離”,作為佛教用語,謂諸法相狀雖異而性體則一。“不即”與“不離”之間具有轉折關系,“雖然沒有靠近,但卻不曾遠離”。然而俗解中,因受到漢語中常見的不上不下、不倫不類、不知不覺、不卑不亢等“不~不~”并列結構的引導,将“不即”“不離”之間也視作并列關系,表示“既不親近,也不疏遠”。

這類因俗解而引起的詞義變化,既有語言方面的原因,即作為載體的表意體系的漢字易給認知主體以望文生義的誤導;也有佛教世俗化過程中,百姓對教義的有意偏解或别解;還與佛教傳播和接受對象的文化水平局限有關。然而在客觀上,這類現象卻為漢語詞義發展開拓了新路徑,有的新義甚至取代了佛教本義,成為人們更易知曉和使用的義項。

佛源詞語源于佛教,在數千年的通俗化、大衆化傳播中,不少已從宗教語詞體系跨入全民語詞體系,為漢語表達系統的不斷豐富和完善提供了材料。漢語作為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書寫者和傳承者,在每一次與外來文化尤其是語言的碰撞交流中,都能夠充分利用有利的文化氛圍和社會條件,不斷學習、借鑒,這也是古老中華文化經久不衰而又生機勃勃的重要原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