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古代才女,首先想到的便是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兒、班昭這四人。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背景之下,古代女子能夠憑借才華而聞名于世者少之又少。更讓人驚奇的是,在這四大才女當中,除了班昭之外其餘三人都是命運坎坷,仿佛是上天對她們擁有過人才華的懲罰。特别是蔡文姬一度被匈奴擄走,成為番邦王妃,這對傳統漢族女子而言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早成的天才少女,才學遠勝其父
蔡琰,字文姬,東漢陳留圉人,自幼便有“博學而有才辯,又妙于音律”的美譽。每一個神童背後都離不開父母的熏陶,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一個集文學、音樂、書法之長于一身大儒,在當時有着“曠世逸才”之稱。作為蔡邕的獨女,蔡文姬自小受到家學熏陶和書香浸染,也正因如此才顯露出過人的天賦和才能。
相傳蔡文姬6歲時就能辨别琴聲,據《後漢書·列女傳》載:“邕夜鼓琴,弦絕。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斷一弦問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謬”。由此可見蔡文姬不僅聰穎過人,還琴藝超群。
12歲的蔡文姬便得到父親在書法上的真傳,相傳她書法端莊飄逸,獨具一格。唐代張彥遠在《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中曾說過:“蔡邕書法受于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在張彥遠蔡文姬的書法造詣甚至在書聖王羲之之上。在文學造詣上,蔡文姬也是巾帼不讓須眉,蘇東坡曾評價:“蔡琰詩筆勢似建安諸子”。年少時的蔡文姬可謂是風光無限,時人稱“人但知有姬,方知有蔡邕”。
高開低走,生活并非隻有文學藝術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蔡文姬的一生,那麼“高開低走”這個詞無疑是最貼切的,并非說她的才學退步了,而是指她的人生起伏。年少時的聞名于世,屹然是蔡文姬人生的巅峰。
在蔡文姬16歲時,由母親做主嫁給河東世族衛家衛仲道為妻。衛仲道身為為河東世族,自然是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在當時也是有名的大才子。這夫妻二人才學相吸、志趣相投也算得上神仙伴侶,可惜的是不久之後衛仲道因病去世。
衛仲道的死不僅讓蔡文姬傷心欲絕,還讓蔡文姬背負了克死丈夫的罵名。無可奈何的蔡文姬隻得重回娘家,在她父母去世之後,蔡文姬便成為了無依無靠的孤家寡人,在東漢末年那個動亂的年代的孤單飄浮。
興平二年,董卓舊部李傕、郭汜夥同異族進軍長安。戰亂中蔡文姬“為胡騎所獲,沒于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在匈奴的這十二年裡,可以說是蔡文姬人生當中最黑暗的時期。
在蔡文姬自己的作品當中也多次提到這段黑暗的曆史,在她的《悲憤詩》其一雲:“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暗含了自己在異域被蹂躏、受屈辱的種種境遇。其二又雲:“人似獸兮食臭腥,言兜離兮狀窈停。歲聿暮兮時邁征,夜悠長兮禁門扃。不能寝兮起屏營。登胡殿兮臨廣庭。玄雲合兮翳月星,北風厲兮肅憐憐。胡茄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嘤嘤。樂人興兮彈琴筝,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憤盈,欲舒氣兮恐彼驚,含哀咽兮涕沾頸”,訴說了流落異域12載的心靈所受的巨大創傷。
正當蔡文姬逐漸适應了匈奴的生活狀态,并生下兩個兒子之後,曹操掌握朝廷大權,成為大漢丞相,派出使者持玄玉璧,到匈奴贖蔡文姬歸漢。迫于曹操壓力之下的匈奴王,隻得忍痛讓蔡文姬歸漢。但是這樣的歸漢,對蔡文姬而言卻又是痛苦的。雖然她時刻想着回歸大漢,但是現在真的跟随漢使回去的話,就要忍痛離開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對于一個母親而言,這何嘗不是一種折磨呢?
就像她在《悲憤詩》其一所描述那樣:“邂逅徼時願,骨肉來迎己。己得自解免,當複棄兒子。天屬綴人心,念别無會期,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複有還時!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這段骨肉相離實在是催人淚下。雖然在歸漢後,蔡文姬又曆經艱難的收獲了一段來之不易的愛情,但是屹然心灰意冷的蔡文姬最終選擇了歸隐山林,從此世上再無才女蔡文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