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情商”這一概念一直很火。
生活中,也有越來越多人喜歡拿情商說事。
但是,不少人對情商的理解,其實有失偏頗,甚至存在一些理解誤區。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關于情商最常見的3種誤區。
01
所謂高情商,就是會說話
作家李筱懿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十幾年前,李筱懿認識一個特别會說話的女人,大家叫她林主任。
林主任曾經是文藝兵,面貌精緻身材高挑,能歌善舞,說話語氣語調恰到好處,嗓子裡像含着一包糖,清甜卻不油膩。
林主任20多歲就當上辦公室主任,負責接待和公關,在飯局上既會喝酒也會聊天,還能在精彩時唱歌助興。
很多和她吃過飯的女孩都把她看作偶像,覺得像她這樣,就是“情商高”。
若幹年後,李筱懿和林主任再相逢時,林主任還是辦公室主任,依舊話術周全,擅長活躍氣氛。
可是,她再也不是飯局上的NO.1,更美更年輕更開朗的女孩取代了她。
相比之下,林主任美人遲暮和強弩之末的頹勢,讓人心疼。
但是,她吞得下委屈彎得下腰,依舊很活躍并沒有冷場。
李筱懿說,又美,還能低得下身段,确實是一種能力,但那不是情商。
深以為然。
網上關于情商的文章很多,比如:
《所謂高情商,就是會說話》《真正的高情商,就是懂好好說話》《情商高的人,從不說這四句話》……
越來越多人認為讨人喜歡、在人群中混得開、朋友多就是高情商。
甚至還有很多人喜歡把那些直爽、沒有城府的人,都說成情商低。
但實際上,“所謂高情商,就是會說話”,完全是對情商的一種誤解。
處事圓滑,說話讓人舒服的确是一種很棒的能力,但這不代表他情商一定高。
因為一個人若抱着讨好他人的心态與人交往,就必然會影響自己内心的需求。
委屈自己,迎合他人,絕不是高情商。
丹尼爾·戈爾曼提出的情商模型中,有五大要素:
了解自身情緒、管理自身情緒、自我激勵、識别他人情緒、處理人際關系。
你會發現,五大要素中前三項都是對待自己,後兩項才是如何對待他人。
可以說,高情商更重要的不是如何對待别人,而是如何對待自己。
蔡康永也說:
高情商不是迎合和容忍,而是可以好好和自己相處,同時也能把别人放在心上。
02
内向的人情商低
去年看綜藝《妻子的浪漫旅行》,對穎兒的印象很深。
相比其他幾位參加節目的女明星,穎兒的性格内向很多,沒法很快和其他人打成一片。
在大家聊得熱火朝天的時候,穎兒低着頭默默地玩自己的手機:
行李箱很重,穎兒還是選擇一個人默默地搬,不好意思開口讓人幫忙:
節目中,穎兒大部分時間都是非常安靜的,鏡頭也最少,但她同時也很懂事。
她會在别人吃完飯各忙各的時候,默默留下來收拾碗筷。
在幾位妻子中,穎兒的年紀是最小的,但她反而是最會照顧人的那個。
但穎兒這樣的表現,卻被無數網友狂噴“太不合群,情商太低”。
仿佛性格内向的人就是情商低,而這也變成了一種罪過。
把一個性格内向、不善言辭的人,等同于情商低,似乎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的共識。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戈爾曼的《情商》裡有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安迪,特别的内向,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
有一次的遊戲,是一個幼兒園的玩具小屋模型,裡面有所有小朋友的大頭貼。
老師讓安迪來安排每個小朋友,到玩具屋裡他們最喜歡的地方玩。
并且讓安迪給每個小朋友,找到他們最喜歡的小夥伴。
結果讓老師非常震驚。
安迪不僅知道每個小朋友最喜歡在哪個角落玩,也準确地知道每個小朋友跟哪個小朋友關系最好。
這個遊戲的成功,代表着安迪能準确地理解他人的情緒波動。
他通過觀察,就知道其他小朋友在哪裡是高興的,跟誰在一起的時候,是愉快的。
最終老師發現,其實内向的安迪,才是全班最有情商的一個人。
蘇珊·凱恩在《安靜 :内向性格的競争力》中說:
大衆之所以會認為高情商的人就是外向的人,很多時候是由外在社會營造的一種價值觀造成的。
說到底,情商就是一種管理情緒的能力,與性格真的沒有直接的聯系。
希望我們都不要再簡單地從性格内向與外向,去論一個人的情商高低。
03
情緒越少越好
小區的張阿姨,是大家公認的好脾氣。
每次看到張阿姨,都感覺很親切,她對誰都是和和氣氣的,人緣特别好。
這麼多年,我就沒看過她有情緒不好的時候。
結果去年年底,張阿姨卻查出患了乳腺癌。
剛開始我特别想不明白,因為張阿姨很注重保養。
她每天都有步行鍛煉的習慣,而且很少在外面吃飯,總是自己煲湯做飯。
怎麼癌症就偏偏找上了她?
後來聽家人說才知道,原來張阿姨的病,就是憋出來的。
老公常年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裡的事情一概不管;
結婚後就一直和婆婆住一起,婆婆喜歡挑刺,愛對她指手畫腳;
孩子把張阿姨當保姆,孫子都上幼兒園了,還總要張阿姨24小時帶着......
所有的這些,張阿姨并不是不生氣,但是她為了維持一個“圓滿”的家庭,把這些委屈全都吞下了。
張阿姨表面若無其事,其實這麼多年早被壓抑的情緒憋壞了。
咨詢師王宇赤說過:
情緒無法表達,人的攻擊性就隻能向内,一旦開始自我攻擊,就會産生很多的問題。
最近對這句話真的深有感觸。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被灌輸了各種大道理:
“真正厲害的人,都戒掉了情緒”;“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高情商的人,都懂得控制情緒 ”......
它們都暗含了一個道理:喜怒不行于色才是高級。
每個人都想做一個高級的人,于是情緒變成了不好的東西,大家都想戒掉情緒。
于是很多人,有了情緒,尤其是負性情緒,就喜歡忍着,強迫自己理智對待。
但事實是,每個人都是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本身并無好壞,過分壓抑,最終隻會傷人傷己。
認為情緒越少越好,絕對是對情商的誤解。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中詞條《330:情緒》裡也說:情緒是人類“靈魂”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了情緒,我們就好像行屍走肉。
學會正視、接納、合理調節自己的每一種情緒,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04
心理學大師卡倫·霍尼在《我們内心的沖突》中所說:
所有人隻要還活着就有改變自己,甚至是徹底改頭換面的可能性,并非隻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
情商同樣如此,它是一種可以培養的能力。
但若是方向錯了,再努力也隻是徒勞。
關于情商的三大錯覺,願你我都能早日看清,正确修煉。
與君共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