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可謂是人才濟濟,各個領域那都出現了很多的牛人,而且這些牛人中,當屬于蘇轼和王安石,最為大家所熟悉,一位是偉大的政治家,另一位則是偉大的文學家。兩個人也都是那種極為有才華的人,同時也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後來由于王安石拜相,開始緻力于改革,也就是曆史著名的“熙甯變法”,從這個時期開始蘇轼便是與他“反目成仇”,站到了他的對立面,這也使得兩個人的友誼出現了裂痕。
當然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成見,也隻是君之間的争論,誰也不會在北後落井下石,但是蘇轼是很明确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這也使得王安石很是惱火。但是作為君子,他并沒有對蘇轼怎麼樣。但是後世很多人對于王安石的評價,應當說是有失公允,畢竟這麼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他心系天下,而且他的品格也是最為人們所推崇。
雖然後來蘇轼由于一首詩被入獄,而且還差一點丢掉性命,這也就是曆史另一重大事件“烏台詩案”,自從這一事件之後,很多人認為是王安石所為,其實我們隻要稍稍了解他的為人,便能夠知道王安石絕對不是那樣的小人。而蘇轼的入獄,也隻是一些小人在背後搞鬼。最後如果不是王安石出面的話,蘇轼很有可能會被處死。
應當說也正是有了王安石才成就了後來的蘇轼,要不是他去求情,蘇轼也不可能成為後來的一代文豪,沒有被貶到外地,經曆了那些風風雨雨,他的詩作也不可能寫得那麼深刻。所以說蘇轼的不幸,也是一件大幸,曆史沒有讓他成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而是讓他成為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
蘇轼對于王安石還是有成見,這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便是可以看得出來,例如他的這首《花影》,便是在諷刺王安石的變法。盡管這首詩表面看隻是一首很普通的詠物詩,但是隻要結合當時的曆史,以及蘇轼的人生經曆,我們則是會發現,他這首詩就是在含沙射影,其實是在諷刺王安石。
《花影》
宋代:蘇轼
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将來。
這首詩描寫的很是生動,也無比的唯美,這也正是蘇轼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他無論是寫什麼題材的詩作,那都是能夠寫出詩意,能夠把一首作品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盡管這首詩看上去寫得很普通,但是詩人卻是内心的那種感受,以及對于變法的看法,全部融入進了這首詩中,從而也使得這首詩顯得别具一格,成為了一首難得的佳作。
蘇轼的詩其實不如他的詞多,也不如他的詞有名,但是這首《花影》,無疑是他衆多作品中,比較有特點的一首,通篇描寫的可謂是如詩如畫,讀來也是朗朗上口,最為重要的還是詩作中,那一份深刻的隐喻。他也正是反對王安石變法,才寫下了這麼一首極為有諷刺意味的作品。
第一二句詩人描寫的就生動有趣,以一種極為平淡的口吻來描寫,從而也使得這兩句顯得更加别具一格,“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掃不開。”,這亭台上的花影,那是一層又一層,接連叫了幾次仆童來打掃,可是怎麼也掃不掉。在這兩句看似很普通,但卻是表達了詩人對于王安石的變法,他是持反對意見,而且他反對了一次又一次,可變法還是如期而至。
第三四句描寫的就更加有生動,也更加的唯美,“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将來。”,傍晚的時候太陽剛剛下山,那些花影剛剛消失,可是等到了夜間,明月又把花影送來了。在這兩句中則是更加明顯,我們結合詩人創作的時間,則是會發現,這一時期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所以這兩句也是最具有諷刺意味。
其實無論是蘇轼還是王安石,那都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梁,兩個人也都是君子,隻不過是各自的政治主張不一樣而已,這才使得蘇轼會寫下這麼一首《花影》來諷刺王安石,這也正是蘇轼最可愛的一面,他盡管與王安石政見上不一樣,可是兩人的友誼卻是保持了一輩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