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戰争要求彼得進行軍事改革,同時也要求他發展生産、繁榮經濟。因此彼得實行了重商主義政策,鼓勵發展工商業。他先後開辦了呢絨、絲織、制毛、制帆、皮革、造紙以及纜繩和玻璃等手工工場。到1725年,彼得政府所建造的各種類型的手工工場約有240家。工場的勞動力主要來源于國有農奴,同時彼得政府允許工場場主在不單獨專賣的條件下,購買整村農奴。
彼得為了籌集軍費和資金,進行了财政改革。 他巧立名目,強行征收養蜂稅、煙囪稅、磨刀磨斧稅、蓄須稅以及灰眼稅和黑眼珠稅。但是這些還是不能滿足彼得政府的需要。所以彼得政府正在1718年開始進行人口調查,改征人頭稅。征收人頭稅以後,國家稅收幾乎增加了3倍。
彼得政府實行保護關稅政策。1724年頒布了關稅法,以獎勵輸出,限制輸入,限制西歐工商業同俄國競争。通過保護關稅政策,保障了俄國工業的順利發展,限制了西歐工業品與本國産品的競争。
在文化教育方面,彼得政府開辦了礦業學校、算術學校和外語學校。1702年底至1703年初,彼得政府創辦了俄國第一份報紙《新聞報》,1710年簡化了俄文字母,采用活字印刷術。1714年至1719年,建立了俄國第一座博物館,1724年籌建科學院。
彼得還很重視政府機構的改革。在中央方面,彼得組成辦公廳,代行貴族杜馬職務。原國家最高政權機構貴族杜馬對彼得實行改革的政策非常不滿,彼得對貴族杜馬也極不信任。他經常在處理國家大事的時候不經過杜馬而是一人決定,由于他的态度,杜馬成員人數減少,之後名存實亡。1711年,彼得下令建立樞密院,代替貴族杜馬。1722年,彼得設置被稱為“帝王的眼睛”的總督察長的職務,監督、檢查樞密院的工作。
在地方進行兩次行政機構改革,以鞏固地方政權。1708年将全國劃分8個省,每省設總督1人,有政權和軍權,由沙皇任命,直接聽命于中央。各省成立貴族參議會,監督各省總督。1719年第二次地方改革,把全國劃分50個州,直屬樞密院。俄國第一次建立了比較統一的地方行政機構系統,加強了中央集權。
1699年,彼得在莫斯科建立商人自治機構市鎮局,協助彼得政府征收稅款,同時保證商人在經營中不虧本、不滞銷。在後來的地方改革中,此機構征收稅款職能被省地方機構代替。
1714年,頒布“一子繼承法”,規定貴族隻能把土地和其他不動産傳給一個熱孜,防止土地分散,進一步鞏固了大地主、大貴族的土地所有制。同時,俄國也多了一批沒有土地的貴族,他們或到國家機關任職,或到軍隊服役。這項措施保護了貴族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
1722年彼得政府頒布《官職等級表》,把文武官職分成14級。在選拔官吏時,打破了貴族世襲制度,不憑出身門第,而是量才使用,論功取士。并且,非貴族升到8級時就可以獲得貴族稱号。這項措施有利于提高彼得政府的辦事效率,加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彼得為了加強自己的專制統治,還進行了宗教改革,限制教會占有土地和農奴的數目,第一次使教會服從了世俗政權。1721年,彼得宣布取消大教長職務,成立東正教事務總管理局,規定教會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從此俄國結束了教會與世俗政權分庭抗禮的局面,鞏固了沙皇的專制統治。
關于彼得一世的改革,斯大林曾指出,彼得大帝接觸了西方較發達國家以後,就狂熱地建立工廠來供應軍隊和加強國防,這也是想跳出落後圈子的一種獨特嘗試。彼得一世進行這種“獨特嘗試”的目的是要改變俄國極端落後的狀況,以保證對外戰争的勝利,确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
彼得大帝的改革就講到這裡了,下次你還想了解什麼?評論區留言讨論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