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年55歲的蔡先生(化姓)家住中山,近兩年來經常出現頭暈,伴有頭重腳輕感,近期頭暈症狀加重,于是家人帶着他來到廣東三九腦科醫院檢查。
我院神經内二科莊思典醫師接診了患者,了解到患者曾在2002年在當地醫院診斷為“鼻咽癌”後開始接受放療術。術後,患者出現了言語不清、吞咽困難等症狀。考慮到患者長期有反複頭暈的情況,門診為其安排頸部血管彩超,結果提示:右側頸總動脈重度狹窄,拟“頭暈和眩暈”收入神經内二科。
患者在神經内二科住院期間,莊思典為其完善了相關檢查。DSA造影檢查提示:右側頸總動脈重度狹窄,狹窄率約90%,狹窄長度約22mm,遠端頸内動脈血流減慢,同側大腦後動脈經後交通向同側大腦半球代償供血;MRI灌注提示:右側額頂枕葉大面積低灌注(缺血)。莊思典又為其完善了腦血管病傳統危險因素的篩查(如血壓、血糖、血脂、血管炎等)。結合該患者既往曾有鼻咽癌放療史,排除了頸動脈粥樣硬化後,考慮患者右側頸總動脈狹窄為放射性血管損害所緻,而頭暈症狀則由大血管狹窄後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引起。
▲術前DSA造影
▲磁共振灌注成像
02
我院神經内二科主任鐘水生介紹,放療損傷的血管狹窄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引起的血管狹窄機制不同,前者常表現為動脈粥樣硬化炎症反應輕,但纖維化更嚴重;常多發生在放療的照射區域,具有階段性、侵襲性更長的特點。
治療“放療後頸動脈狹窄”的方式包括了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對于狹窄<50%,50%-70%無症狀者可強化内科治療。狹窄>70%,有症狀者,無手術禁忌症,可行CAS(支架成形術)或CEA(頸動脈内膜剝脫術)。
CEA目前難以在“放射性頸動脈狹窄”的治療中開展,因為放療後會容易形成血管壁纖維化、表面瘢痕組織形成,從而導緻病變範圍更廣泛,而且僅剝離動脈内膜無法解決中層外膜的纖維化。
綜合考慮後,決定為患者行“右側頸内動脈支架植入術”。術後DSA造影示右側頸内動脈狹窄明顯改善,患者表示頭暈症狀明顯好轉。
▲術後DSA造影
CAS可安全有效治療放療後頸内動脈狹窄,但在術後應定期檢查,評估血管及支架情況,預防遠期并發症出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