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玄德一生颠沛流離命途多舛可謂大器晚成,半生流離,兩年帝王,所言非虛。
但實際上,季漢集團也不是一直都處于戰略挨打的尴尬地位,西線黃漢升定軍山陣斬夏侯淵,東邊關二爺虎踞荊州,北望中原。這個時候是蜀漢的全盛時期,鋒芒之盛,四方心驚,一時間風光無兩,大有漢興西南的迹象。
在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陳壽寫了一段話。
“梁、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号,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當時從荊州到許昌路上的各大山賊、義軍之類人物,都遙遙以關羽為領袖,作為關羽爪牙。關二爺此時威震華夏,就連曹操都想着遷都來避開關羽的鋒芒。
其實這句話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威震華夏也不僅僅是一個言過其實的溢美之詞,而是實打實地做到了威懾四方。
發生叛亂的地方在南陽附近,南陽在荊州之北,這些南陽的作亂之人積極的聯系關羽,就是上面的“群盜”。南陽之南,就是關羽圍困曹仁之地。南陽之北,就是曹操所在的許昌。
因此,當時一旦關羽拿下被圍困的曹仁,揮兵北進,就會有一大批自帶武器幹糧的地方武裝出來“箪食壺漿以迎王師”,瞬息之間,就能打到曹操面前,這就是曹操為什麼要考慮遷都的原因。
百姓惡憚遠役,并懷擾擾。民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簿,作為叛亂,縣邑殘破。……狼等遂南附關羽。羽授印給兵,還為寇賊。
這就是《三國志·胡昭傳》中關于這次叛亂的具體記載,南陽地區政法比較嚴苛,當地百姓不堪忍受起兵造反,殺主簿,起義軍,随後南歸關羽。
此時的關羽,向北一擊,即可直達曹魏首都。若是背盟發難,更是能順流而下,威脅孫吳富裕的中遊腹地。
這才是為什麼《三國志》會給出關羽“威震華夏”這個評價。
不過,關羽威震華夏,風光無限的時候,同時也是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前奏。
從戰略上來看,其實這并不是一個意外,而是關羽在劫難逃的死局。
有些人站得太高,下面自然有無數想把他拽下來的人。更可怕的地方在于——關羽對此一無所知。
準确地說,關羽其實一清二楚地知道,但卻毫不在意。
總之,關二爺的死兆星其實早已高高亮起。
荊州戰略:刺喉之刃,心頭之患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三國之争,争在荊州,利害存亡,皆系于此。
荊州究竟有多重要呢,假如荊州在曹操手裡,那麼三國僵持的局面很快就會被打破。幾十年後西晉奪下荊州,王濬順流而下,東吳的反抗堪稱微弱,無可阻止地了走向滅亡。
而荊州如果掌握在孫吳蜀漢的聯合之中,那麼結果也很清楚。赤壁之戰,一把大火就燒掉了曹操數十萬的雄兵。
關羽會死,就死在蜀漢政權乘勢而起,速度之快,連隊友孫權都為之驚懼。以荊州為刃,以西川益州為柄,關羽這柄縱橫華夏的名刀不僅能北入許昌,也可以随時調轉槍頭征伐東吳。
一個人,同時成為曹魏和孫吳兩方的心頭之患,這自然是其敗亡的開始。
先看看諸葛亮的隆中對到底說了什麼。
“(荊州)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内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可以看到,諸葛亮對荊州和益州的定位定性是完全不同的,荊州是“用武之國”,益州是“天府之土”。在保證和平的情況下(與南蠻、孫權等勢力保持和平),等待天下有變。一旦時機成熟,關羽從荊州而北,直抵洛陽、宛城,劉備西則出秦川,為關羽做戰略策應。
