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頭上都要梳着兩個“髻”,左右分開,對稱而立,像個丫字。
古代女孩子在束發插簪舉行“笄禮”後,便将頭發留長。女孩們會在頭上梳起左右對稱的兩個發髻,這雙髻就像個“丫”字形,也因此就把“丫頭”代稱為女孩了。
如唐朝劉禹錫的《寄贈小樊詩》:“花面丫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時。”意思是臉上有許多裝飾的十三、四歲女孩兒,迎着春風姿态柔美婉約的對着人。
美妝博主仿的這種發髻是不是在很多電視劇中都見過呢。
最初丫頭一詞也并非隻用來形容女孩子。古代“丫頭”一詞,最初并非用來代稱女孩,而是專指幼童頭梳丫髻的發式。
如唐朝劉禹錫《樂天寄憶舊遊因作報白君以答》詩:“丫頭小兒蕩畫槳,長袂女郎簪翠翹。”又宋朝楊萬裡《入建平界》詩:“溧水南頭接建平,丫頭兒子便勤耕。”古代不隻是女孩兒梳雙髻發式,男孩兒也都将頭發編紮成兩束,盤在頭頂左右兩側,因形狀類似獸的兩隻角,故稱為“總角”,後來被用來代指未成年男女。如《詩經.齊風.甫田》:“婉兮娈兮(1),總角丱兮(2)。”(1)婉、娈:年少而美好的樣子。《毛傳》:“婉娈,少好貌。”(2)總角:古代男孩将頭發梳成兩個髻。丱(ɡuàn):形容總角翹起之狀。
雙丫髻是雙挂式中最常見之發式,其梳編法是将頭發平分兩側,再梳結成髻,置于頭頂兩側。前額外負擔多飾有垂發,俗稱劉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環。稚女盤雙丫髻,寓意為快快長大。
另外,古代婢女經常梳丫髻,所以“丫頭”又成為婢女的稱呼。
宋代王洋在《大陽道中題丫頭岩》詩中寫道:“不謂此州無美豔,隻嫌名字太粗疏。”并自注說:“吳楚之人謂婢女為丫頭。”可能由于“丫頭”稱呼流行于吳地,北方人不明白,所以王洋寫詩為注。
從此以後,“丫頭”稱呼廣泛流行,直至現在有的地區仍在沿用此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