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産物,他們誕生在1949年,結束于1990年。在四十餘年的發展脈絡中,兩德之間的關系經曆了怎樣的變化呢?這要從他們的誕生說起。
東西德的形成源自對戰敗國德國的處置。歐戰結束後,蘇、美、英、法分區占領了德國,由四國代表組成的盟國管治委員會負責各個占領區的協調行動,并就涉及整個德國的問題作出決定。但各占領國都想把對德處置納入自己的戰略軌道,在一系列問題上都是各行其是的,這使得盟國管治委員會形同虛設。在蘇占區,蘇聯給予德國根本性改造以徹底鏟除軍國主義,且實行土地改革,将大企業收歸國有,消滅了容克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但是在西方占領區,德國原有的工業結構得到保留,戰犯被從輕發落,德國已然被塑造成了遏制蘇聯的前沿基地。随着美蘇同盟關系破裂和冷戰開始,德國分裂已在所難免。1949年9月20日和10月7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分别成立,這樣,在歐洲出現了兩個德國并存的局面。
誕生初期的聯邦德國采取與西方結盟、對蘇聯強硬的外交政策。其與美國展開密切合作,積極響應美國整合西歐防務的構想,最終在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允許在其境内部署導彈和核武器。這直接導緻了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的成立和歐洲兩大對立軍事集團的形成。在對待民主德國方面,聯邦德國則長期推行以外交國務秘書命名的哈爾斯坦主義,即聯邦德國代表着整個德國,不同與民德建交的任何國家建立或保持外交關系(蘇聯除外)。然而在美蘇兩強争霸的格局下,此舉卻極大限制了聯邦德國的活動空間,這迫使聯邦德國不得不重新考慮對策,由此,緻力于緩和敵對關系的新東方政策在20世紀70年代逐漸成型。而此時的民德領導人早已放棄了争取德國統一的主張,這都為兩德關系的改善提供了可能。
聯邦德國的新東方政策就是要緩和、改善與蘇聯和東歐的關系,以解決兩個德國的問題。其基本内容的實現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談判締約達成的,包括與蘇聯就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達成協議;重申了二戰後确定的德波新邊界,即奧得河−尼斯河一線的不可侵犯性;并促成了四大國在西柏林問題上達成了協議,即不在西柏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并保證西柏林過境通道的順暢。新東方政策可謂是聯邦德國在發展為僅次于美國的西方經濟大國後,意欲在國際政治舞台重新發揮重要作用的開端和标志。
而在兩德關系方面,則是在1972年12月21日達成了雙邊基本條約,規定兩德之間是權利平等的友鄰關系,相互尊重對方在處理内政外交上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并展開友好合作。兩德關系正常化有助于消除他們之間的封閉隔絕狀态,促進彼此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鑒于此,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在1973年被同時接納為聯合國成員國。在四十餘年的發展曆程中,兩德之間的關系大體經曆了從敵視、對峙到友好協商的過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