從這裡來看,諸葛亮的設想是非常清晰的,隻等一個天下有變,而這種機會,從後世的角度來看其實是有的,譬如說淮南三叛以及高平陵之變等等。
但問題出在“外結孫權”這一步。
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跨有荊益”和“外結孫權”這兩個計劃具有内生沖突,從戰略角度來看,很難同時達成。
對劉備一方而言,荊州作為一個前哨基地,不僅是北伐的重要支點,同時也能夠随時進攻東吳,威逼東吳較難防守的長江中遊地區,具有對東吳戰略威懾的能力。
因此,隻要劉備保有荊州一地,那麼就可以對孫吳和曹魏兩方同時占據戰略主動,這對曹魏和孫吳兩方來說,都是十分難受的。
反過來對于孫權而言,隻要荊州還在關羽手上,那麼自己的腹地就随時有被進攻的戰略風險。對孫吳一方而言,荊州是其必争之地,隻要荊州還在劉備收拾,孫權就會寝食難安。
這就是“内跨荊益”和“外結孫權”兩個計劃之間的内生矛盾。
為了保證自身安全,隻要有機會,孫吳絕對不會讓荊州繼續留在關羽的手上。
當然,諸葛丞相敢于拿出這麼一套方案來,自然是有其道理的。主要原因是具有曹魏這個他因。
用馬哲來分析一下,對孫權而言,容忍劉備保有荊州和聯盟破裂身死國滅之間,前者是次要矛盾,後者是主要矛盾。因此孫權必然會容忍劉備保有荊州。
但超離諸葛亮隆中對的情況是,在關羽威震華夏聲名赫赫的時候。芒刺在背的不僅是曹操,還有孫權。對孫權而言,主要矛盾已經不是曹操的進攻,而是防備關羽的暴起發難。
因此,對抗曹操成了孫權第二考慮的問題,奪下荊州卻成了孫權第一考慮的問題。
于是曹操和孫權心照不宣的聯手,準備一起拿下關羽。
戰後回放關羽的荊州兵團最為強盛的時候手中保有南郡、長沙、武陵、桂陽、零陵五郡,勢力之盛,可見一斑。畢竟孫十萬也隻有六郡之地罷了。
如此強盛的關羽兵團,為何會在一戰之中雪崩般的敗亡,甚至迅速丢失荊南三郡呢?
建安十六年,劉備率軍入川,留諸葛亮、關羽、張飛鎮守荊州。随後,調遣諸葛亮、張飛入川,隻留關羽獨守荊州。之後的一段時間,荊州這裡三方一直相安無事,隻有嘴皮子上的來回交手和小股試探。
建安十九年,孫權按捺不住,出手試探荊州問題,呂蒙率軍兩萬,一舉奪下零陵,長沙,桂陽三郡,随後與關羽隔岸相望。
從孫吳占地停兵的這個舉動來看,孫權是沒有鐵了心和關羽硬碰硬,一口氣奪下荊州的決心的。而劉備這邊不準備退讓,率軍東出益州,領兵五萬,馳援關羽。
這個時候,北邊的曹操乘機進攻漢中,客觀上策應了孫權的進攻。孫劉兩方随即議和,雙方約定以湘江為界,分割荊州。
此時的孫劉聯盟其實已經搖搖欲墜,僅剩一張遮羞布罷了。
安定是一時的,轉折出現在建安二十四年,這一年南陽叛亂,關羽乘機大舉北伐,戰績驚人,一時間威震華夏。
這個時候,對孫權而言局勢已經發生了改變,其一是曹操受挫之下,難以保持對孫權的壓制,魏吳矛盾得到緩和。
另外一方面,關羽揮師北上,荊州駐軍減少,出手拿下荊州的可能性驟然大增。此外,一旦關羽的樊城前線得到解決,關羽騰出手來,劉備的荊州兵團對孫吳的威懾力又将大大增加。
綜合考量之下,乘勢謀奪荊州就成了孫吳的上上策。
之後的事情就顯得廣為人知,呂蒙和陸遜的雙簧蒙蔽了關羽的提防之心。有心算無心之下,白衣渡江,輕取荊州。
值得一提的是,在關羽和劉備相繼去世之後,孫權占據荊州。但蜀漢與孫吳的戰局卻保持了穩定,沒有出現大規模的交火。
可見,在劉備一方失去荊州之後,蜀漢集團一方面失去戰略上進攻的能力,另一方面失去了對孫吳腹地的威懾,孫權得到了對蜀國的戰略安全需求,雙方達成均衡,因此保持了始終相對和平的态勢。
這也可以再一次證明,孫吳偷襲關羽是一個戰略上的必然選擇,兵力不足以同時面對曹魏和孫吳兩方的關羽,走向敗亡也是一個既定的結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